5 小结
汉语篇章语法研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总体上看,大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一是以语篇角色(如背景信息)或语篇现象(如:照应)为切入点,讨论相应的句法表现形式;二是以句法角色(关系从句)或句法范畴(如完成体/非完成体)为切入点,讨论句法形式的功能动因。前者着眼于篇章结构,后者着眼于句法解释。
近年来,随着话语分析研究的引入,以及对语言主观性研究的深入,汉语篇章语法研究开始关注篇章中交际参与者的主观化表现手段,也开始关注交际因素对语篇结构的影响和塑造。这些方面构成了汉语篇章语法研究的整体面貌。着眼于篇章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早,而着眼于句法解释和交际因素对语篇结构影响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是特别值得关注的领域。
[1] 本书中引用例句分三类,一是书证材料,例句后括注出处;二是调查语料,例句后括注说明;三是笔者自拟例句,不逐一作括注说明。
[2] 关于汉语话题研究,可参看:赵元任,1968/1979;Li、Thompson,1981;Xu、Langendoen,1985;沈家煊,1989;史有为,1995;张伯江、方梅,1996/2014;徐烈炯、刘丹青,1998/2007;Shi,1989、2000;屈承熹,2000;袁毓林,2002b;徐烈炯、刘丹青(主编),2003。
[3] 原文如下:
a.Diachronic:Loose parataxis→Tight syntax
b.Ontogenetic:Early pragmatic mode→Later syntactic mode
c.Pidgins-Creoles:Nongrammar→Grammar
d.Register level:Unplanned-informal speech→Planned-formal spe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