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连续性
功能语言学家认为,句法现象从形成到现状都受到篇章话语因素的制约,句法研究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势必无法得到理论上富于洞察力的阐释。因为语法是在运用中逐渐成型的,同时也是不断变化的,话语功能需求塑造了“语法”。Givón(1971)在他的一篇题为《历史句法与共时形态》的文章中,通过对班图语的研究发现:作为形态手段的前缀来源于古班图语代词。他进而提出,今天的形态是昨天的句法。Givón(1979)的On Understanding Grammar一书通过大量的跨语言材料,将这个思想进一步概括为:语法是篇章的固化,句法化(syntacticization)则是从语用模式向句法模式的转化过程。他把语法形成的过程概括为:
篇章>句法>形态>形态音系>零形式
更有一些学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相对独立于篇章话语的所谓句法成分和句法规则。1987年,Paul Hopper在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发表非常有影响的文章——《浮现语法》(Emergent Grammar),更加强调语法的动态特性。Hopper明确提出,结构和规则由篇章中产生、被篇章塑造,并且始终处于这个塑造过程之中。因此,语法是不断呈现变化的,永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共时层面范畴和意义所表现出来的连续变化应是语法化研究关注的焦点所在。这种观点代表了功能语言学家对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之间连续性特征的关注,也将语法化研究的视野从单纯的历时视角引向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道路上来。同时,共时差异的不同层面也成为新的关注热点。大量的研究从共时差异的考察入手,探讨共时平面和历时平面如何交互作用这一问题。
语言成分的去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是演变的重要阶段。所谓“去范畴化”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句法范畴的成员失去了该范畴某些特征的现象。例如I think是英语下高频使用的格式,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不同位置。但是在不同线性位置上,think的语法表现不同。在谓语动词的位置上,think有不同的时体变化,也可以与不同的人称搭配。但是,如果出现在句末,think就会失去它作为动词的某些语法特征。比如:
(30)a.I think that the lock has been changed.
b.She thought that the lock had been changed.
c.The lock has been changed,I think.
d.*The lock has been changed,she thought.
这种现象表明,句末的think发生了去范畴化。
从已有的跨语言的研究来看,去范畴化具有下面几个主要特征:
1)语义上,以语义泛化或抽象化为前提。
2)句法形态上,失去范畴的某些典型的分布特征,同时也获得了新范畴的特征。
3)在语篇功能方面发生扩展或者转移。
例如:
(31)昨天迟到,今天又迟到了。(重复)
(32)一年又一年(反复)
(33)那是三伏的第一天,又潮湿,又没有风。(相关)
(34)又不是不努力,是条件太差了。(强调说话人立场)
(35)看书呢,又。(告诉对方“我对你的关注”。对比:又看书哪。)
“又”的核心意义是表示“相同”。例(31)的语义理解是“迟到”这样的事情重复发生,表达一个客观事件,是真实世界中“相同”的行为。例(32)表示“相同”就不完全是客观的。因为客观世界的每“一年”都不一样,这里,真实世界中是否“相同”不重要,重在表现心理认识世界中“相同”。而例(33)里“潮湿”和“没有风”客观上是两种不同的状态,用“又”把这两种状态放在一起说,传达的信息是在说话人的认识世界中“相同”,即两者同属于“三伏天”的气候特征,这种联系是由说话人的认识建立起来的。如果删除“又”,则无法显示这种主观认识。例(34)的“又”并没有直接的客观的关联项,完全是说话人的评价。而(35)这种表达方式离“相同”更远,仅仅表达说话人对受话人的关注。我们把其中的“又”换成“你”(“看书呢,你。”),语句的命题意义不变。例(34)和(35)都可以把“又”删掉,而不改变语句的命题意义。
再如,下面的例(36)(37)中,第三人称代词“他”可以指某一类人,表现为“他”与“他们”可以交替使用。
(36)但是路学长他们不同,他不是翻译,他就是做电影的一批人。他们是读电影长大的人,或者说读影像更多,对影像更有悟性的人,他创作出来的东西会不一样。(调查语料)
(37)今天的演员在理论上他能知道四十年代、六十年代演员的基本感觉是什么,但他有很多时候有露出马脚来的东西,你要一点点去提示他。(调查语料)
更多相关现象可参看Tao(1999)和方梅(2002)。
“去范畴化”是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创新,这种创新使语言中呈现出大量的变异。从共时角度看,这些变异一开始往往是个人的、非正式的、出于某种语用需求而临时创造的。在长期的使用中,曾经是个人的、非正式的、临时创造的形式被多数人认可,则成为一种社会的、合语法的、正式的、严谨的规则。语法正是语言使用模式规约化(conventionalize)的产物。这种规约化演变涉及不同层面(参看Givón,1979:208)[3]:
a.历时层面: 松散搭配 >严谨句法
b.个体发生层面: 语用模式 >句法模式
c.合法性层面: 不合语法 >合语法
d.语体层面: 无准备的非正式言谈 >有准备的正式言谈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法是在使用中逐渐成型的,同时也是不断变化的,话语功能需求塑造了“语法”(语法化研究综述参看沈家煊,1994、1998;孙朝奋,1994;吴福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