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丁的效用是怎样丧失的

刚刚开始吸烟的时候,一支香烟就能够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激活大脑奖励系统,然后人们当然会喜欢上香烟,越吸越多。最后整个事情的经过就是:人们开始吸烟,然后吸烟就会成为习惯——拿起香烟的动作和获得奖励之间产生了关联。

现在,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体的敏感度会降低,其作用原理是:通过吸烟摄入的尼古丁会在短期内刺激大脑产生大量的多巴胺,而为了人体内的激素始终保持平衡,大脑拥有各种巧妙的机制,其中就有消极反馈机制,它在这种情况下会发挥作用。如果多巴胺水平超过一个临界值,大脑的消极反馈机制就会给受体发出指令,降低受体的活性,避免多巴胺水平过度上升,以达到保持平衡的目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因此慢慢变得不敏感。这样一来,人们渐渐会需要摄入更多尼古丁才能达到刚开始吸烟时的兴奋感,也就是说,人们吸烟的数量会逐渐增加,从每天几支到十几、二十、三十支或更多,而吸食的每支香烟都会继续钝化吸烟者的受体敏感性,即使他过一段时间再吸——我的意思是几周而不是几年之后——增加吸烟的数量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受体已经变得非常迟钝了。

这一细节非常重要!

尼古丁对烟民身体的影响在几个星期后其实已经接近于无。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吸烟者已经积习难改,甚或常年烟不离手,其实尼古丁已经基本没有什么作用了。也许早晨的第一支烟还能带来些微影响,毕竟经过一个晚上的休养,身体也得到了一点修复,但是这点影响很快会重新降至零点,在此之后,不论这一天吸多少烟,尼古丁都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影响。

请你认真地品味这句话:尼古丁对经常吸烟的人来说没有影响。

这件事听起来当然有点矛盾。既然尼古丁的影响已经消失,那么为什么人们还想一支接一支地继续吸下去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不久后人们的渴望会卷土重来,而吸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所以烟民们都认为,不吸烟的日子没法过。

这种思维会导致身体出现紧张反应,甚至会引发颤抖,直到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忘忧草”——即使它实际上已丧失了效力。我们这里讨论的不再是尼古丁,而是人们对于尼古丁的心理依赖,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我催眠。吸烟者们自己画地为牢,认为自己已经吸烟成瘾。刚开始时吸烟这种行为还要通过身体上的多巴胺分泌进行诱导,后来形成习惯后就成了一种心理“依赖”。我给“依赖”打了双引号,是因为这个概念其实并不完全合适,因为吸烟这件事从始至终只是一种行为习惯。

对于上面的说明,你觉得难以置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