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初,北方的寒风已经刮得有些刺骨。红星机械厂的厂区里,穿着厚实工装的工人们行色匆匆,口中呼出的白气迅速消散在凛冽的空气中。然而,与这严寒形成对比的,是厂内持续不退的关于秦奋和那台瑞士磨床的热度。
这天上午,秦奋正和老杨师傅一起,对着刚刚从外面协作单位取回来的,经过初步热处理的静压轴承轴瓦毛坯进行检验。轴瓦的材料选用的是锡青铜,这是秦奋经过反复对比和计算后,结合厂里现有条件能找到的最合适的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嵌藏性。虽然离最终的精密加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关键部件的顺利启动,还是让攻关小组的几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小秦,这铜瓦看着还行,金相组织应该没大问题。就是这加工余量留得有点足,回头老刘那边可得费点功夫了。”老杨戴着老花镜,用卡尺仔细测量着毛坯的尺寸,又用小锤轻轻敲击,听着那清脆的回响,满意地点点头。
秦奋接过一个轴瓦毛坯,入手微沉,表面还带着机加工的粗糙痕迹。“余量大点好,保险系数高一些。刘师傅那边,我去跟他沟通,精镗的时候咱们争取一次到位,尽量减少后面的研磨量。”
就在这时,车间门口探进来一个脑袋,是铆焊车间的文书小张,他朝着里面喊道:“秦奋同志!于主任让你去他办公室一趟,现在就去!”
于德水找?秦奋心里略微有些奇怪。这几天攻关小组都泡在机修车间这边临时腾出来的库房里,于主任除非有事,一般不会特意把他叫回铆焊车间的办公室。难道是项目上又遇到什么新问题,需要主任协调?
他放下手中的轴瓦毛坯,脱掉沾了油污的手套,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杨师傅,我过去一趟,这边您先看着。”
“去吧去吧,估计又是啥好事找你。”老杨头也不抬,乐呵呵地摆了摆手。自从见识了秦奋的技术和魄力,他对这个年轻人是越看越顺眼。
秦奋快步穿过几个车间,寒风灌进脖子里,让他不由得缩了缩脖子。回到熟悉的铆焊车间办公室,推门进去,只见于德水正坐在办公桌后,脸上带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笑容。
“小秦,来了?快坐,快坐!”于德水热情地招呼着,甚至亲自起身,给秦奋倒了杯热气腾腾的茶水,这待遇可是以前没有过的。
“于主任,您找我?”秦奋接过茶杯,暖了暖手,有些不明所以地问道。
于德水没直接回答,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轻轻放在桌子上,推到秦奋面前。“小秦啊,还记得你刚来没多久,帮咱们车间解决的那个埋弧焊机送丝不稳的老大难问题吗?”
秦奋一愣,点了点头:“记得,就是调整了一下送丝轮的压紧力和导电嘴的角度。”那是他小试牛刀的第一次技术改进,也是获得系统第一次奖励的契机。时间过去几个月,他几乎都快忘了这茬了。
“记得就好!”于德水脸上的笑容更盛了,“那次的技术改进,效果非常好!不仅提高了焊接质量,还大大降低了焊材的浪费。我当时就给你报了厂里的技术革新奖。这不,厂里的审批流程虽然慢了点,但总算是下来了!”
他指了指那个牛皮纸信封:“这是厂里根据《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结合你那次改进产生的实际效益,评定下来的奖金。你打开看看。”
秦奋心里“咯噔”一下,隐约猜到了什么。他放下茶杯,拿起那个颇有些分量的信封,入手感觉里面是厚厚的一沓纸。他小心翼翼地撕开封口,从里面抽出一叠崭新却带着油墨味的钞票。
最上面的一张,是拾圆面值的“大团结”,下面也是,一张接一张……秦奋默默地数着。
十张,二十张……整整二十张拾圆大钞!
二百元!
在1980年的这个冬天,二百元人民币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当时全国职工的平均月工资也就四五十块钱,像老杨、老刘这样的高级技工,一个月拿到手顶多七八十块。秦奋自己,作为学徒工,每个月的工资更是只有可怜的十八块五。
这二百块钱,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将近五个月的工资!对于秦奋来说,更是他将近一年的收入!
这绝对是一笔“巨款”!
饶是秦奋有着远超这个时代的灵魂和见识,在亲手拿到这笔沉甸甸的奖金时,心跳还是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一种迟来的、却分量十足的认可!
“怎么样?高兴吧?”于德水看着秦奋略微有些发怔的表情,满意地笑了,“二百块!这可是咱们厂今年个人技术革新奖里,给的最高的一笔了!连李副厂长都亲自过问了,说对有能力、肯钻研的年轻同志,就是要不拘一格,大力奖励!”
秦奋深吸一口气,将激动的心情平复下来,把钱重新放回信封,抬头看向于德水,郑重地说道:“谢谢于主任!谢谢厂领导!这……这太多了……”
“多什么多!这是你应得的!”于德水摆摆手,“要不是你那次改进,咱们车间那个老大难问题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光是节省下来的焊丝和提高的效率,给厂里带来的效益就远不止这个数!这是厂里对你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你的鞭策!”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语重心长:“小秦啊,这笔奖金,是对你过去成绩的肯定。但是,厂里现在更看重的,是你正在做的那个项目——修复瑞士磨床!那个项目要是成功了,意义可比解决一个送丝问题大得多!到时候,厂里给你的奖励,绝对不止这个数!”
秦奋用力点了点头:“于主任,我明白!请您和厂领导放心,攻关小组一定会全力以赴,保证完成任务!”
“好!有你这句话就行!”于德水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钱收好,这可不是小数目。快过年了,给家里添置点东西,或者自己买点需要的东西。年轻人,正是需要花钱的时候。”
从于德水的办公室出来,秦奋将那个装着“巨款”的信封紧紧地揣在怀里,仿佛还能感受到那沓崭新钞票的厚度和温度。走在寒风中,他却觉得浑身都充满了暖意和力量。
二百块钱!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笔钱能做太多事情了。可以买好几百斤大米,可以买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甚至可以在小县城里付得起一套小房子的首付。
更重要的是,这笔钱的到来,极大地缓解了他目前的经济压力。虽然财富帝国系统给了他一些启动资金,但那些是用于“事业”的,他个人的生活依旧非常拮据。有了这笔钱,他可以暂时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可以更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甚至,可以考虑给远方的家人寄一些回去,改善一下他们的生活。
他想起了系统。这次的奖金,是来自工厂的外部奖励,系统似乎并没有给出任何提示或额外的积分。这让秦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系统是引导和辅助,但现实世界的规则和回报,同样真实而重要。他需要在这个真实的工业体系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证明自己,获得认可。
消息很快就在厂里传开了。
“听说了吗?秦奋那小子,厂里给他发了二百块奖金!”
“二百块?!真的假的?为什么发这么多?”
“好像是奖励他之前搞的那个什么技术改进,给厂里省了不少钱!”
“我的天!二百块!够我干小半年的了!这小子真是走了狗屎运了!”
“什么狗屎运?人家那是真本事!你没看他现在带着几个老师傅鼓捣那台洋机器吗?听说都快弄出名堂了!”
“也是,这小子邪乎得很,不能不服……”
各种议论声再次响起,羡慕嫉妒恨皆有,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技术改变命运”的朴素认知。在这个讲究论资排辈、看重身份成分的年代,一个刚进厂的学徒工,能凭借技术获得如此“破格”的奖励,无疑给许多同样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带来了一丝希望和触动。
攻关小组的几位师傅知道后,反应各不相同。
小李是第一个知道的,他直接嚷嚷起来:“行啊秦师傅!二百块!这得请客啊!起码得搓一顿好的!”
老杨则比较实在,用他那粗糙的大手拍了拍秦奋的肩膀:“好小子,有出息!钱拿好了,别乱花。这年头,钱不禁花。”
刘师傅话不多,只是笑着点了点头,眼神里充满了赞许:“好好干,以后前途无量。”
秦奋笑着答应了小李的“敲诈”,说过几天等手头工作稍微松快点,一定请大家好好聚聚。他知道,这笔奖金不仅是对他个人的奖励,也无形中提升了整个攻关小组的士气。
下午,秦奋回到库房,将那个信封小心翼翼地锁进了自己带来的一个小铁皮箱子里。他没有像于主任建议的那样立刻去消费,甚至没有急着去邮局给家里寄钱。
他走到工作台前,重新拿起那份画了一半的静压轴承油路系统图,眼神再次变得专注而锐利。
奖金是肯定,是激励,但不是终点。
那二百块钱,静静地躺在铁皮箱子里,像是一块沉甸甸的基石,为他未来更宏伟的计划,奠定了第一块看得见摸得着的砖。但他知道,要想真正实现心中的“工业霸主”梦想,仅仅依靠偶尔的技术革新奖是远远不够的。
他的目光,越过眼前复杂的图纸,仿佛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那里有轰鸣的机器,有流淌的铁水,有不断迭代的技术,也有资本的潮起潮落……
而这一切的起点,或许就在于,如何将眼前这台沉寂已久的瑞士磨床,用一套领先时代的静压轴承技术,重新赋予它超越往昔的精密与生命。
夜幕降临,库房里的灯光依旧亮着。秦奋埋首于图纸和计算之中,二百块奖金带来的喜悦和激动,已经沉淀为更深沉的动力。他的第一笔“巨款”到手了,但他的征途,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