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厂里的香饽饽

初冬的寒意并未能冷却红星机械厂内部悄然升温的议论。

自从那场关于修复瑞士磨床的技术评审会,特别是秦奋提出用“静压轴承”这一石破天惊的方案后,这个名字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短短几天内传遍了厂区的各个角落。从热火朝天的一线车间,到窗明几净的办公楼;从烟雾缭绕的老师傅休息室,到灯火通明的职工夜校,几乎人人都在谈论那个年仅十八岁、进厂才三个多月的学徒工——秦奋。

“听说了吗?铆焊车间那个秦奋,要把废品堆里那台洋磨床修好!”

“何止是修好!人家要给换上‘静压轴承’!乖乖,那可是书本上才有的玩意儿!”

“真的假的?就他?一个毛头小子?”

“嘿,你还别不信!人家在评审会上,把技术科王科长都给问住了!李副厂长亲自拍板,拨了八百块钱,成立了攻关小组,他当组长!”

“组长?学徒工当组长?还带着老杨、老刘他们几个老师傅?这……这可真是破天荒头一回!”

食堂里,排队打饭的工人们窃窃私语,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难以置信。曾经那些认为秦奋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议论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惊叹和探究。甚至有人开始添油加醋,把秦奋描绘成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技术奇才”。

走在厂区的小路上,秦奋能明显感觉到周围目光的变化。以往那些漠然的、审视的眼神,如今多了几分探寻和敬畏,甚至还有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巴结。偶尔遇到相熟的工友,对方的态度也热情了不少,不再是简单的点头之交,而是会主动凑上来,笑呵呵地问上一句:“小秦师傅,忙着呢?那台洋设备弄得怎么样了?”

连带着,铆焊车间主任于德水也跟着“沾光”。不少其他车间的主任或者科室的头头,遇到他时都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老于,你们车间可是挖到宝了啊!什么时候把小秦借给我们用用,帮我们解决点技术难题?”

于德水每次都乐呵呵地打着哈哈,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丝压力。秦奋现在可是厂里的“重点保护对象”,李副厂长已经不止一次在生产调度会上点名表扬了攻关小组的闯劲,并且明确指示各部门要全力配合。

“小秦,你现在可是咱们厂的香饽饽了!”这天中午,于德水特意把秦奋叫到办公室,给他泡了杯热茶,语重心长地说道,“厂领导很重视,大家也都盯着呢。这是好事,是压力,也是动力。但是,越是这个时候,你越要沉住气,不能骄傲,更不能分心。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那台磨床上。两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要抓紧啊!”

秦奋点了点头,认真地听着。他明白于主任的意思。外界的赞誉和关注,如同潮水般涌来,确实容易让人飘飘然。但他心里很清楚,这一切都建立在那个尚未完成的任务之上。静压轴承的方案虽然惊艳,但从图纸变成现实,还有无数道难关要闯。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让那些赞誉变成更刺耳的嘲讽。

“于主任,您放心,我明白。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现在只是刚开了个头,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秦奋的语气平静而坚定。

这份远超年龄的沉稳,让于德水更加放心,也更加欣赏。他拍了拍秦奋的肩膀:“好小子,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需要什么支持,尽管跟我说!只要我能办到的,绝不含糊!”

厂里的支持,很快就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出来。

首先是工作环境的改善。李副厂长亲自过问后,大手一挥,特批将机修车间角落里一间长期闲置、原本堆放杂物的工具库房清理出来,作为攻关小组的临时“研发基地”。虽然面积不大,也就二十来个平方,但比起之前在废品堆旁边的露天工棚,简直是天壤之别。至少,不用再挨风吹日晒,精密的主轴部件也有了一个相对洁净,恒温的环境。

库房里接上了照明电和动力电,搬来了几张结实的工作台,甚至还特意调拨了一台小型的台式钻床和一台老旧但还能用的砂轮机,供小组临时使用。

有了这个根据地,攻关小组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老杨、小李、刘师傅三人的干劲也更足了。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而是真正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开创性项目的一份子。

小李在秦奋绘制的电气原理草图基础上,结合库房里翻找出的一些还能用的继电器、接触器和按钮开关,开始动手搭建新的控制电路模拟板。遇到疑难问题,他会主动向秦奋请教,两人经常凑在一起,对着图纸和元件讨论得热火朝天。小李对秦奋的称呼,也从一开始略显别扭的小秦组长,变成了心悦诚服的秦师傅。

老杨则负责液压系统的修复和机械部件的清理、测量。他性子虽然倔,但对技术是没得说的。秦奋提出的很多修复思路和装配要求,精度之高,工艺之巧,都让他这个干了几十年钳工的老手叹为观止。他不再质疑,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将自己的经验和秦奋超前的理念结合起来,力求做到最好。一些需要特殊加工的小零件,他就自己动手,锉、磨、钻、攻丝,样样精通。

刘师傅的任务最重,也最关键——负责主轴和轴承座孔的精密加工。这几天,他几乎天天泡在机修车间的坐标镗床旁边。为了保证那台老旧的苏制2A450坐标镗床的精度,他反复校验主轴跳动、工作台垂直度、导轨直线度,甚至自己动手修磨了镗刀杆,制作了专用的找正工具。每一次试镗,他都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进给量,观察着切削状态,力求将误差降到最低。秦奋也经常过去,和刘师傅一起研究加工方案,提供一些系统数据库里的优化参数和技巧。

秦奋自己,则承担了整个项目的核心——静压轴承的设计和关键部件的工艺规划。他白天和大家一起在库房忙碌,解决各种现场问题,晚上则回到宿舍,在灯下进行大量的计算和绘图。

静压轴承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流体力学、精密机械、材料学等多个领域。轴承间隙、节流方式、油腔数量和分布、供油压力、油液粘度、温升控制……每一个参数的选择,都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反复的权衡。

幸好,有财富帝国系统这个逆天的金手指。系统知识库里不仅有成熟的静压轴承设计理论和应用案例,甚至还有针对STUDER磨床主轴特点的优化设计方案和仿真数据。秦奋需要做的,是将这些先进的知识,巧妙地转化为自己“设计”和“计算”出来的成果,并且要符合当前红星厂的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

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一方面,他享受着这种掌控尖端技术,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他也必须小心翼翼,不能表现得太过“妖孽”,要让自己的进步看起来“有迹可循”,符合一个“勤奋好学,天赋异禀”的人设。

他会拿着自己画的草图,去请教技术科里一些研究流体传动的老工程师,他会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期刊和书籍,他甚至会故意在计算中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然后再“恍然大悟”地修正过来。

即便如此,他展现出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让所有接触到他的人感到震惊。

技术科的王科长,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初的不以为然和隐隐的排斥,逐渐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取代。他开始主动关心项目的进展,偶尔也会到库房来转转,虽然话语依旧不多,但眼神里多了几分认真和探究。有一次,他看到秦奋正在计算油膜刚度的公式,甚至还主动上前,指出了秦奋引用的一个经验系数可能不太适用于高速旋转的情况,并推荐了一本更专业的参考书。

这算是一种变相的认可,也是一种试探。秦奋自然是虚心接受,连声道谢。他知道,王科长这样严谨的技术型干部,或许有门户之见,或许有知识分子的清高,但对于真正有价值的技术探索,他们内心深处是尊重的。只要自己能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赢得他们的尊重并非难事。

当然,并非所有事情都一帆风顺。

最大的难题,依然是资源和加工精度。

八百块的启动资金,在购买了必要的测量工具、一些急需的标准件和原材料后,很快就捉襟见肘。特别是静压轴承系统,需要特制的精密过滤器、稳定的高压油源、以及耐高压的管路接头,这些都不是便宜货,很多甚至需要外协或者定制。

秦奋不得不拿着初步的设计方案和预算缺口,再次找到了于德水,然后一起硬着头皮去找李副厂长“化缘”。

李副厂长听完秦奋条理清晰的汇报,看着那些凝聚了心血的设计草图,又详细询问了几个关键的技术细节后,沉吟了片刻。他知道,静压轴承方案一旦成功,其意义绝不仅仅是修复一台旧磨床那么简单,它代表着红星厂在超精密制造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

“困难确实不小。”李副厂长手指敲着桌面,“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个项目,我们必须支持下去!资金方面,我再想想办法,从其他技改项目里匀一部分过来。但是,秦奋同志,丑话说在前面,钱给你了,东西必须给我做出来!而且要保证质量!”

有了厂领导的再次拍板,资金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虽然仍不宽裕,但至少关键设备的采购有了着落。

另一个瓶颈,是加工精度。特别是静压轴承的轴瓦,其内孔的圆度、圆柱度、表面粗糙度要求极高,直接决定了油膜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以红星厂现有的设备条件,尤其是刘师傅那台老旧的坐标镗床,要达到设计要求的微米级精度,挑战极大。

“秦师傅,这……这精度要求,快赶上计量室的基准件了!”刘师傅看着图纸上标注的公差,愁眉苦脸,“我尽力而为,但真没十足把握一次成功啊。”

“刘师傅,我们一起想办法。”秦奋没有施加压力,而是鼓励道,“设备精度不够,我们可以从工艺上弥补。比如采用多次精镗、留足研磨余量,优化刀具几何角度,控制切削液温度等等。我再设计一套专用的浮动镗铰刀具,或许能进一步提高精度。”

接下来的日子,秦奋几乎把一半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和刘师傅一起攻克精密镗孔的难关上。他利用系统提供的先进加工知识,结合刘师傅丰富的实践经验,反复试验,调整参数,改进工装和刀具。

灯火通明的库房里,临时攻关小组的四个人,拧成了一股绳。秦奋负责统筹全局、攻克核心技术难关,老杨负责钳工装配和液压系统,小李负责电气控制,刘师傅则在坐标镗床前挥汗如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时间一天天过去,距离两个月的期限越来越近。

那台曾经沉寂在废品堆里的瑞士磨床,正在这群人的手中,一点点地焕发出新的生机。电气控制板初具雏形,液压管路重新铺设,各个机械部件也基本修复或更换完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那即将进行最后精加工的主轴轴承座孔,以及那套代表着希望和挑战的——静压轴承的设计图纸上。

红星厂的这个冬天,因为这个年轻的“香饽饽”和他所点燃的技术火焰,似乎也不再那么寒冷了。一股无形的期待,在厂区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