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终于完成了最后一篇稿子,一直悬着的心也踏实了许多。

回想将近一年的创作时间,内心不禁感慨万千。这本书经过整整一年的旅程,才走到了今天,这一路走来,真心感到不容易。因为这是一个充满汗水、思考和探索的旅程,我徜徉在心灵的海洋中,探索学习中的奥秘,思考人类的认知过程,感受着心理的起伏与洗礼。如今,我站在这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要与您分享这段旅程的感受和心得。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学习心理的科普读物,更是我对心理学的热爱与探求的结晶。在书中,我感觉自己仿佛是一位导游,正带着您漫游在心理学的历史长河中,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学派,从人本主义到当今的脑科学,一路走来,我会突然有一种释然的感觉:原来人类的学习是这样的!

在本书的前三章,我们首先将探讨人类认知和学习的核心功能,那就是“记忆”。记忆是怎么回事?我们是如何记住东西的?从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到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的“幽灵之战”实验,从生理心理学家卡尔·拉什利的“逃脱迷箱”实验到怀尔德·彭菲尔德的“人脑清醒手术”,从布伦达·米尔纳研究H.M的案例,再到埃里克·坎德尔的海兔系列实验,详细梳理记忆研究的历史,系统地讲述了记忆研究者是如何发现、提出、论证并最终揭秘记忆本质所走的艰难历程。

第四章到第六章,我们将探讨人类学习本质的问题,那就是“被动学习——主动学习——主动建构”这样的一个历程。从巴甫洛夫的系列实验和华生的小阿尔伯特实验,再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我们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学习本质;接着,我们从唐纳德·赫布神经传导机制的发现,来讨论多巴胺的神经机制,最后一直到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实验,比如三山实验、客体永久性实验、守恒实验等,将学习机制从行为拓展到认知层面,强调学习是认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将介绍托尔曼通过一系列的“小白鼠走迷宫”实验,了解了“认知地图”,并详细阐述皮亚杰所提出的“认知图式”。杰罗姆·布鲁纳通过人工概念形成实验,阐述了“认知结构”的功能,将学习这件事,从行为层面,一直贯穿到认知深层结构。

随后,我们通过乌尔里克·奈瑟尔的“黑猩猩传球”实验,解释注意力的认知加工机制,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注意力,才能达到契克森·米哈赖所说的“心流状态”。我还将通过约瑟夫·辛格的“狼孩”案例和凯洛格的“猩猩孩子”实验,详细讲述乔姆斯基关于语法生成结构的系列实验,解释人类的“语言习得机制”。

当然,我们人类有个特殊能力,那就是创造力,在第九章中,我们将通过沃尔夫冈·柯勒的“猩猩顿悟”实验,来探讨创造力的本质和产生机制,尤其是产生创造力的前提是“匮乏性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

在第十章中,我们将主要讲述“俄狄浦斯情结”,因为这一情结,是阻碍我们走向卓越与成功,妨碍我们产生创造力的一块绊脚石。

在探讨完学习的本质之后,还有一个重要议题,那就是学习的过程要想顺利实现,必须要满足一个前提,即情感发育完整、人格健全,否则孩子是要出问题的,孩子出了问题,就谈不上学习和发展了,这就是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通过“小猫视觉剥夺”实验,说明人类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而孩子人格发展同样存在关键期,这就是母婴依恋关系的存在。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梳理依恋研究的历史,讲述鲍尔比和安斯沃思等研究者如何发现、提出、论证,并最终确立婴儿期关系品质深刻影响其日后的情感与人格发展这一观点的艰难历程,特别是我详细描述了安斯沃思的“陌生人情景”实验,解释了为什么孩子要想成长与发展,健康的关系模式是前提条件。

要知道,这本书绝不仅止于学术探讨。我深知,在今天的社会,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挑战着我们的心理与耐力。尤其是那些为人父母的朋友,常常陷入过度焦虑和担忧之中,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和人性。我想要通过这本书,唤起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共鸣:学习应该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一段追求独立和自我的心灵之旅,而不应该成为痛苦的负担。这也是我想创作此书的初衷,希望家长们能够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我将引导父母以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陪伴他们走过学习的岁月,让他们在追求知识的路上收获自信与坚持,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探索,一段自我的成长之旅,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阳光、快乐的童年。

当然,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挑战与艰辛。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些夜晚,我在灯下书写,思考,时而陷入焦虑,时而挣扎于拖延。每一个章节的完成,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于自己内心坚持的证明。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要面对心理上的难题,还要管理好时间,克服内心的困惑。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学习的本质,学习就是一种与自己的对话,是对于内心的不断探索与领悟。

在这里,我要由衷地感谢所有支持我完成这本书的人们。感谢我的家人,是你们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了我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支持;感谢我的朋友,是你们在我遇到困难时,伸出了友情的援手;感谢我的读者,是你们的关注与鼓励,让我走得更加坚定与勇敢。没有你们的陪伴,就没有这本书的完成。

当然,我要特别感谢南名俊岳先生,您不仅陪我走完了第一本书的创作历程,还默默支持我完成了第二本书的创作。在这过程中,您付出了太多太多,就是为了能给读者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一份非常难得的担当,向您致敬。

最后,我想对各位读者说,学习从来都不只是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一段充满曲折和惊喜的旅程。愿这本书成为您的心灵指南,引领您在学习的海洋中驶向成功的彼岸。愿我们都能够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自己内心的敬畏,不断前行,不断成长。愿这本书能够陪伴您,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给予您力量和启示;也愿您在教育孩子、引导他们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颗宽容的心,用爱去滋养他们的成长。

愿每一个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共鸣,从而在生活的舞台上,谱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