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联网时代的企业生态系统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企业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一 万物互联时代物联网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至1999年MIT自动识别中心(Auto-ID)阐明物联网“万物皆可借助网络互通互联”的含义以来,物联网受到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普遍关注。欧洲物联网研究中心(IERC)将物联网定义为“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发展的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重要整合部分,具有自我配置能力的全球动态网络基础设施,通过兼容性标准协议将实物、虚拟实物(传感器、控制器)、人员、机器等与智能界面一起连接到信息网络世界”(IERC,2011)。

物联网广泛应用于网络融合中,推动了互联网的演化以及信息产业新一轮的革命浪潮(Manyika et al.,2013)。由于物联网有潜在的巨大增长空间,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已经将其列为潜在威胁美国国家竞争力并且具有破坏性的六大技术之一。实际上,物联网的应用带来了诸多益处,由于物联网具有透明性、可追踪性、适应性、规模化和灵活性等特点,因而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并降低经营成本(Chui et al.,2010)。

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为了寻求新一轮经济增长点而纷纷将目光聚焦于物联网技术的规划。在全球背景下,中国于2008年11月在北京大学举行了“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府研讨会”,会议提出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给经济社会带来新形态和新格局。一年之后,温家宝总理提出在无锡高新区建设“感知中国”中心,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中国物联网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商业应用,物联网成为中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并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中国,物联网与“互联网+”等概念已经被烙上了“中国印”,远远超出当初凯文·阿什顿教授对此概念的界定范围,“物联网”这个英文译词也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中国特色。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曾指出,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在业务和应用上的拓展,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以“创新2.0”为灵魂。物联网不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它使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拓展。

在中国,物联网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并以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形式展现,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模式和商业模式,也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使用“京东”、“唯品会”和“天猫”等购物平台可以挑选生活用品;使用“大众点评”平台可以搜索餐厅和订餐;使用海尔“U+”的“U+App”可以远程智能操控家用电器设备;使用“滴滴出行”互联网出行平台可以呼叫出租车或专车。未来社会,很多领域都将受到新兴物联网技术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人、家居、企业、公共事业设备及移动设备等(Gubbi et al.,2013)。

美国思科公司预测,2020年之前将有500亿部设备连接互联网,在接下来的十年间物联网将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司和产业带来14.4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Cisco,2011)。在全球大力发展物联网的背景下,当代企业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应用物联网改善其现有的公司运营和业务模式,从而发掘市场机会和新兴业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Miorandi et al.,2012)。

在特定的标准化通信协定和框架之下,物联网将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连接起来并使之产生互动(Atzori et al.,2010)。这就意味着物联网连接的不是某个特定的行业系统或供应链(Lambert & Cooper,2000),而是与物联网技术相匹配连接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并终将形成由多个参与者及其互动关联组成的相较供应链而言更加复杂的网络系统,即形成企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

二 企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突破了传统战略理论中以单个企业为核心研究公司战略的思想。在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中,包括以安索夫(H.I.Ansoff)为代表的古典企业战略、以波特(M.E.Porter)为代表的竞争战略、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C.K.Prahalad & G.Hamel)为代表的核心能力,均把公司看作独立运行的实体,大多探讨对抗竞争和竞争优势。随着产业环境动态化、竞争全球化、顾客需求多样化以及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企业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增强核心能力还是拓展新市场,都离不开通过跨产业联合共同创造消费者感兴趣的新价值这一点(Teece,1986,2007;Barney,1991)。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企业间的关系研究,主要聚焦于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战略联盟以及社会网络,然而这些系统多指较为集中的小规模企业群体或者紧密耦合的组织网络系统,无法被用作解释一个范围巨大的、松散耦合的及自组织的复杂网络系统。

Moore(1993)在吸纳了共同演化理论(Bateson,1973)和自然生态系统理论(Gould,1966,1977)的交叉学科的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并指出每一个成员组织在企业生态系统中是竞争合作的关系,通过共同创新为系统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推动整个系统的共同演化。在Moore(1993)提出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基础上,学者纷纷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可以分为概念解析、系统创新性、成员战略以及系统绩效四个方面。

首先,企业生态系统概念聚类以Moore、Power、Peltoniemi等的研究为核心。Moore(1993)结合了自然生态和共同演化理论首次提出本概念,Moore(1996)在其专著《竞争的衰亡》一书中为企业生态系统下定义:“企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体的相互作用为根本的经济联合体。”继而学者研究了具有共生关系的生态成员(Kim et al.,2010)、具有网络特性的生态结构(Power,2001)和具有动态特征的共同演化等企业生态系统概念(Peltoniemi & Vuori,2004)。

其次,企业生态系统与战略聚类主要是在学者们对企业生态系统概念和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各生态成员的角色和战略支配。Lewin(1999)主张组成成员与整个系统的集体行为联系在一起,将企业成员的战略划分为四种类型:核心型战略、支配主宰型战略、坐收渔利型战略以及利基型战略。骨干型企业处于系统网络的中心位置,通过自身的创新为更多的利基型企业创造条件,从而推动整个系统的生产效率提升和创造多样性(孙冰,2003,2008)。如果在整个系统中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利基型企业很可能成为创造价值和实现创新的主力军,并且实施利基型战略的企业数量可以相当庞大(Iansiti & Levien,2002)。成员类型和战略结构是企业生态系统中战略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并会受到企业运营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创新程度以及与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复杂关系的影响(Iansiti & Levien,2004b)。

再次,从系统层面看企业生态系统所具备的特征可知,企业生态系统能够产生独特的创新优势。生态系统竞争合作的自组织形式使得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互补,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促使协作创新产生(Adner,2006)。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产品的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由核心型企业提供,并由其通过模块驱动支配型企业和利基型企业创造创新的互补产品,不断壮大和拓展市场,以实现整个企业生态系统的共同演化(Gawer,2014)。系统中的核心企业通过整合组织边界之外其他企业生态系统成员的创意和知识实现开放式创新(Chesbrough,2003),并使各生态成员之间实现网络共享和价值共创(Persaud,2005)。

最后,企业生态系统与绩效的关系。考察企业生态系统与绩效的关系主要涉及对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体系的研究,Iansiti和Levien(2002)构建了生产率、稳健程度和利基创造能力三维度模型,从伙伴健康和网络健康两个层面考察企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绩效情况也是可行的路径(Hartigh,2006)。Hartigh(2006)使用网络理论发展了系统健康程度的测量模型,并实证分析和测量了企业生态系统的绩效。通过对现阶段该领域的文献梳理,本书认为现阶段该领域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企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仍需进一步巩固。该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由Moore提出以来发展缓慢,学者们从多重视角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进展,然而成果零散且缺少对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整合以及统一的理论研究框架,有待对理论核心进行巩固和加强。目前学者多从不同理论视角对企业生态系统概念特征(Moore,1996;Power,2001)、成员结构(Peltoniemi & Vuori,2004)、生命周期(Lewin,1999;Iansiti & Levien,2004a)、健康特性(Hartigh,2006)等外在表象进行分析,研究多停滞于运用此概念解释复杂的商业环境和经济联合体现象。

二是对企业生态系统进行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采取多重理论视角。Moore、Iansiti和 Levien等采用了生态类比法构建了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将自然生态和演化理论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而目前学者主要结合生态位理论、创新理论(Adner,2004;Adner & Kapoor,2010)、平台理论(Gawer & Cusumano,2002a,2002b)、复杂系统理论(Peltoniemi & Vuori,2004)对该领域进行研究。现阶段,有关企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过于分散,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得不到有效统一,从而阻碍了该理论的进一步拓展。本书认为在自然生态类比法的前提下,将利用不同理论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予以统一并提出一个整合的研究框架有利于该理论的广泛应用。

三是学者研究企业生态系统采取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将多种研究方法混合使用的思路。现阶段关于企业生态系统的核心文献多发表于管理实践类期刊并且缺乏科学的实证分析。企业生态系统的边界模糊特点、结构松散特点以及成员动态变化特点使样本统计研究方法很难应用,案例研究方法和扎根分析方法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从而更加深刻地展示企业生态系统的内在机制和运行机制。

基于物联网形成的企业生态系统,可以使跨产业的利益相关企业通过共同创新和相互协作进行价值共创(Phlippen,2008),而且整个系统也将包含相互依赖的成员群体,这就超越了传统行业的界限。在物联网时代,对由跨产业合作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组织形成的企业生态系统进行多维度研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且具有研究价值的核心议题。因此,本书紧密贴合时代背景,利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战略、演化和创新等特性,提出对策、建议,使研究更为深入。

三 有关企业生态系统的前沿问题

目前关于物联网时代企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十分有限,多数关注物联网技术(Miorandi et al.,2012)、物联网的商业应用(Paschou et al.,2013)、社交网络(Atzori et al.,2010)等。本书以物联网时代为背景探究物联网技术与企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借此分析企业生态系统的多维度特性。本书研究的情境是物联网对传统经济和商业模式的冲击,研究的对象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兴互联网企业和转型的传统制造企业。

本书拟解答的问题是:物联网时代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结构组成以及演化机制是什么?具体而言分为四个解析问题:

(1)物联网时代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要素有哪些?

(2)物联网时代企业生态系统的成员结构和战略类型是什么?

(3)物联网时代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4)物联网时代企业生态系统的技术创新与环境存在何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