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罗德斯必须倒下”运动及其影响[5]

2015年3月9日,开普敦大学的学生们展开了“罗德斯必须倒下”(Rhodes must fall)的抗议运动,并迅速形成了如火如荼的局面且有蔓延全国之势。不了解南非历史的人不禁会问:罗德斯何许人也?学生们为什么要移除罗德斯雕像?校方及南非社会各界作何反应?

罗德斯全名塞西尔·约翰·罗德斯(Cecil John Rhodes),生于1853年7月5日,卒于1902年3月26日,享年49岁,可谓英年早逝。他是一位狂热的殖民主义者,自其17岁踏上南非这片神奇大陆后,在短短30多年间做成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白手起家创办德比尔斯矿业公司,成为钻石大王,建立了在世界钻石行业的垄断地位;创建英国南非公司,设立警察部队,代替英国政府统治南非的大片土地;他利用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积极配合大英帝国在非洲的扩张并投身政治,于1890年成为南非开普殖民地总理,开拓并占领了赞比西河以北、以南的大片土地,以其名字分别命名为北罗德西亚、南罗德西亚,即今日的赞比亚、津巴布韦;他是殖民主义的狂热信徒,尝试以一己之力修建从开普敦至开罗的铁路,贯通南北非洲大陆,扩张大英帝国在非洲的版图。

罗德斯自小体弱多病,在24岁时写下人生第一份遗嘱。遗嘱中他阐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要将大英帝国的版图扩张到全世界。历史学家理查德·A.麦克法兰(Richard A.McFarlane)称罗德斯为“不可或缺的南非与大英帝国历史参与者,其地位如同乔治·华盛顿或亚伯拉罕·林肯之于美国历史……19世纪末的南非历史,大部分都由塞西尔·罗德斯书写”。[6]罗德斯因心脏病逝世后被葬于今津巴布韦的马托博国家公园,其死后的功过评价可谓褒贬不一。在一些南非白人眼里,他是南非文明时代的开创者;但是在黑人眼里,他却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象征。

作为南非乃至整个非洲的顶尖学府——开普敦大学曾受惠于罗德斯的慷慨资助,于1934年在其正门立起了罗德斯托腮思考状的青铜雕像,以此来纪念罗德斯对南非教育与开普敦大学的贡献,然而因其历史上对整个南部非洲的殖民入侵行为给广大黑人与阿非利卡人带来的伤痛与仇恨,关于移除罗德斯雕像的争议事实上已经延续了几十年。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普敦大学的阿非利卡人学生最早提出移除这座雕像。[7]“罗德斯必须倒下”运动的彻底爆发发生在2015年3月9日,激进的学生向罗德斯雕像泼洒大便,抗议开普敦大学猖獗的种族主义与贫富不均现象。当时有几十名学生参与了抗议,学生们要求校方移除罗德斯雕像,他们认为,罗德斯是殖民和种族压迫的象征,不应当出现在民主南非的大学校园当中。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都认识到罗德斯对于南非黑人而言带来的罪恶影响,他们非常讨厌在大学里出现罗德斯的雕像。[8]参加抗议的黑人学生说,虽然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已经有二十多年,但他们在校园中依然感到在被白人统治着。3月12日,在开普敦大学詹姆森礼堂前的杰米(Jammie)广场上爆发了代表各方观点的公开大讨论。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学生们占据了开普敦大学的行政楼,敦促校方尽快明确移除罗德斯雕像的具体日期。直至3月22日,学生们仍然占据着行政大楼,且有民众自发给学生们送饭,抗议学生还把行政楼更名为“阿扎尼亚大楼”。[9]3月27日,开普敦大学参议院投票支持移除罗德斯雕像[10],随后罗德斯雕像被用木板封闭起来等待校务委员会的最终决议。[11]4月9日,罗德斯雕像最终被移走,此次“罗德斯必须倒下”运动暂告一段落,然而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响却是迅速而深远的。类似的抗议行动在南非多个大学上演:4月中旬,在南非唯一本科完全以南非荷兰语(阿非利卡语)教学的知名学府——斯坦伦布什大学成立了“开放斯坦伦布什”组织,旨在改革南非荷兰语作为唯一本科教学语言的境况[12];5月底,受“罗德斯必须倒下”运动的激励,以罗德斯名字命名的罗德斯大学亦掀起了更名运动。[13]与此同时,几位在种族隔离时期曾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导人的雕像也遭到了“毁容”或破坏,如屹立在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教堂广场的保尔·克鲁格[14]的雕像,以及位于立法首都开普敦议会门前的路易斯·博塔[15]的雕像。

事实上,新南非早已注意到对殖民文化的清除,例如,以布尔人领袖比勒陀利乌斯命名的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已更名为茨瓦内(Tshwane,但国际上仍广泛使用比勒陀利亚);伊丽莎白港原是以英国女王命名的,现已更名为纳尔逊·曼德拉湾市等。然而,像破坏历史人物雕像这种由民间发起的、自下而上的运动式清算,还是引起了南非社会的广泛争议。

这场由开普敦大学学生发起的“罗德斯必须倒下”运动前后历时整整一个月,学生们通过泼粪、占领、示威等抗议行动来反对南非高校中长期存在的制度化的种族主义以及缺少变革。此次运动中,学生们充分运用了互联网的传播与影响力,在facebook和twitter上都建立了以“罗德斯必须倒下”为名的公众号,将此次运动的进展即时滚动地发布到网络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声援学生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一位开普敦大学的黑人讲师对《开普时报》说:“开普敦大学没有雇用足够多的黑人教授,在200多个高级教授中仅有5人是黑人!”[16]与此同时,南非激进的黑人组织“经济自由战士”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摧毁任何与种族隔离有关的纪念雕像,并声称学生们抗议的不仅是移除雕像本身,更重要的是要移除高校中的白人至上主义。但“经济自由战士”的行为也遭到了南非广播公司的痛斥,指责他们利用学生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通过鼓动学生抗议来破坏其他种族的历史遗产。[17]南非著名的人权斗士、曼德拉制宪的左右手、制宪法庭前任大法官阿尔比·萨克斯在媒体上建议,“让罗德斯依然存在校园里,让他在死后也能见证今天的变革,让他和世界都看到,这是一个制宪民主的国家……”,同时他还建议“邀请公众和专业的设计师来对雕像所在的位置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建立更加广泛的专家小组,并要让当今的年轻一代发出强有力的声音,找到更恰当的解决之道”。[18]

随着青年学生的抗议愈演愈烈以及一些损毁雕像的破坏行为在南非全国蔓延,加之社交媒体上引爆网络、惊动世界的各种争议,南非艺术与文化部4月8日发表声明,反对采取暴力方式拆除任何纪念雕像,称这是一种破坏文化和否认南非历史的行为。南非议会艺术与文化委员会9日也发表声明,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指责,声明说,破坏任何纪念雕像的行为“都是一种犯罪”,不仅无益于南非实现种族和解,而且会造成社会分裂。[19]除了政府方面义正词严地反对以暴力手段破坏雕像,南非学者、政治家、作家、历史学家之间也引发了激烈的辩论,一位作家在开普时报撰文说,罗德斯作为学校的捐助者,应该被尊重,那些向罗德斯雕像泼粪便的学生应该离开这所学校,去他们自己祖先建立的学校上学。而很多黑人学生则反驳说,正是罗德斯将这所学校从非洲黑人手里偷走了。成立于1929年的南非著名智库——南非种族关系研究所亦发表声明谴责在开普敦大学里发生的一系列暴力、恐吓以及令人无法忍受的流氓行为,声明指出移走罗德斯及其雕像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在全非洲最好的大学校园里居然让恐吓威胁大行其道,学术独立与自由之精神何在?[20]

那些主张移除雕塑的人似乎觉得,移除这些雕像,就如同清除了殖民主义的遗迹,消灭了遗留至今的种族间的不平等现象,有些主观和冲动。但这股自下而上由学生发起、主导的移除雕像浪潮显示了南非今日的种族隔阂并没有因为种族隔离制度的结束而寿终正寝,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奉行种族和解政策的国父曼德拉去世之后,南非黑人与白人之间的不公依然存在,其差距与矛盾也日益加剧。

二 南非今日之种族关系与研究意义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当今之现状来看,南非的种族问题都是异常独特与复杂的。南非素有彩虹之国的美誉,意味着不同种族、肤色的人都能够在一起生活。然而彩虹理论的建构看似美好,却忽视了交融与统一。政治上极大地承认各个种族、族群的平等地位,语言上设立11种官方语言,加强社会公平与民主……然而这些强调尊重、保护种族与族群文化的措施在某些时候也是阻碍南非实现统一与融合的绊脚石。

2015年5月,笔者在南非开普敦大学调研,此间,正值“罗德斯必须倒下”运动在开普敦大学里日渐平息,笔者亲眼看见了“伟人”罗德斯雕像仅存了一个涂满标语的水泥底座(见图0-1、图0-2),更令笔者感到震动的是,就在这个底座的地面上不知是何人何时用黑色炭笔画了一个罗德斯的影子,其中的寓意与象征真是耐人寻味。在抗议的学生眼里,象征着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罗德斯雕像被移走了,但对于深受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政策影响的南非社会来说,罗德斯没有离开,种族主义也没有消失,而是会像影子一样存在并影响着现实的生活。可见,南非今日种族矛盾之深之复杂。在开普敦大学的校园里,笔者亲见学生们多数情况是黑人学生一群,白人学生一伙,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足球场上,有的球队都是白人学生,有的都是黑人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白人学生坐一边,黑人学生坐另一边,中间是亚裔或有色人。在约堡的沃尔特·西苏鲁国家植物园,笔者亲历了两场孩子的生日聚会,一场都是黑人孩子和黑人家长,另一场则全是白人孩子和白人家长。这里依然是个黑白分明的世界……

图0-1 开普敦大学罗德斯雕像(徐薇 摄)

图0-2 罗德斯雕像被移除后地上的影子(徐薇 摄)

当然,种族上的分野是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表象,究其根源仍是社会经济因素占主导。尽管南非在1994年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政治上由黑人占主导地位,但在经济结构与受教育程度方面,白人仍占主导优势。由于国父曼德拉奉行种族和解政策,没有对白人在种族隔离时期犯下的罪行和占有的财产进行清算,从而避免了一场种族仇杀与国家分裂,然而在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贫民黑人眼中,对白人的仇视与抗议并没有减弱,反而因为贫富差距的加大而愈演愈烈。殖民时期极不公平的土地政策依然保留至今,全国80%以上的优质土地为白人占有;在金融、工商、制造业等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以及专业技术领域,白人是领导者,黑人依然觉得被白人统治着……然而这种结构上的不平等不是新南非独立二十几年就能够顺利解决的,亦不是推倒几个殖民者雕像就能一了百了的。

“罗德斯必须倒下”运动及其引发的抗议浪潮已日渐平息,但其在社会各界引发的影响和争议仍在持续,正如抗议的学生所强调的:“移走雕像不是目的,清除高校中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才是目的!”但学生们的过激抗议行为以及社会上的连锁反应,又让很多人对南非的未来感到忧虑和恐惧,历史渊源、种族矛盾、社会冲突、文化差异等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这个国家的分裂,再多再完美的谈判、演讲、法规都无法“缔造南非”,“彩虹之国”的建构需要克服种族权力的差异,也需要超越将人们分隔开的种种障碍,找到能让南非人凝聚统一起来的良方。南非执政党非国大东开普省领导人马丁说得好:“作为执政党,非国大有责任保护南非的每一种文化。如果说历史上我们哪些地方做错了,这些雕像可以警示我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不应当为了一己私利,破坏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人们在破坏这些雕像之前应当想一想,怎样更多地着眼当下的建设和奉献。”[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