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篇章结构

2.1 话题

“话题”(topic)和“评述”(comment)是一对广泛使用的术语,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说,“话题”就是“被谈论的对象”(what is being talked about),而评述是“针对话题所谈论的内容”(what is said about the topic)。如果一个成分X被称作话题,它就可以回答“X怎么样了?”这样的问题。在一些语言中,话题仅仅涉及语用范畴,而在另一些语言中,话题成分具有独立的句法地位(参看徐烈炯,2002)[2]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话题都是一个跨越不同层面的概念。可以仅仅针对单个语句,也可以覆盖一段语篇。前者是句内话题(sentence theme),后者是篇章话题(discourse theme)。

句内话题是句子的谈论对象,汉语里句子的主语一般也同时是话题。这一点已经有很多著作谈到了。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句式具有引入话题的功能,但那个成分并不在主语的位置上。比如,在下面的例子里,“几个男孩子”是在“有”字的宾语位置上的,但却是“被谈论的对象”:

(6)这个时候在旁边有几个男孩子出来。有一个男孩子好像打着那个球,有个球跟那个拍子上面连着一条线,这样子哒!哒!哒!其他的小孩子过来帮他。(引自陈佩玲、陶红印,1998)

这种“存现句”在语篇当中常常是引导话题的。

语篇话题是一段语篇当中的主要谈论对象,通常是言谈主角。在谈话中提及一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这个言谈对象引进语篇以后,在下文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追踪它。例如,在下面的例子中的“母亲”。另一种情况是,这个概念出现一次之后,在谈话中就不再提及,比如“袍罩”“炕”“油盐店”。作为言谈主角,一个概念在语篇当中往往多次出现,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追踪,这是它具有话题性的表现。其他那些只出现一次的概念成分,属于偶现信息,不具备话题性(关于言谈主角的句法表现,可参看陶红印、张伯江,2000)。

(7)母亲喝了茶,[1]脱了刚才上街穿的袍罩,[2]盘腿坐在上。抓些铜钱当算盘用,大点的代表一吊,小点的代表一百。她先核计该还多少债,[3]口中念念有词,[4]手里捻动着几个铜钱,而后摆在左方。左方摆好,一看右方(过日子的钱)太少,[5]就又轻轻地从左方撤下几个钱,[6]心想:对油盐店多说几句好话,也许可以少还几个。[7]想着想着,她的手心上就出了汗,[8]很快地又把撤下的补还原位。(老舍《正红旗下》)

回指频度和回指方式可以作为确定语篇话题的重要参照。比如,上例中的“母亲”有两种回指方式,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代词“她”出现了3次,零形回指8次。在这段话里还有一个概念——“铜钱”,出现了不止一次,在第一次出现之后,又以不同的方式提到,有名词性的和数量词两种表现形式(异形回指:大点的、小点的、几个;同形回指:铜钱;部分同形回指:钱)。对比“母亲”与“铜钱”这两个概念,在谈到“母亲”的时候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回指次数相对较多;第二,有大量的零形回指。所以可以肯定“母亲”的默认值较高,是默认的“被谈论的对象”。因此,从回指频度和回指方式上看,“母亲”是语篇话题。

2.2 话题的连续性

话题的连续性是指一个话题成分的影响力度和范围,是话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话题连续性涉及三个方面:1)主题的延续;2)行为的延续;3)话题/参与者延续。其中以主题的延续性的影响范围最大。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测量话题的连续性:回数法(look back)、歧义法(ambiguity)和衰减法(decay)。(参看Givón,1983)

话题的连续性可以通过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

1)句法位置

话题成分的默认位置是句子主语的位置,通常主语具备施事和话题双重身份,同时也是叙述的主角。因此,一个句子的主语所指的影响范围可以仅仅限于句内,也有可能跨越多个语句。这一点可以从后续句省略主语的频率上得到证明。省略主语的占绝大多数,远远超过其他句法成分。在汉语中,主语位置上的领格名词在延续话题方面地位仅次于主语,表现为,后续句常常承前定语而省(参看方梅,1985)。

2)句法结构和修辞结构

前后语句的结构相似度越高,延续同一话题的可能性越大。

陈平(1987c)发现,零形式要求与它同指的成分距离尽可能靠近,零形式与它同指的成分之间倾向没有复杂的成分插入。同时,零形式的使用也受制于语篇的宏观结构。

徐赳赳(1990)采用Givón(1983)的测量方法考察代词“他”的延续性,发现“他”的隐现受制于多种因素——人物制约(单个还是多个),情节制约(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时间词制约(有或无),连词制约(是不是连词后位置),结构制约(小句结构是否相同)。

Li和Thompson(1979)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做过一个调查,把一段《儒林外史》叙述当中的“他”全部删除,然后请母语为汉语的被调查人填上他们认为应该有“他”的地方。结果发现,没有两个人的答案完全相同,同时,被删除“他”的几处,只有两个地方半数被调查人认为该用“他”,其余的地方被调查人认为要用“他”的人数不到一半。这个调查说明,汉语中代词的用与不用存在一定的灵活性,真正强制性地要求使用代词的情形不多。

从回指形式来看,形式越轻,延续同一话题的可能性越大:

零形回指>代词回指>同形名词>指示词+名词>描写性定语+名词

(8)马锐i是来请求父亲j批准出去玩一会的。但他i没有直截了当地提出请求,而是在饭后0i主动积极地去刷碗、扫地、擦桌子,0i把一切归置完了,0i像个有事要求主人的丫鬟把一杯新沏的茶和一把扇子递到正腆着肚子剔牙的马林生手里,自己i站在一边不住地拿眼去找爸爸j的视线,0i磨磨蹭蹭地不肯走开,0i没话找话地问:“还有什么要我干的么?”(王朔《我是你爸爸》)

不同的句法形式往往体现不同量级的延续性。不同句法形式的话题连续性,从高到低可以概括为下面的连续统(引自Givón,1983):

高连续性话题(coding for most continuous/accessible topic)

零形回指(zero anaphora)

非重读/黏着性代词或语法一致关系(unstressed/bound pronouns or grammatical agreement)

重读代词或非黏着代词(stressed/independent pronouns)

右向出位的有定性名词短语(R-dislocated DEF-NP’s)

常规语序下的有定性名词短语(neutral-ordered DEF-NP’s)

左向出位的有定性名词(名词性短语)(L-dislocated DEF-NP’s)

对比性话题化位移名词(Y-moved NP’s)(contrastive topicalization)

分裂/焦点结构(cleft/focus constructions)

有指无定名词短语(referential indefinite NP’s)

低连续性话题(coding for most discontinuous/inaccessible topic)

孙朝奋(1988)的研究表明,话语中主题的重要性与数量词的使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一个主题上比较重要的名词短语倾向于用数量结构引进话语。继陈平一系列有关名词短语的指称属性与篇章功能的研究之后,许余龙(2005)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汉语的话题倾向于由一个存现句的宾语引入语篇当中。

2.3 前景信息与背景信息

不同类型的篇章有不同的组织原则。就叙事体而言,它的基本功能是讲述一个事件,它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

一个叙事语篇中,总有一些语句,它们所传达的信息是事件的主线或主干,这种构成事件主线的信息称作前景信息。前景信息用来直接描述事件的进展,回答“发生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另一些语句它们所表达的信息是围绕事件的主干进行铺排、衬托或评价,传达非连续的信息(如:事件的场景,相关因素等等),这种信息称作背景信息。背景信息用来回答“为什么”或“怎么样”等问题。前景信息与背景信息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篇章层面上,故事的叙述主线为前景,其他为背景。高连续性话题往往代表叙述的主角,它所关联的小句或句子的数量较多,构成了叙述的主线——前景信息;反之,低连续性话题相应的陈述表达构成背景信息。典型的低连续性话题是偶现信息成分(名词既不回指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成分,也不被后面的任何成分回指)充当的话题。例如:

(9)我i从吴胖子家出来,0i乘上地铁。地铁车厢很暖和,我手拉吊环几乎站着睡着了,列车到站0i也没察觉,过了好几站0i才猛然惊醒,0i连忙下了车。我跑上地面,0i站在街上拦出租车。来往的出租车很多,但没有一辆停下来。我走过两个街口,0i看到路边停着几辆出租车就上前问。几个司机是拉包月的,一位拉散座的说他要收外汇券。我说“知道知道”坐了上去从兜里拿出一沓外汇券给他看。(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10)平坦的柏油马路i上铺着一层薄雪,0i被街灯照得有点闪眼,偶尔过来一辆汽车,灯光远射,小雪粒j在灯光里带着点黄,0j像撒着万颗金砂。祥子……(老舍《骆驼祥子》)

句子层面上,主句为前景,表达事件过程;从句为背景,表现事件过程以外的因素,如时间、条件、伴随状态等等。例如:

(11)地铁车厢很暖和,我i手拉吊环几乎站着睡着了,列车到站0i也没察觉,过了好几站0i才猛然惊醒,0i连忙下了车。(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小句层面上,连动结构内部,背景在前,前景在后(另可参看张伯江,2000)。例如:

(12)我i跑上地面,0i站在街上拦出租车。

(13)我手拉吊环几乎站着睡着了。

由于背景信息不表现事件过程,不可以用“没”否定。例如:

(14)a.吃了饭看电影。

   b.*没吃了饭看电影。

(15)a.你什么时候去?

   b.吃了饭去。

   c.*没吃了饭去。

前景信息与背景信息不仅仅是在篇章语义层面的主次有别,二者还同时对应于一系列句法-语义因素。Hopper和Thompson(1980)曾经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入的讨论。总体上说,前景对应于一系列“高及物性”特征,而背景信息对应于一系列“低及物性”特征(参看方梅,2008)。

屈承熹(Chu,1998)在讨论汉语的背景信息的时候说,主从关系和信息状态(information status)关系密切,但两者各自处于不同的层次。背景不一定衍推出旧信息,反之亦然。主从关系是形成背景的常见手段。例如,在违反从背景到前景推进的原则时,从句连词“因为”很明显是表背景。名词化的句子主语是表背景的一种手段,而宾语则通过主要动词的性质来决定其场景性。背景一般由三个语用部件组成:1)事件线(event-line);2)场面(scene-setting);3)篇幅减少(weight-reduction)。三者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