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地理位置可谓京师咽喉所在,如果沈度有足够强大的军队,完全可以北上直击京城,满清皇帝屁股都没有坐热乎,大概要被一锅端掉的。
毕竟此时京城兵力空虚,多尔衮把大部分军队都派出去追击李自成,守护皇城的也不过几万军队。
遗憾的是,此时的沈度实在太弱小,没办法实施这个战略战术。
李自成占据陕西以及河南西南方向,多泽进入河南西北部,而山东、河北一大片属于真空地带。
论数量兵力最强的莫过于江南。
所以,多尔衮的主要用兵方向放在西部的李自成以及江南,再正常不过了。
现在倒好,李自成的一个作死动作成功吸引了清军的全部火力,让本来南征江南的多铎率2万大军以及孔有德、耿仲明停止南下,调头西进围攻李自成。
这就给南明小朝廷争取了更多撕逼和相互伤害的时间。
历史上李自成这一举动,大大加速了满清征服大明全境的进程。
在潼关大战来临之前,多尔衮派出去剿匪的军队回来了,并带回来非常不好的消息。
整个河北破烂不堪,人口凋零,各郡县府库空空如也,可以用破败不堪形容,河北匪患的破坏力非常严重。
是啊,原来的官员都被劫走,衙门空了,没有人管理再加上缺少人烟的城镇,可不就破败了嘛。
骑兵剿匪当然不会空手,抢劫是满清一贯作风。
但是,这一次差不多走空了,所获寥寥无几。
哪怕是这点收获,也是一些没有走的人家仅剩不多的粮食。
不走的人是因为难舍故乡,难舍土地。
既然不想走,那就一定藏着点粮食,否则还不被饿死嘛。
问题是满清是好相与的吗?
要粮食还是要命,但凡敢说个不字,立刻惹来杀身之祸。
杀人肯定不会少了,被抢救命粮食换谁也不会甘心。
恼怒之下,满清痛下杀手。
可怜河北人本来所剩不多,经此一番杀戮,人头滚滚落地,人口更加稀薄。
多尔衮也派出一些官员接收河北郡县,同时派人去山东说降明朝官员,甚至还打算派人去江南说降。
路程远的没有消息,包括派去山东的官员渺无音讯。
距离远嘛,可以理解。
距离最近的官员报告的情况,与清兵今天所说的几乎一致,匪患给河北造成巨大破坏。
但当时多尔衮没有在意。
毕竟李自成是出身流寇,占领京城之后,祸乱河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河北很大,近距离被李自成祸害,总不能把整个河北都祸害光了吧。
但是,如今整个河北都是一个模样,事情就严重了。
当下京城严重缺少粮食,想想看,李自成能给多尔衮留下粮草辎重吗?
想都不要想。
先别说京城的人要吃喝拉撒睡,几十万大军远征,自身携带的粮草并不多。
若是没有后勤补给,也就坚持七八天时间,时间再长一些岂不要命了嘛。
军队可以就地抢粮食补充大军。
但是,山西刚刚被李自成来回祸害了两遍,能有多少粮食就不好说了。
至于河南,最特么糟糕,又能抢多少粮食?
更何况还有从盛京远道而来的皇帝大臣以及庞大的家眷,足有几十万人,都需要粮食啊。
为了此次入关军事行动,满清把家底都翻出来了,哪有余粮?
多尔衮越琢磨越觉着事态严重,不由的重视起当前困境。
到了今天多尔衮才想起当初进入京城后得知河北匪患横行的信息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麻痹的,现在老后悔了。
现在重视似乎稍稍有点晚啊。
那些派出去的官员渺无音讯,包括派到山东的官员,现在看来是凶多吉少,搞不好被匪徒半路截杀。
匪患本来不算大事,但破坏了多尔衮的计划,问题就严重了。
当下多尔衮最需要的是粮食,还指望从河北、山东调运粮草支援前方打仗。
麻痹的,现在全都落空了。
道路必须通畅,否则后续计划没办法执行,形势所迫由不得多尔衮不重视。
原本多尔衮还真不重视河北匪患,天下动荡之时,匪患猖獗本就是很正常现象,等到满清大军荡平天下之后,解决匪患根本不算事情。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多尔衮准备派出收编的大明边军也就是所谓绿营,执行剿匪任务,并顺势打通南下河北、山东的道路。
在多尔衮看来,派出军队剿匪是高看了匪徒。
如果还不行的话,那就让清军八旗骑兵亲自下场,倒要看看河北匪徒嚣张到何种程度。
早在五月份,也就是李自成撤出京城后不久,原大同总兵唐通便投靠了清军。
唐通是先投降李自成,李自成战败之后,他脱离大顺军,把军队从陕西府谷撤到了山西保德,不久也投降了清军。
也就是说,当清军大部队还没有开进山西时,整个晋西北已经成了大清的地盘。
多尔衮派去山东的官员根本就没有到达目的地,在河北境内就已经被“匪徒”消灭了。
虽说辅兵佯装匪徒留在河北北部数量并不多,大部分都撤离到河北南部地区。
从京城出来的官员想要顺利通过广袤的河北大地,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河北闹“匪患”,沈度留下的棋子不发挥一点作用,岂不白费力气嘛。
反正有河北“匪患”背黑锅,杀了也白杀,想报复去找匪徒。
特战旅在第一时间把情报送回来,形势严峻,沈度决定将北部辅兵尽量往南撤,靠近滹沱河一带活动,避其锋芒。
至于监视任务,则交给特战旅负责。
就在多尔衮准备派军队清剿河北“匪患”的同时,南明的使者也进入到山东。
南明自认为是大明王朝正统继承人,山东作为明朝地盘,理所当然要受到南明政权统领。
所以刚进入巡抚衙门,摆出一副宣读诏书的架势。
南明派出的使者名叫陆焕,历史上不知名。
沈度没有出面,而是由济南巡抚刘崇德接待。
毕竟他的将军府只是内部称谓,不为外界所知。
刘崇德为官多年,有多老道?
压根不管对方如何做派,装作没看见,上前拉着对方的手说:“公事不忙,先叙旧。”
陆焕懵逼,我跟你第一次见面,有什么可叙旧的。
但是,你能说什么?
从刘崇德的态度上看,陆焕知道此行不会太顺利。
问题是你山东只是大明王朝的一个行省,还能翻天不成?
南明有什么想法,沈度最清楚不过了,早早交代给刘崇德,不会满足南明如意算盘。
来者为客,巡抚刘崇德热情招待。
陆焕很倨傲,决定给刘崇德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道该如何做人臣。
“在本官记忆中,济南巡抚好像是王公壁吧,不知为何换成了刘知府?”
其实这家伙知道事情的原委,毕竟德王朱由栎已经到了江南。
刘崇德的正式身份是莱州知府。
他的意思是,你这个巡抚没有经过朝廷任命,名不正言不顺。
当然,若是刘崇德会来事的话,大力配合南明政权,后续补上缺少的程序,一点问题都没有。
刘崇德会在乎这件事吗?
显然不可能的。
山东的既定方针已经确定,哪里还在乎所谓的任命,连南明都不想认,山东行省不认为南明朝廷属于合法继承者。
“呵呵,或许陆大人有所不知,亦或是有所隐瞒。皇帝下旨,令天下兵马勤王,登莱两府积极响应陛下诏令,派遣军队北上勤王,当登莱勤王大军走到济南的时候,后勤补给消耗殆尽,不得已求助于济南。谁知济南巡抚王公壁坚决不提供支持,甚至闹得有点僵,以至于让登莱大军北上勤王晚了两天,这才有了京城陷落。想必南京方面也收到了皇帝诏令,不知为何没听说江南派军队北上勤王。”
谈正事就不一样了,刘崇德当然清楚沈度的立场。
有理没理先占据政治制高点,挫其锐气,最好让对手理亏。
南京方面派人来,当然以朝廷中枢自居。
如果山东方面认了,自然要比对方矮一头,要被南明节制。
刘崇德的话,当然有极强目的性,反将一军。
连皇帝诏令都不遵守,又不派兵北上勤王,还有脸自称朝廷吗?
对于刘崇德的质疑,陆焕当然要反驳。
“刘大人误会了,江南在四月一日接收到皇帝诏令,四月七日派出军队北上勤王,只是时间晚了点,大军渡江之后遇到南下的德王朱由栎,才知道李自成已经攻破京城。再说了,这与济南巡抚一事有关联吗?”
我靠,大明朝廷灭亡还是德王朱由栎告诉江南朝廷,还真阔以呀。
看来,江南留守朝廷还真不太关心大明江山社稷,李自成闹得那么凶,那些大臣就没有一点觉悟吗?
呵呵,这就又有些说道了。
“朝廷中枢十三日下诏,江南到了四月份才收到诏令,你觉着本官会相信吗?”
凡是你说的老子都不信,这叫先设定你有罪,你需要拿出证据解脱你的罪责。
“这大明江山丢的有点冤枉啊,南方有百万大军,却按兵不动,等到京城失陷才缓缓起兵渡江。济南总兵刘泽清率领军队北上勤王,结果走到半道停下来观望,在得知李贼大军迫近京师之后,抢走了朝廷税银南下,根本不管朝廷安危撒腿跑去了江南,是吧?”
济南总兵刘泽清确实到了江南,陆焕是知道的。
至于抢税银这件事情,陆焕还真不知道。
朝廷军队抢朝廷税银,这种行为非常恶劣。
而且刘泽清已经是南明一员,让陆焕脸上很无光。
“刘泽清抢税银这件事纯属个人行为,与江南大军勤王有关系吗?”
“所以说,任何责任都可以推卸,总之江南留守没有错。”
刘崇德抿了口茶,陆焕脸上的表情尽收眼底。
而后慢慢悠悠地说道:“在本官看来,刘泽清还不是最离谱的,离谱的是陛下殉国之后,江南军队才慢腾腾地行动,令人怀疑只是做做样子罢了。”
有关勤王这件事情,如果都没有遵从皇帝陛下诏令,谁也别说谁,所有人都会避开这一问题。
所谓法不责众,也就无所谓对错,没有人会追究责任。
但是,好巧不巧登莱大军还真就及时参与勤王,这就要好好说道一下,追究江南留守朝廷没有及时勤王。
山东行省占据大义所在,反观江南留守朝廷就有点被动了。
陆焕心里吐槽,我说的是巡抚王公壁,你压根没有回答,倒是质疑江南勤王不利。
“刘大人,南京军队勤王不及时,是源于收到诏令太晚,绝不是你说的装模作样,而是全力以赴北上勤王。”
刘崇德冷笑不已,知道你会拿这个理由说事。
朝廷诏令收到的太晚,那就用登州府的距离反驳你,看你怎么说。
“陆大人,空口无凭,要有足够的说服力证明江南勤王行动尽了全力。若非要说距离远近,登莱、江南到京城的距离差不了多少,但是,登莱勤王大军差不多进入河北,反观江南军队只不过刚刚抵达浦口而已。这就是你口中所谓的全力以赴?是不是很荒唐啊。”
陆焕张口结舌,对于刘崇德的指责,似乎还真找不出合适的理由反驳。
处于他这个级别,南京方面是什么时间收到皇帝诏令,他还真不知道。
那还不是最重要的,重点在于,江南军队决定北上勤王,是发生在李自成攻破京城之后。
若论实际距离,走陆路江南确实与登莱距离京城差不多,收到诏令的时间应该大差不差。
但是,登莱勤王大军在三月十七日已经越过济南。
算算时间,江南在这方面还真不好解释。
如果差一天两天时间还好说,四月七日才到达浦口,差的也太大了。
陆焕总觉着哪里不对劲,想了想才发觉自己被刘崇德牵着鼻子走。
对呀,本官问的是济南巡抚王公壁,你跟我扯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