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李自成吸引火力

大明王朝灭亡时大部分朝臣摇身一变成为大顺朝臣。辽东满清入关后,这些朝臣中有硬气的,更多的是软骨头,先降了李自成,清兵进入京城更是慌不迭跪舔。

特么,典型的三姓家奴啊,与之相比吕布冤枉死了。

想当初面对崇祯皇帝的时候,这帮家伙那个硬气,动不动就来个死谏,不如此不足以为忠臣。

那意思是,来呀,来杀我吧,好让臣子名垂千古。

那么,气节呢,现在怎么不敢硬气了?

气节早不知死哪儿去了。

呵呵,他们心里明白的很,满清不是崇祯皇帝,现在若是敢硬气,清兵是真杀头,绝对不会手软。

都是熟读四书五经的文臣,心里比谁都明白。

满清首先为崇祯发丧,令全国军民戴孝,收买人心。

然后提出“报君父之仇”的口号,将仇恨转移到大顺军头上,同时为自己披上一层道德的外衣,减轻明朝降官的心理负罪感。

最后是大礼包:明朝官员,只要肯归顺,一律官复原职,如果肯剃发,官升一级。

一切水到渠成,大明官员摇身一变,成了大清官员。

之前投效李自成,委身事贼,名节已经扫地,现在为何不能委身事虏?

明末的官僚系统虽然腐败无能。

但是不可否认,这些人谙熟政务民情,懂得财税法令,是治理朝廷的政治精英和不可或缺的行政人才。

如果没有他们,帝国根本无法正常运转。

只要打破原来的利益格局和派系斗争,重新洗牌,同时融入满清的新鲜血液。

那么,明廷腐败颓废的风气将为之一散,新朝将拥有一个相对廉洁高效的王朝。

京城恢复平静,多尔衮踌躇满志,等待着大清皇帝从盛京迁移到京城。

迁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毕竟是大搬家嘛。

再说了,从盛京出发路途遥远,这年月道路又不是那么好走,少说也要走一两个月时间。

重要的事情忙完了,多尔衮开始关注河北“匪患”这件事。

其实在他入京的时候就知道河北不平静,到处闹“匪患”。

在多尔衮看来不是什么大事,李自成不也是土匪嘛,他能抢劫、造反,别人也可以呀。

恰好又赶上大明王朝灭亡,天下无主的空白期,一些有野心的人揭竿而起也就好理解了。

在多尔衮眼里,河北“匪患”是小事,不着急,很容易平定的。稳定京城,让新朝廷运转起来才是大事。

如今京城运作正常,是该派兵清剿河北“匪徒”的时候了,王朝更替间隙,河北群龙无首而陷于混沌,闹匪患实在很正常。

于是,进入七月多尔衮撒出去五千骑兵,分东西南北四处扫荡“匪徒”。

骑兵行动迅猛,风驰电掣,横扫京城周边各地。

虽说“匪徒”早有准备,小心翼翼地隐藏身形,至少京城周边是不会有辅兵装扮土匪,往南部远一点倒是有少量匪徒活动,当然不排除有倒霉蛋与清兵骑兵遭遇。

这一幕沈度早有预料,满清稳定朝廷之后肯定要对河北匪患采取行动,“匪徒”靠两条腿跑,又没有战斗力,哪里是骑兵的对手,所以提前下令撤退。

人要有自知之明,打不过就要躲得远远地避其锋芒。

个把月时间里,“匪徒”被清兵绞杀数百多人,是不是拿普通百姓头颅充数就不好说了。

靠,才杀掉这点人,这算哪门子剿匪。

此时河北的北部地区差不多没有辅兵踪迹,如果清军越过滹沱河估计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清兵骑兵战果辉煌,把京城周边过了一遍筛子之后,踌躇满志地返回京城交差去了。

此时,清兵的小皇帝、大臣们以及亲眷浩浩荡荡一路走来,距离山海关越来越近了。

李自成退回长安后,立即着手增强陕西防御。

他命令李过和高一功镇守延安、榆林。

这两地是大顺军的发源地,也是陕西的北大门。

随后又派遣精锐部队加强了潼关防御。

李自成认为,控制延绥和潼关,凭借黄河天险,陕西可保无虞。

大顺军一败再败,失去武力维系的大顺政权土崩瓦解。

在山西,原先投降大顺军的势力纷纷反正,转而投靠清军。

清军忙于收割和消化占领区,无暇追击大顺军,也希望以汉制汉,利用降官降将对付大顺军。

留给李自成的时间不多了。

多尔衮命令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率3万满清精锐,会同吴三桂、尚可喜经宁武关进攻陕北。

定国大将军多铎率2万满清精锐,会同孔有德、耿仲明南征江南。叶臣、石廷柱率军进攻山西大顺军。

多尔衮调兵遣将的同时,李自成的局部反攻也开始。

2万大顺军从山西垣曲东下河南怀庆,连克济源、孟县,兵围沁阳等河南北部被清军占领地区。

大顺军的反击使多尔衮大为震惊——李自成实乃心腹之患,不弄死李自成,北方将不得安宁。

李自成的反击改变了满清作战计划,多尔衮急令多铎停止南下,暂停攻击江南,改变行军路线,先救怀庆,后攻潼关,与阿济格夹击李自成。

击败李自成大顺军是头等大事,江南先放一放吧,多尔衮的全部精力都放在这方面。

此战胜负非常关键。

本来多尔衮准备左右开弓,拳打大顺、脚踢南明。

至于山东,派人去劝降接收,无需分散精力。

站在多尔衮角度看,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他见过太多明朝官员的德行。

当然,若是山东官僚不识时务的话,等腾出手来命令骑兵踏平山东。

历史上多尔衮就是这样干的,派人说降了山东,除了李自成的小股军队顽抗之外,不费吹灰之力掌控山东全境。

就整个天下而言,山东属于边角。

多尔衮对大明各方势力很清楚,在情报上也下一番功夫。

济南总兵刘泽清奉召勤王把山东军队都带走了,剩下的卫所军队不成气候,根本不需要满清军队分散兵力。

可惜他们的情报过时了,在大明王朝崩塌的那几天,山东东部有一名小千总不费吹灰之力一统山东。

因为河北匪患隔绝了山东与外界的联系,京城的多尔衮暂时不清楚最近发生的事情,更不知道所谓的沈度是何方神圣。

当然,多泽率兵南下的时候,如果拐个弯进入山东,大概一切都清楚了。

只不过这只是假设,没有任何意义,多泽反而拐弯往西走了。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诡异的态势,有着十万大军的山东行省竟然被多尔衮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