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讲 林氏四代

明朝有林姓一家人,四代人之间,出了三位祭酒、五位尚书,这在明朝276年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一门的家风、家教,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的呢?

一、正派之家

林家是闽县(今在福建省福州市)人。《明史》记载林家第一代考中进士的,叫林元美,永乐十九年(1421)第三甲第一〇五名进士。他做过江西抚州府知府,算个厅局级官员。林元美的精力,主要放在对儿子的培养和教育上。

林家第二代进士是林瀚,他自幼用功,勤奋读书,明成化二年(1466)中二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就是在翰林院读研究生,毕业后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他在明宪宗成化帝死后,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任经筵讲官—给弘治帝讲课。这是皇帝身边的近臣、文臣。林瀚表现出色,改任国子监祭酒。后升礼部侍郎,仍管国子监。林瀚主管国子监十年,有一件事,青史永垂。

什么事呢?国子监生员,原来没有宿舍。家庭贫寒子弟,在外面租房子住,是一项经济负担。林瀚在主管国子监的十年期间,节省伙食等费用,一年有数百两银子,在官库储存,他用这笔钱,逐渐营建宿舍,师生不用再租房居住。明朝的这项善举,是从林瀚开始的。后来一直影响到清朝国子监的制度。

林瀚人品端正,勤恳敬业,官升吏部侍郎。再官拜南京吏部尚书。后因年老乞休。

林瀚平素刚毅方正,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这时他依靠的上司纷纷罢政。刘瑾借茬修理林瀚,污他为奸党,贬谪他到外地做官,他被迫退休。刘瑾被杀,林瀚官复原职,不久,致仕。后病卒,年八十六。谥文安。

林瀚为人,谦虚厚道,坦然自守。九个儿子,其中庭㭿、庭机最有出息。

二、三位祭酒

林家一门,三代出了三位国子监祭酒。

我先介绍明朝的国子监。明朝有三个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和中都国子监。

南京国子监,明初在南京设国子监,是为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为从四品。

中都国子监,洪武八年(1375)设,国子监祭酒为从四品,洪武二十六年(1393)罢。

北京国子监,永乐元年(1403)设,国子监祭酒为从四品。

国子监是“天下贤关,礼义所由出,人材所由兴”(《明史·职官志二》)。国子监祭酒都是从四品。

林瀚家三代出了三人为国子监祭酒:

第一代国子监祭酒为林瀚,前面已经介绍。

第二代国子监祭酒为林瀚的第三个儿子林庭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迁司业,升南京国子监祭酒。

第三代国子监祭酒林燫,为林瀚之孙,林庭机长子,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后升国子监祭酒。

林家一门,自祖父林瀚、儿子林庭机、孙子林燫,三代为国子监祭酒,《明史·林瀚传》说:“前此未有也。”这成为学坛的一段佳话。

三、五位尚书

林家还有一段佳话。祖父林瀚退休在家,次子林庭㭿于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先官兵部主事(处级),又升兵部职方郎中(局级),又任苏州府知府。时苏州频年闹大水,林庭㭿“疏请停织造,罢繁征,割关课备振”(《明史·林庭传)。一次上奏未准,再次上奏,才获旨准。后以父亲年老,请假归乡。这时林庭㭿之子林炫已中进士,官礼部主事,请假探亲。这样,祖父、儿子、孙子,一家三代进士,聚集一堂。史载:“三世一堂,乡人称盛事。”(《明史·林瀚传》)

我特别要讲一下林家出了五位尚书:

第一位,林瀚官拜南京兵部尚书。

第二位,林瀚次子林庭㭿,官工部尚书。林庭㭿中进士后,传承家风,正直做人,勤慎做事,在湖广任布政使(副省长),政绩卓异,升右副都御史,回京任工部侍郎。当时大兴坛庙工程,又兴西苑宫殿、北京沙河行宫,他屡次请以俭约先天下。又因水旱灾害,乞请停采大木、罢除烧造。由工部侍郎升为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第三位,林瀚第三子林庭机,嘉靖十四年(1535)中进士。后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再升工部尚书。年老致仕,万历九年(1581)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太保,谥文僖。

第四位,林瀚之孙林燫,为林庭机长子。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后升国子监祭酒。隆庆改元,擢礼部右侍郎,充日讲官。北边形势紧急,条上备边七事。改吏部,调南京吏部,署礼部事。魏国公徐鹏举废长立幼,燫持不可。万历元年(1573)进工部尚书,转礼部尚书。卒后,赠太子少保,谥文恪。

第五位,林烃,为林庭机次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广西副使。因灾异极陈矿税之害,请释逮系诸臣。不报。终南京工部尚书,致仕。

林氏一门,荣耀四代,出了三位国子监祭酒,五位尚书,能够阖门做到:知书达理,内行修洁,言行一致,史书称赞。这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仅此一家。

还有一个小故事:林家谥号—林瀚,谥文安;第三子庭机,谥文僖;孙林燫,谥文恪。都谥“文”字,这是偶然巧合,还是必然之果?可以说,既是巧合,也是必然。这在明朝,也是只有林氏一家而已。

明代福州林氏一门,处人处事,为官为民,奉行一条祖训家规,这就是:养正心,走正道,务正学,亲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