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 英宗皇后

朱祁镇是明朝第一位在北京皇宫坤宁宫举行大婚的天子,他的皇后钱氏也是第一位在北京皇宫坤宁宫举行大婚的皇后。

一、钱后命苦

明英宗皇后钱氏(1426—1468),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正统七年(1442),立为皇后。钱皇后有件事情被《明史》称赞。中国帝制时代,皇后娘家被称为“外戚”。女儿一旦贵为皇后,娘家人便鸡犬升天。汉、唐的外戚之祸,危害不浅,史不绝书。明英宗考虑钱皇后娘家一族身世单微,要给其娘家封侯爵,这还只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尚不是第一等的“公”。因钱皇后几次逊辞,始终没封。《明史·后妃传》说:“故后家独无封。”在整个明朝历史上,皇后家“独无封”的,只有钱皇后家。但是,钱皇后经历了八件不幸的事。

一是日夜哀泣。英宗皇帝被俘期间,她“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明史·后妃传》)。她夜夜哭泣,哭瞎了一只眼,且长时间坐在凉地上哭,又损伤一条大腿,可能是一侧股骨头坏死吧!

二是倾囊赎君。“英宗北狩,倾中宫赀佐迎驾。”(《明史·后妃传》)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俘虏后,要花钱赎回。钱皇后将自己嫁妆首饰、珠宝和私房钱拿出来,期望赎夫君正统帝回朝、回家。

三是陪住南宫。明英宗放归后,被迫住在南宫,钱皇后也陪住,如同囚徒。

坤宁宫内景

逛一逛

坤宁宫

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交泰殿后,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正德九年(1514)、万历二十四年(1596)曾两次毁于大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重建。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

但她“曲为慰解”,就是耐心劝慰、开导失意的夫君。有时还做女红换钱,用来补贴生活。

四是中年丧偶。明英宗虽然南宫复辟,重新登上皇帝宝座,但是三十八岁病故,钱皇后年轻守寡。

五是徽号之争。明英宗死后,太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成化帝。他的生母周贵妃,就成为太后。这位周太后,处处跟钱太后争高下、比地位。几番折腾,钱太后才获徽号,很不顺利。

六是同葬风波。明英宗临死前,遗嘱钱皇后“与朕同葬”。但钱太后薨,周太后不同意。成化帝把球踢给大臣们讨论,自然有拍周太后马屁的,也有坚持朱明家法的,上下反复,意见不一,竟然闹到“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集廷臣九十九人”相争的地步,甚至于“百官伏哭文华门外”(《明史·后妃传》)。成化帝请示周太后,周太后还是不同意。皇上不答应,群臣就跪在地上不起,“自巳至申”四个时辰,约八个小时,周太后才勉强同意让钱太后同葬裕陵。(《明史·后妃传》)但事情还留个尾巴。什么尾巴呢?

七是冥间阻隔。明英宗裕陵埋葬明英宗、钱皇后和周贵妃。周贵妃对钱皇后,不但在生前,而且在身后,仍然“争宠”。死了怎么“争宠”呢?明英宗的棺椁两侧,左侧圹(kuàng)穴,安放钱皇后的棺椁;右侧圹穴,是预留安放周贵妃的棺椁。但周贵妃坚持要将钱皇后棺椁的圹穴,隔开数丈远,并要“窒之”不通,堵塞,而自己棺椁的圹穴,要与明英宗的棺椁之间相近相通。

八是不设牌位。在奉先殿祭祀,周太后安设牌位,钱太后不设牌位。这就是说,钱皇后死后在宗庙里没有位置。

钱皇后虽是第一位从大明门坐花轿抬进坤宁宫的正宫皇后,却遭受到八大不幸。其实这八个不幸,最大的不幸是她没有生儿育女。周贵妃为什么后来处处压着钱皇后?就是因为她的儿子做了太子、做了皇帝!

明英宗钱皇后

二、周后狭隘

周氏是北京昌平人。因生儿子朱见深,被立为太子,母以子贵,周氏被封为贵妃。朱见深十九岁继承皇位,改年号为成化,尊她为皇太后。成化帝死后,她的孙子弘治帝朱祐樘继位,尊她为太皇太后。

除生育之外,钱皇后跟周贵妃还有一个差距,就是寿命短。钱皇后守寡不久就去世了,而周贵妃则享受到儿子成化帝的孝顺。明朝16位皇帝,文化素养、个人品德差异很大,各不相同,甚至有的皇帝做出许多荒唐之事。但是,明朝所有的皇帝,对待母亲、对待祖母,都极孝顺,无一例外。《明史》记载:“宪宗在位,事太后至孝,五日一朝,燕享必亲。太后意所欲,惟恐不欢。”(《明史·后妃传》)这是可信的。成化十四年(1478),周太后懿旨出内帑(tǎng)重修京师西郊名刹大觉寺。(《御制重修大觉寺碑记》)其从弟周云瑞(吉祥)为僧录司左善世(正六品),兼大觉寺住持,于弘治五年(1492)圆寂。今存寺南“周云瑞和尚塔”及碑记可做史证。

儿子成化帝去世后,弘治帝即位,她又被封为太皇太后。弘治帝事太后也至孝。周太皇太后病疡(yáng),久之愈,诰谕群臣说:“自英皇厌代,予正位长乐,宪宗皇帝以天下养,二十四年犹一日。兹予偶患疡,皇帝夜吁天,为予请命,春郊罢宴,问视惟勤,俾(bǐ)老年疾体,获厎(dǐ)康宁。以昔视今,父子两世,孝同一揆(kuí),予甚嘉焉。”(《明史·后妃传》)弘治十一年(1498)冬,清宁宫火灾,周太皇太后移居仁寿宫。第二年,清宁宫修缮完工,周太皇太后仍回清宁宫。

三、外戚周家

周太皇太后之弟长宁伯周彧,家有赐田,官员请求加以核查,皇帝说算了。周太皇太后说:“奈何以我故骫(wěi)皇帝法!”(《明史·孝肃周太后传》)意思是怎么能因为我而不遵守国法呢!于是,将超出土地归于官府。

明英宗周贵妃娘家与钱皇后娘家相反,周贵妃的父亲周能为锦衣卫千户。周能死后,其长子周寿嗣职。后升周寿为左府都督同知(从一品),后来又晋升为伯。周寿依仗为当朝太后的弟弟、皇帝国舅,骄横贪婪。

其一,时正值严禁勋戚乞请庄田,唯独周寿冒禁乞请通州田62顷,即6200亩。皇家全数划给他。在宝坻(今在天津)占田500顷,又要再得700余顷,合计约12 000亩,受到弹劾,皇帝却全许之。

其二,周寿的家人经常劫掠商船,为非作歹。

其三,成化十七年(1481)周寿升为侯,子弟同日授锦衣官者七人。成化帝死,弘治帝立,加周寿太保,其势更为嚣张。

其四,周寿又与建昌侯张延龄争田,两家家奴,相互斗殴,群臣不满,纷纷上章。太后二弟长宁伯周彧与寿宁侯张鹤龄至聚众相斗,都邑震骇。

其五,兄弟并为侯、伯,位三公,史称“前此未有也”!

外戚周家,从天顺,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五朝,在七八十年间,依仗皇家,受爵升职,侵夺民利,为所欲为,为害一方,既损害皇家的根本利益,更侵夺百姓的重大利益。又与建昌侯张延龄争田,家奴相殴,交章上闻。还多次挠乱盐法,侵公家利,有司厌苦之。

弘治九年(1496)九月,吏部尚书屠滽同九卿联合上书,说:

勋戚诸臣不能恪守先诏,纵家人列肆通衢,邀截商货,都城内外,所在有之。观永乐间榜例,王公仆从二十人,一品不过十二人。今勋戚多者以百数,大乖旧制。其间多市井无赖,冒名罔利,利归群小,怨丛一身,非计之得。迩者长宁伯周彧、寿宁侯张鹤龄两家,以琐事忿争,喧传都邑,失戚里之观瞻,损朝廷之威重。(《明史·外戚传》)

强调外戚、勋臣之害深重,明廷、勋戚尤应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