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五全皇后

在明清500多年宫廷史上,作为一名宫中女子,一步步从世子妃、太子妃、皇后、皇太后直到太皇太后的只有一人,这就是洪熙帝的张皇后。她是朱元璋的孙媳妇、朱棣的儿媳妇、洪熙帝朱高炽的皇后、宣德帝朱瞻基的生母、英宗朱祁镇的祖母。我给她起个代称,叫作“五全皇后”。

张氏,出生于河南永城的一户普通人家。父张麒,因女儿被封为燕王世子妃,授兵马副指挥,死后追封彭城伯。

一、世子之妃

张氏嫁给燕王长子朱高炽后,因为朱高炽为世子,即被皇爷爷朱元璋封为燕王世子妃;后朱高炽为太子,即被皇父朱棣封为太子妃;朱高炽为皇帝时,被册为皇后。长子朱瞻基继位做皇帝时,她被尊为皇太后;后长孙朱祁镇继位做了皇帝,她又被尊为太皇太后。可以看出,张氏的“五全”,是依赖做皇帝的爷爷、公公、丈夫、儿子、孙子五代敕封得来的。这样的福气,需要天合、地合、人合、己合(自身的修炼)。先从世子妃说起。

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朱元璋封燕王长子朱高炽为燕世子,其妻张氏被封为世子妃。身为世子妃,张氏的最大贡献是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朱瞻基、三子越王朱瞻墉、五子襄王朱瞻墡。连续几位孙子的出生,使燕王对世子和世子妃非常满意。特别是在长孙出生前夕,燕王朱棣梦见明太祖授他大圭(宝玉)并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刚满月,祖父燕王见了小瞻基,说:“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明史·宣宗本纪》)意思是孙子瞻基英气满面,符合我做的梦。

在燕王起兵的战争岁月,世子妃张氏陪伴世子朱高炽、婆母徐妃等,坚守北平。在守北平的阵列里,为公公夺得皇位做出重要贡献。

永乐二年(1404),朱棣封长子高炽为皇太子、张氏为太子妃。身为太子妃,她首先是操妇道贤惠,博得公婆喜欢。丈夫多次被小叔子汉、赵二王所离间,他们扬言太子身体肥硕,不能骑射。一天,朱棣与徐后在内苑小宴,太子高炽随侍。朱棣见到他后,脸上变了颜色,又唾又骂,直指张妃对高炽说:“此佳妇,他日当承我家,脱微此,废尔久矣。”张氏连忙起身叩头谢恩。过了一会儿,张氏就从宫廷厨房里端出亲手做的汤饼,呈奉给公婆。朱棣和徐皇后又欢喜又感动,就招呼高炽与张氏同饮,尽欢而散,太子因此得以不废。(程嗣章《明宫词》)

既然太子因肥胖惹怒了皇父,张氏遂精心帮助太子减肥:一是控制饮食,二是督促骑马射箭。(《明史·后妃传》)这就是民间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无论监国,还是伴驾,张氏始终陪伴朱高炽,朱高炽以“后故,得不废”,惊险保住了太子之位。

明仁宗张皇后像

张氏还精心养育儿子。永乐九年(1411)长子瞻基刚成年,便被封为皇太孙。永乐十一年(1413)端午,朱棣率诸王大臣在东苑射柳,文武群臣、各国使臣、京城耆老都来观看。皇太孙朱瞻基连连射中,让朱棣感到脸上有光。据说还故意当众给朱瞻基出题道:“万方玉帛风云会。”朱瞻基叩头对道:“一统山河日月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宣宗击射》)这更足以使朱棣炫耀了。皇太孙朱瞻基既有祖父朱棣的英武,又有父亲高炽的睿智。逐渐地,他在朱棣的心目中完全取代了觊觎太子之位的汉王和赵王。

二、皇后太后

朱高炽继承皇位仅一年,便病死于皇宫钦安殿,才四十八岁。所以张氏作为皇后,也仅仅一年。她在这一年中,中外政事,莫不周知,协助洪熙帝调整治策和治理朝政。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两任皇帝先后去世,长子朱瞻基继承皇位,正当二十八岁年华。张氏为皇太后,她留用了永乐、洪熙时期老臣,形成可靠的内阁,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辅佐年轻的皇帝稳定政局。阁臣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夏原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请见行殿。太后慰劳之,且曰:“尔等先朝旧人,勉辅嗣君。”后来宣德帝对杨士奇说:“皇太后谒陵还,道汝辈行事甚习。言辅,武臣也,达大义。义,重厚小心,第寡断。汝克正,言无避忤,先帝或数不乐,然终从汝,以不败事。又有三事,时悔不从也。”(《明史·后妃传》)表达对阁臣的信任。

这时,明朝自朱元璋奠定基业,已经60多年,海内宁泰,国力充裕,政治稳定,史称“永宣之治”。年轻英武的宣德帝,史称“太平天子”,能文能武,对皇太后张氏非常孝顺,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贡献,虽微物必先上皇太后。两宫慈孝闻天下。

张太后游西苑,皇后皇妃侍,帝亲掖舆登万岁山,奉觞上寿,献诗颁德。谒长、献二陵,帝亲鞬骑引导。到河桥,下马扶辇。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返程时,过农家,召老妇问生业,赐钞币。有献蔬食酒浆者,取以赐帝,曰:“此田家味也。”(《明史·后妃传》)

明仁宗朱高炽像

鲜为人知的是,外表孝顺能干的宣宗朱瞻基,为人风流倜傥,爱好声色禽兽,纵情游猎杂戏,让张太后操碎了心。《菽园杂记》说:“宣德年间,朝廷起取花木鸟兽,及诸珍异之好,内官接迹道路,骚扰甚矣。”《皇明纪略》则记:“宣庙好促织(斗蟋蟀)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又载:“我朝宣宗最娴此(斗蟋蟀)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宣宗最为人诟病者是为以天子之尊,从朝鲜藩国征召处女为后宫,选择善于烹饪的妇女入侍以饱口福,又不时求索“海东青”,以供游猎娱乐。这些事件详载于朝鲜《李朝实录》。

宣宗朱瞻基在皇位十年,仅三十七岁就病逝了。张太后万分悲痛,她命人将景德镇御窑烧制的蛐蛐罐全部砸碎掩埋,以致故宫旧藏很难看到宣德时完整的蛐蛐罐,而在景德镇御窑遗址发现了大量蛐蛐罐碎片。《万历野获编》记英宗即位后,曾遣返朝鲜妇女自宣德初年来者凡53人,减厨役6400余名,减牲口料粮40 000石。

张氏为太后时,特别重视对皇孙的培养和教育。她命户部尚书夏原吉受命陪侍皇太孙朱祁镇,在乡村行走,观民间疾苦。原吉取齑黍请皇太孙吃并说:“愿殿下食此,知民艰。”(《明史·夏原吉传》)张皇后很注意从幼小起培养皇孙的知识和品德,了解民间疾苦,不要忘记庶民。

三、太皇太后

宣德帝崩,长孙祁镇,继承皇位,年方九岁。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她说:“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明史·后妃传》)她委任股肱大臣,督促幼帝用功读书,虽太监王振受宠于帝,但太后在世时其不敢专政。在20年间,她亲眼看到永乐十九年(1421),皇宫三大殿被焚毁的悲惨状况;又亲眼看到正统六年(1441),明宫三大殿重建告成的辉煌情景。有诗云:“日月光三殿,乾坤辟两宫。”(陈政《东井集》,见《日下旧闻考》)在正统四年(1439),修造京城九门城楼、城壕、桥闸完工:正阳门正楼一座、月城中左、右楼各一,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东直门、阜成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八座门正楼各一、月城楼各一,各门外树立牌楼,城四隅建筑角楼。又深挖城壕,两岸砌以石。九门原有木桥,全部换成石桥。两桥之间,各设水闸。护城河水,自西北流入,环城而过,穿流九桥九闸,从东南流入通惠河,经通州进入北运河,汇入渤海。这项伟大工程,是在张太皇太后临朝期间,君臣一心,万众协力,动用军夫工匠数万人完成的。工程完竣,价值重大:“焕然金汤巩固,足以耸万国之瞻矣。”(《明英宗实录》卷五十四)而后,京师城墙,原来外墙已经包砖,内墙仍为黄土,遇雨颓塌。此期,内墙包砖。特别是承天门(天安门)城楼,也是这时修建的,瑰丽辉煌,光耀天下。

正统七年(1442)十月,张太皇太后去世。张氏身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从世子妃、太子妃,到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作为一名宫中女子,可谓达到了人生顶峰。就她个人而言,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呢?对公婆尊敬孝顺,对小叔子宽容大度,对丈夫体贴劝慰,对后宫统摄安宁,对儿子教育勖勉,对孙子撑腰辅佐,对大臣信任鼓励,对娘家规矩严格,对百姓爱戴亲民,对自己心地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