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

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什么是清洁和消毒

(1)清洁:

指清除物体表面可见的尘埃、污渍、有机物及无机物的过程。主要通过清洗的方式进行处理。

(2)消毒:

指清除或杀灭物体表面上除芽孢外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可以通过煮沸、消毒剂处理等方式进行。

医院内消毒的方法有哪些

医院内消毒的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及生物消毒,但由于生物消毒作用缓慢,且灭菌不彻底,故医院内消毒方法主要使用物理消毒及化学消毒。

(1)物理消毒:

指通过物理学手段对传播媒介进行消毒的方法。使用方法包括高压蒸汽、燃烧、煮沸、紫外线、电离辐射杀菌等。

(2)化学消毒:

指利用化学消毒剂作用于物体表面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蛋白质变性,失去正常功能而死亡的一种消毒方法。使用方法包括浸泡、擦拭、喷雾、熏蒸。

医院内常用物表消毒用物品有哪些

(1)含氯消毒制剂:

用于物体表面、呕吐物、排泄物等消毒,可浸泡、擦拭、喷洒使用,根据污染程度不同,使用浓度不同,佩戴手套使用,防止皮肤损伤。使用过程中注意开窗通风。

(2)消毒湿巾:

用于物表消毒,擦拭使用,在规定效期内使用。消毒湿巾必须符合T/WSJD 001—2019《载体消毒剂卫生要求》。

(3)75%乙醇消毒液:

用于皮肤及物体表面消毒,浸泡、擦拭使用。皮肤破损不可使用。

如何进行物品表面清洁与消毒

(1)无明显污染时,使用一次性卫生湿巾擦拭干净。

(2)有明确污染的,应根据病原体抗力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如一次性含氯消毒湿巾擦拭或500~1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喷洒物体表面)。

如何做好患者日常生活用品和洁具的清洁与消毒

(1)患者的日常生活用品(餐具、茶杯等)及洁具(便器、痰杯等),要严格执行一洗、二涮、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

(2)常规消毒的方法:①采用热力消毒,燃烧、干烤、煮沸、压力蒸汽灭菌;②不能使用热力消毒的可采用化学消毒法,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浸泡或一次性含氯消毒湿巾擦拭,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后,清洗、干燥备用;③肝炎等传染病患者的口杯、碗筷、毛巾、牙刷、刮脸刀、脸盆、便盆等生活用具必须专用,定期进行消毒处理。患者的碗筷和口杯可煮沸消毒30分钟以上或使用75%乙醇消毒液擦拭、浸泡30分钟;衣物可进行暴晒6小时以上日光消毒,或1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使用后的痰杯、便盆应用1 000~2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不少于30分钟后,清洗、干燥备用。

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该如何处理

(1)普通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可直接倒入马桶内冲入下水道。

(2)传染病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应装在固定的容器内,用0.2%含氯消毒剂搅拌静置2小时后倒入下水道,使用后的容器用1 000~2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不少于30分钟后清洗、干燥备用。

(3)传染病患者的呕吐物如果吐在地面,应佩戴手套,使用吸水材料(如纱布或抹布)蘸取1 000~2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完全覆盖呕吐物,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后使用过氧化氢消毒湿巾进行消毒,清理干净。使用后的纱布或抹布应放入黄色垃圾袋,按医疗垃圾来处理。

如何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环境和物品的清洁与消毒

(1)环境清洁与消毒:

①采用浓度为60mg/m3的臭氧消毒,作用时间60~120分钟;使用时要求空间密闭,且房间内相对湿度不低于70%;②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作用时间60~120分钟;③空气消毒机消毒,作用时间60~120分钟。

(2)物品清洁与消毒:

①增加物品表面消毒的频次,一次性消毒湿巾擦拭,每日不少于3次;②有效氯1 000mg/L消毒剂擦拭或喷洒,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③1 000mg/L二氧化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④75%乙醇擦拭或喷洒,作用时间3分钟;⑤1 000~2 000mg/L过氧乙酸消毒剂擦拭或喷洒,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医院内垃圾如何分类

医院内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及可回收废物。照护者主要接触的医院内垃圾为生活垃圾及医疗废物。

医院内垃圾丢到哪里

(1)生活垃圾:

应丢弃于黑色垃圾袋内。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各种外包装袋等。

(2)医疗废物:

应丢弃于黄色医疗垃圾袋内。主要包括被患者体液、血液、呕吐物等污染的废物;被患者使用后的棉纤维类等材质的废物;传染病患者及疑似传染病患者的生活垃圾。

医院内垃圾处理注意要点

(1)医疗废物不得混放。

(2)放入医疗垃圾袋内的垃圾不得取出。

(3)隔离患者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理,放入黄色医疗垃圾袋内。

(谌晶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