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杨嗣昌的谋略
- 梦回大明之我是崇祯皇帝
- 千年龙王l
- 2003字
- 2025-05-13 23:56:14
高迎祥被李自成弄得投胎去了,张献忠被骆养性送去投胎了。
豪赌一般的关中土豆大推广,李浩也赌赢了。
闹腾了几年的关中,终于消停下来。现在是着力对付辽东的爱新觉罗们的时候了!
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经这样说过,想要干成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三步走!
定调子!
搭班子!
带队伍!
辽东这盘棋,单单是一个袁崇焕是不够的。虽然他能够经营好关宁锦防线!
让他守住辽东没问题,可……让他恢复辽东。把爱新觉罗们赶回赫图阿拉吃土,袁崇焕还不行。
至于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你最好把它当成某种气味难闻的气体。
袁崇焕不行,毛文龙更不行。这家伙充其量也就是个游击队长!
李浩觉得自己还需要一个人——杨嗣昌!
这家伙一线带兵肯定不如前两位,可这家伙的战略眼光还是一等一的。
现在这位一等一的人才,就跪在乾清宫的大殿上。
他跪的地方,距离李鸿基刚刚跪过的地方只有一米左右。
正常历史里打生打死的两个人,现在却一前一后跪在同一座大殿里。
“搬一把椅子来,让杨大人坐着回话。”李浩一声吩咐,两个小太监立刻搬来一把椅子。
能够进入乾清宫大殿的臣子,一般有三种待遇。
坐在沙发上和皇帝聊!
这算是VIP待遇,目前为止仅限孙承宗和徐光启两个人。
崔呈秀比不入流的李鸿基好一点儿,至少他能站着回话。人微言轻的李鸿基,只能跪着回答皇帝的问题。
介于他们两者之间的,就是杨嗣昌这一类人。
有个椅子坐着和皇帝聊天,说明皇帝对他们有所尊重,但不多!
这一类人在朝廷里最多,袁崇焕、孙元化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人。
现在,队伍里又多了一位——杨嗣昌。
“你……!”看清楚皇帝长相的时候,杨嗣昌震惊得几乎说不出来话。
这人他见过,就在昨天晚上。
只是昨天晚上他不叫朱由检,他自称万五。
“大胆!”王承恩一声喝,吓得杨嗣昌赶忙跪倒请罪。
“算了!你坐下回话就好。”李浩微笑着指了指椅子,一副江湖大佬的气派。
一瞬间,杨嗣昌的额头已经了汗渍。
幸亏昨天晚上没说什么犯忌讳的话,不然今天说不定就在诏狱里面蹲着了。
“你昨天说的很好,今天朕要仔细听听。
你看,舆图都给你准备好了。你指着舆图说,朕想听听你的平辽之策。”
四个太监搬来一扇巨大的屏风,屏风上面在绢布上画着整个大明北方的地图。
虽说在李浩看起来,这地图抽象了点儿。但总算是大体方向没有搞错,辽东在东北,而不是跟吐蕃做邻居。
小太监递给了杨嗣昌一根细长,打磨十分光滑的小木棍。
杨嗣昌定了定心神,搜肠刮肚的把肚子里的存货整理一遍。
拿过小木棍,对着李浩一礼:“万岁!
既然您要臣说,臣便知无不尽。至于说得对或者不对,有什么迁碍,还请万岁恕罪。”
“朕不是刘彻,你可以放心大胆的说。”
“诺!
如今我大明紧守锦州,宁远,山海关一线,可将建奴阻挡在山海关之外。
可问题在于,这条防线只能阻止建奴入关。却不能恢复我大明辽东故土!
如今建奴正在攻打林丹汗,倘若建奴击败林丹汗。建奴便可绕道蒙古,从北面经遵化进攻京师。
万岁,遵化守军绝无关宁军那样的善战。而且,遵化城峦也不似锦州、宁远那样坚固,更别说跟山海关相比了。
一旦遵化被建奴攻破,建奴向西可直取宣府、大同。向南,便可入寇京师。
若是向东,则可攻打蓟州。
万岁,关宁军每年的粮秣补给可全都屯在蓟州。
无论是蓟州被攻破,还是兵临京师城下,这都是对我大明最大的威胁。
臣请万岁!
一、派人支援林丹汗,即便林丹汗战败。也要在遵化外围给他们划一块地,供他们休养生息。也算是为我大明多了一藩屏障!
二、立刻加紧修善遵化城,派得力将领囤守其间。
三、内迁百姓,避免建奴绕过遵化之后就粮于我大明境内。”
杨嗣昌的小木棍在地图上指指戳戳,看得人眼花缭乱。
不过他的思路还是清晰的,传统的坚壁清野固守待援。
“嗯!思路是不错,只是已经晚了。
这是边军夜不收刚刚探得的情报,林丹汗已经战败西迁。”
李浩无奈的抚了抚额头,这是刚刚收到的坏消息。没了林丹汗,大明的北部边疆算是对建奴敞开了。
只要他们愿意,随时可以绕过关宁锦防线挥师入寇。
“啊……这……
那现在只能内迁遵化百姓,同时加固遵化城。希望在建奴攻击前,能够将遵化城修好。”
“朕倒是不担心建奴入寇,锦衣卫在沈阳的坐探传回来的消息。皇太极有意远征朝鲜,以便剪除后顾之忧。
无论如何,今年也是没精力犯边的。
修建加固遵化,来得及!
说说,你的平辽之策。
咱们大明,不能总是守着让人打吧。
沈阳、辽阳、整个辽东可都在建奴的手里,那都是我大明故土。”
“诺!”杨嗣昌咽了口唾沫,想了一下应该怎样跟皇帝说清楚自己的策略。
“万岁!如今,咱们大明与建奴对峙的最前沿是锦州。
我军之所以不能击败建奴恢复我辽东故土,原因很简单。我军不善于野战,而建奴善于野战。
在辽东,我军只能扬长避短发挥我军火器犀利的优势据守城池以逸待劳。
锦州距离沈阳四百余里,臣的想法是,每二十里囤一千人小堡。
敌若来攻,我便凭城据守。有身后坞堡为基地,大军救援也有凭持。
若敌不攻,我便继续修筑堡垒。
百里囤一万人大堡,从锦州一路向北延伸,一直延伸到沈阳城下。
按照每年修筑两座堡垒计算,有十年之功我军便可兵临沈阳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