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教育源远流长,如果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庙立学”算起,已有570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中卫教育这棵参天大树历经沧桑。究其“根”,深植于尊师重教的黄河前套沃土。中卫教育的旧学,是民众、堡绅慷慨解囊的产物,而新学则走的是公办、民助的兴衰之路。官真办、民大助,则兴,反之则衰废。在这浸透着耕耘的汗水、润泽着中卫山川的伟大事业中,有许多值得提及的人和事,端甫先生应首列其位。
刘佩黻,字端甫,中卫人,生于1878年,幼时入私塾,天资聪颖,勤学好问,成绩优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庚子恩科举人,榜列第十一名,会试落第,以礼部大挑之名遣发四川为官。辛亥革命后由川回卫,投身家乡的水利、卫生和教育事业,当过宁夏县县长和宁夏参议会议长,特别在劝学方面业绩昭然。
1918年,端甫任中卫应理书院山长、中卫县劝学所长,他多方筹措资金,改造应理书院,废除经学,倡导传播新文化知识。他还引导十八堡士绅,都要在原来创办私塾的基础上着力兴办学堂,要求不信鬼神,不涉足庙宇会事,要顺应历史潮流,用知识改变故里面貌,为中卫各堡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实用人才。当时应理书院经费短缺,仅以膏伙钱一千二百串生息开支,外加学田、房租等筹措一些支付,基本上属于民办性质。
1922年,端甫破除“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世俗观念,联合地方士绅和同仁,在县城文昌宫三代祠内创立了“贞贤女子初小”,后改为“应理女校”(今沙坡头区城区第二小学前身),此为宁夏首所女子学校。
1927年,中卫县天主教堂神父葛天民,向甘肃省政府申请购买县城东街的清代中卫副将署,又名协台衙门(原中卫中学校址),拟建教堂。端甫先生得知后极力反对,联合本地十八堡士绅,书呈县政府,阻止将该地售予外国人兴建教堂。他们所持理由是:本县十八堡小学毕业生日渐增多,上中学深造多去银川、兰州甚至北平。当时中卫交通十分不便,外出求学需长途跋涉,走银川要三天的水路,困难很多。为了兴学育才,方便学生就近入学,1928年5月,经端甫先生及士绅力谏,县长吴福申同意报请甘肃省政府批准,用捐银两千八百两赎回中卫协台衙门公产,筹办中卫初级中学。
1929年,端甫先生邀请全县十八堡知名人士,共商集资筹建中卫初级中学(即中卫中学前身)。经三年兴建,于1932年8月完工。建有大礼堂、教室、仪器实验室、办公室共九处,教职员工宿舍、学生宿舍三十间,伙房等一应俱全。1933年春季开学招生。当时,学校经费由地方热心教育人士捐助,教师由本县籍外出就学深造返回的学子充任,首任校长为莫增隆(宁安堡人),端甫亲临学校义务授课。1934年,宁夏省政府始发经费并委任校长和教师。自此,不仅为中卫地区青年上学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远至青铜峡、同心也有不少学生来此就读,从此中卫成为宁夏唯一创办中学的县。1937年该校改制为“中卫简易师范”,学制四年,为小学教育培养师资,从而使中卫地区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宁夏首位的“文化县”。
端甫先生在尊师重教上建树不少,口碑甚好。他从小就读于城东北角“准提寺”民办私塾,老师童继美,清末贡元。对先师关怀备至,一年四大节,节节有礼且丰厚,直到老师逝世后,他和几位同学为老师主丧,规格较高。出殡时,他和学友在棺前扯纤,身体力行,再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学子典范,此孝行当时被中卫城区群众广为传颂。
1929年宁夏省成立,省主席马鸿宾于1930年委任刘端甫为宁夏县县长。1933年马鸿逵接任主席,马鸿宾离职任陆军八十一军军长,端甫任该军军医处长,从事医疗工作,不久卸任回乡,所以中卫人习惯性地叫他刘县长。1940年,宁夏成立临时参议会,他被遴选为参议员,并被公推为议长。当时马鸿逵在宁夏增加田赋,大量征兵,搜刮民财,弄得民穷财尽,十室九空。端甫先生以议长身份在参议会提出异议,博得多数议员和民众的赞扬。
1944年农历正月十七日,端甫先生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七岁。哀葬前,中卫师范、小学的全体师生参加追悼会,共唱挽歌,肃立默哀。出殡之日,众多群众在寒风凛冽的早晨,从城东门到西门,沿街目送灵柩,以寄托哀思。
端甫谢世后,地方士绅念其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乡贤,感念其煞费苦心、殚精竭虑为地方潜心劝学,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和劝学、兴学、育才之德,于1944年春,东西奔走,多方劝募,树贤助学,选址山陕会馆,创办私立小学一所,以“端甫”命名,以资长远纪念,即今中卫市区第三小学。
纵观端甫先生毕生事迹,协办水利、改造黄河南北灌溉水系,发展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利用国语和医学功底,开办教育和医疗来开发民智民力,意义深远;特别是劝学兴教,改造私塾,男女儿童平等入学,提高教育品级至中学师范,更是功德无量。
“教育兴、国家兴”如今已是深入人心的真理,人人都知道教育的重要。但在教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辈处在那样艰难的时代,那样艰苦的条件,仍以忧国之心兴学助教,其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端甫先生处于旧社会、旧时代,尚有清醒目光、远大抱负,今天的我们处于一个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时代,更应以万众一心的精神兴办教育。
在“两基”迎“国检”的严峻时刻,抚今追昔,在彰显端甫先生功德的同时,深感兴办教育,只有广开汇泽之源,大兴“培土”之势,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迎来“政府大办教育、民众真助教育”的教育春天,使荫及子孙的大事常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