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节选一)
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1]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2]恻隐[3]之心。非所以内交[4]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5]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注释
[1]乍:突然,忽然。
[2]怵惕:恐惧,警惕。
[3]恻隐:同情,怜悯。
[4]内交:结交。内:同“纳”。
[5]要(yā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取。
[6]端:开端,萌芽。
◆ 译文
孟子说:“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就在于假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任何人都会产生惊骇同情之心,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里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出于厌恶孩子惊恐的哭叫声。如此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心,不配做人;如果没有羞耻心,不配做人;如果没有谦让心,不配做人;如果没有是非心,不配做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 启示
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做人之本:一个人只有有羞耻之心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勇于改过,战胜自我。古训有云:“人无耻,无以立。”羞耻之心是人养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与源泉。人只有有了羞耻之心,才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感到难为情,才会因做错事而惭愧,才会为辜负别人的期望而内疚;只有有了羞耻之心,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追求高尚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