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微·贵耻(节选)
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1]者,治教[2]之大端[3]。
◆ 注释
[1]耻:羞耻之心。
[2]治教:治理教化。
[3]大端:重要部分。
◆ 译文
人之所以有不愿意去做的事,都是因为有羞耻之心。如果没有羞耻之心,那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引导形成良好的民风民俗,关键在于涵养民众的羞耻心。涵养民众的羞耻心是治理天下、教化民众的重中之重。
◆ 启示
这一段出自清末维新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康有为对孟子思想的阐发之作《孟子微》。
知耻,是指人有羞恶之心,知道羞愧和荣辱。知耻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渗透着人性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知善知恶、知是知非、知荣知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辨是非,则难以处事;不知荣辱,则不足以成人。我们要坚守做人的底线,常怀耻辱感,近善远恶,自律自省,知耻改过,敢于反省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自己的言行,把高尚的道德情操当作自己努力奋进的目标。

郑燮 《墨笔竹石图》
郑燮(1693—1766),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浓厚,画风清劲秀美,超凡脱俗。
延伸阅读
王阳明审盗
明朝儒者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一个大盗。审讯时,大盗以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王阳明说:“今天不审了。天气太热,你把外衣脱了,我们聊聊。”于是,大盗脱了外衣。一会儿,王阳明说:“天气实在是热,把内衣也脱了。”大盗不以为意,说:“光膀子也是常事。”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更自在。”大盗摆手说:“不方便。”王阳明说:“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看来你还是有羞耻之心的,并非一无是处。”大盗听后,极为震撼,不再顽抗。
皇甫谧迷途知返
三国时期的学者、医学家皇甫谧(mì),少时被过继给叔父,深受宠爱,养成了贪玩厌学、游手好闲的坏习惯。到了20岁,他仍未“通书史”,被人们嘲笑,叔父和婶母都很伤心。一天,婶母将皇甫谧赶出家门,以此教训他。皇甫谧买了瓜果献给婶母,以为这样可以平息婶母的愤怒。婶母却将瓜果摔在地上,说:“你要真孝顺,就该改掉坏毛病,好好读书。”皇甫谧很惭愧,表示要改过自新。从此,他刻苦攻读,虚心求教,学以致用,笔耕不辍,在医学史和史学史上负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