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替罪

  • 刑辩风雨
  • 飞侣
  • 14920字
  • 2025-06-26 19:53:47

第一章归途

二00五年腊月二十八,华北平原上的寒风卷着细碎的雪粒,打在张建军的脸上。他站在村口的柏油路边,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地平线。手机在兜里震动,是表弟李小强发来的短信:“哥,我坐黑出租回来的,再有二十分钟到。“

张建军把诺基亚1100塞回兜里,呼出的白气在眼镜片上结了一层霜。他在南方工地上干了四年钢筋工,去年考了个施工员证,工资涨到了三千五。这次回来,给爹带了条红塔山,给娘买了件羊毛衫。

一辆脏兮兮的桑塔纳2000嘎吱一声停在路边。车门一开,李小强跳了下来,染成黄色的头发支棱着,脖子上挂着条明晃晃的金链子,皮夹克敞着怀,露出里面的紧身黑T恤。

“建军哥!“李小强咧嘴一笑,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等急了吧?“

张建军皱了皱眉:“又整这出。你奶眼睛都快哭瞎了。“

李小强满不在乎地甩甩头:“城里都这么穿。“他转身从车里拽出个拉杆箱,“看,正宗的LV,A货,八百多呢!“

张建军没接话。李小强去年跟着老乡去了东莞,在什么夜总会当保安,每次打电话都说赚了大钱。但张建军在工地上听人说,那种地方没几个干净的。

第二章年夜饭

年夜饭在张建军家吃。三间平房收拾得干干净净,堂屋的29寸长虹彩电正播着《一年又一年》。张建军的父亲张老师是村小学的民办教师,戴着副老式黑框眼镜,正和李小强的爷爷——村里人都叫他老李头——喝着衡水老白干。

“建军啊,“张老师给儿子夹了块红烧肉,“过了年工地上还去吗?“

“去。“张建军扒拉着碗里的米饭,“老板说有个新楼盘,让我带个班组。“

李小强插嘴:“我哥现在可是技术工!“他掏出部摩托罗拉V3,啪地翻开盖,“看,这是我上班的地方。“

手机屏幕上,霓虹灯闪烁的“金色年华“四个大字下,站着几个穿黑西装的年轻人。张建军瞥了一眼,没说话。他听工友说过,东莞那些夜场里,摇头丸比花生米还常见。

“小强啊,“老李头放下酒杯,“你在城里干啥工作?“

“保安经理!“李小强挺直腰板,“管着二十多号人呢,一个月底薪就五千,还不算奖金。“

张老师推了推眼镜:“那可得走正道。“

“叔,您放心!“李小强给张老师斟满酒,“我们那正规得很,市领导常去。“

守岁时,李小强把张建军拉到西屋,从行李箱夹层掏出个茶叶盒:“哥,帮我带个东西给城里朋友,明前龙井,人家点名要的。“

张建军接过掂了掂,比普通茶叶沉:“啥茶叶这么金贵?“

“嗨,特供的。“李小强眼神闪烁,“放你包里,安检没人查这个。“

张建军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再怎么说也是自家表弟,带盒茶叶能有什么问题?

第三章火车站

清晨,天刚蒙蒙亮。

张建军娘往他行李里塞了十几个煮鸡蛋,用塑料袋裹得严严实实,又塞了两罐自家腌的咸菜。她的手粗糙得像树皮,指节粗大,指甲缝里还留着昨天剥蒜的痕迹。

“路上吃,别饿着。“她低声说着,又伸手理了理儿子的衣领,像是要把褶皱都抚平。

张建军没说话,只是点点头。他娘的手在他领口停了停,又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像是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叹了口气。

“好好干,别学小强花里胡哨的。“她最后叮嘱了一句,声音压得很低,像是怕被谁听见。

张建军知道她指的是什么——李小强染黄的头发、脖子上的金链子、还有那件皮夹克,在村里人眼里,那就是“不正经“的标志。

张老师站在一旁,沉默地递过来一个信封,里面是两千块钱。

“拿着,万一有事应急。“他说话时没看儿子的眼睛,只是盯着地面,像是在思考什么。

张建军接过信封,塞进内兜,手指碰到里面的身份证和火车票。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爹教他写字,娘在煤油灯下补衣服的场景。那时候家里穷,连电灯都舍不得开,煤油灯的光晕在墙上投下摇晃的影子,娘的手指被针扎出血,也只是在围裙上擦一擦,继续缝。

“嘀——“院门口传来刺耳的喇叭声。

李小强坐在一辆脏兮兮的桑塔纳2000里,半个身子探出车窗,不耐烦地挥手:“建军哥!快点!赶火车呢!“

张建军拎起行李,回头看了眼站在门口的父母。他爹还是没抬头,他娘的眼圈有点红,但硬是没让眼泪掉下来。

“走了。“他低声说了一句,转身钻进车里。

车门一关,发动机轰鸣,黑车颠簸着驶出村口。张建军从后视镜里看到父母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两个模糊的黑点。

火车站,人山人海。

春运期间的火车站像一锅煮沸的粥,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售票窗口前排着长龙,有人扛着蛇皮袋,有人拖着行李箱,还有人怀里抱着哭闹的孩子。空气中混杂着汗味、泡面味和劣质香烟的味道。

李小强熟门熟路地领着张建军往安检口挤,一边走一边回头喊:“跟紧我,别走散了!“

张建军背着行李,被人群推搡着往前走。他的肩膀撞到一个扛着麻袋的老汉,对方骂了一句,他赶紧低头道歉。

排队时,张建军的手不自觉地摸向背包侧兜——那里放着李小强给他的茶叶盒。

“小强,“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这茶叶……到底怎么回事?“

李小强正低头玩手机,闻言不耐烦地摆摆手:“放心,就是贵点。“

“那为啥非得让我带?“张建军皱眉,“你自己不能拿?“

李小强抬起头,眼神闪烁了一下,随即咧嘴一笑:“我这不是怕安检麻烦嘛!你看着老实,没人查你。“

张建军心里咯噔一下。

“到地方有人接,“李小强压低声音,“给你五百跑腿费。“

五百?张建军在工地干一天才八十。

他盯着李小强的脸,想从对方的表情里看出点什么。但李小强已经转过头去,继续玩手机,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滑动,像是在发消息。

张建军的手心开始冒汗。

“万一……“他咽了口唾沫,“万一被查了呢?“

李小强嗤笑一声:“查个屁!就是一盒茶叶,又不是炸弹!“

可张建军总觉得不对劲。

他想起工地上听过的传闻——有人帮老乡带行李,结果里面藏了毒品,判了十年。

“小强,“他声音发紧,“这茶叶……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李小强的表情僵了一瞬,随即不耐烦地推了他一把:“你咋这么磨叽?爱带不带!“

张建军沉默了。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粗糙、黝黑,指甲缝里还留着工地的泥灰。他想起了爹给的两千块钱,想起了娘塞的煮鸡蛋,想起了自己答应过要好好干,不让他们操心。

“哥,走快点!“李小强回头催促,脖子上的金链子在晨光中晃得刺眼。他拍了拍自己鼓胀的腰包,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安检口排着长队。李小强突然凑过来,压低声音:“哥,一会儿分开过。记住,就是普通茶叶。“他的眼神闪烁,嘴角挂着不自然的笑。

张建军点点头,手心已经沁出冷汗。X光机前,他机械地把背包放上传送带。就在背包即将进入机器的瞬间,他余光瞥见李小强在拼命朝他使眼色——先是努嘴,又是挤眉弄眼,最后做了个夸张的“嘘“的手势。

“滴滴滴——“刺耳的警报声骤然响起。安检员皱眉:“这位旅客,请开包检查。“

张建军浑身一僵,下意识看向李小强。表弟的脸色瞬间煞白,嘴唇颤抖着,用口型无声地说着“认下来“,右手在身侧比划着“三“的手势——这是他们小时候的暗号,意思是“三叔会帮忙“。

“包里有什么?“安检员严肃地问。

张建军张了张嘴,喉咙发紧。李小强在后面急得直跺脚,眼睛瞪得老大,表情狰狞得像要哭出来。恍惚间,他想起小时候表弟被人欺负时,自己也是这样挺身而出的...

“是...是我的...“张建军听见自己说,声音飘忽得不像自己的,“我带的...“

就在这时,另一个安检通道突然传来骚动。

“抓住他!别让他跑了!“

只见李小强被两个安检员按在地上,他鼓胀的腰包被扯开,几包白色粉末散落一地。李小强疯狂挣扎着,嘴里大喊:“不是我!是我哥让我带的!“

张建军如遭雷击,呆立在原地。他看见表弟被按在地上还在拼命朝他使眼色,那眼神里混杂着哀求、威胁和歇斯底里。

围观,骚动,绝望。

周围的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抓毒贩的!“有人惊呼。

“看着老实巴交的,居然藏毒!“一个中年妇女指指点点。

“呸!活该!“扛麻袋的老汉往地上啐了一口。

张建军被按在墙上,双手反剪,冰凉的金属手铐扣上手腕时,他整个人都在发抖。

“姓名?“警察冷声问。

“张、张建军……“

“知道这是什么吗?“警察晃了晃那包白色粉末。

张建军摇头,眼泪终于控制不住地涌出来:“我真不知道……“

警察冷笑:“不知道?那为什么帮你表弟带?“

张建军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

他看向李小强,对方正低着头,避开他的视线。

“带走!“

两名警察押着他们往警务室走,身后跟着一群看热闹的人,有人甚至掏出手机拍照。

张建军的耳边嗡嗡作响,眼前浮现出父母的脸——爹沉默的眼神,娘颤抖的手。

他忽然想起临行前,爹给的两千块钱,还有那句“万一有事应急“。

**原来,爹早就预感到了什么……**

而现在,一切都晚了。

第四章看守所

派出所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刺眼的白光让张建军睁不开眼。他被两位民警带着穿过长长的走廊,皮鞋踩在瓷砖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请进。“民警小王打开审讯室的门,语气平静却不容拒绝。

审讯室约十平米,墙上挂着执法记录仪,正中央摆着一张金属审讯椅。民警老李示意他坐下:“姓名?“

“张...张建军。“

“年龄?“

“二十八。“

老李翻开笔录本,钢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张建军盯着那支笔,突然想起小时候爹批改作业用的也是这种钢笔。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和当年爹批改作业时一模一样。

“知道为什么传唤你吗?“

张建军喉咙发紧,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警察同志,我真不知道那茶叶盒里...“

老李突然抬头,锐利的目光像刀子一样扎过来:“张建军,200克海洛因,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他故意放慢语速,“李小强身上还有300克。“

张建军眼前一黑,审讯室的灯光突然变得刺眼。他想起工地上的老刘说过,运输毒品50克以上就要判十五年,这个数字在他脑海里嗡嗡作响。

“你和李小强什么关系?“

“他是我表弟...“张建军的声音越来越小。

“平时联系多吗?“

“不多,就过年见个面...“

老李突然把钢笔重重拍在桌上:“那为什么他会指认你是主谋?“他从文件夹里抽出一份材料,“李小强说,是你跟毒贩联系好的,让他帮忙带货。你们在家里就说好了,是不是?“

张建军猛地抬头,嘴唇颤抖着:“他...他胡说!明明是他...“

“够了!“老李厉声打断,“李小强的口供很详细,连你们在厨房商量的事都说出来了。你家厨房的瓷砖是蓝色的,对不对?“

张建军如遭雷击。他家厨房的瓷砖确实是蓝色的,但...

“我...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张建军!“老李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板上划出刺耳的声音,“你表弟已经指认你了,你还在这装糊涂?“

审讯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张建军感觉呼吸困难,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民警小王推过来一杯温水:“喝点水,好好想想。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水杯里的水面微微晃动,映出张建军扭曲的倒影。他想起李小强在火车站朝他使的眼色,那个“三叔会帮忙“的手势...现在想来,那分明是在威胁。

“我最后问一次,“老李的声音冷得像冰,“是不是你指使李小强带货的?“

“不是!真的不是!“张建军的声音带着哭腔,“是他让我...“

“还在狡辩!“老李猛地合上笔录本,“李小强连你们分赃的比例都说出来了。三七分,是不是?你七他三?“

张建军浑身发抖,眼前浮现出表弟那张谄媚的脸。他怎么也没想到,李小强为了自保,竟然能编出这么完整的故事。

小王叹了口气,在本子上记了几笔:“张建军,你要想清楚。现在认罪还能争取从宽处理。“

审讯室的挂钟滴答作响,每一秒都像锤子敲在张建军心上。墙上的“坦白从宽“四个大字在灯光下格外刺眼,而他的辩解,在李小强精心编织的谎言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凌晨三点,老李合上笔录本:“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现在依法对你刑事拘留。这是法律文书,请签字。“

张建军接过文书时,手抖得厉害。他看见上面盖着鲜红的公章,还有自己歪歪扭扭的签名。

“这只是侦查程序,“小王说,“我们会继续调查的。“

看守所的大门缓缓打开,院内绿植修剪得整整齐齐。体检室的李医生戴着口罩和手套:“按照入所规定,要做个全面体检。“

体检过程规范而迅速。电子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依次使用。“深呼吸,“李医生说,“你血压偏高,要注意调节情绪。“

更衣室里,张建军换上了橘色马甲,胸前印着黑色编号“9527“。衣服是干净的,带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道。

307监室的铁门打开时,八双眼睛齐刷刷看过来。监室约二十平米,左右两排大通铺,中间过道打扫得还算干净。

“新来的睡那边。“上铺的光头指了指靠近马桶的铺位。

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走过来:“我姓赵,这里的值班员。犯什么事?“

“运输毒品...“张建军声音发抖,“但我是被冤枉的...“

“呵,这儿谁不喊冤?“光头冷笑,“我贩毒十年了还说是第一次呢。“

“多少克?“角落里一个瘦子突然问。

“五...五百...“

监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光头猛地坐直身子:“你他妈不要命了?这够枪毙了!“

老赵拍了拍张建军的肩膀:“别听他们吓唬。你这种情况,只要确实不知情,律师会帮你的。“

夜深了,月光透过铁窗洒进来。张建军蜷缩在铺位上,盯着地上的光斑发呆。老赵不知什么时候坐了过来:“想家了?“

“赵叔,您是因为...“

“经济纠纷。“老赵叹了口气,“别太有压力,现在办案都很规范。“

上铺传来瘦子的嗤笑:“装什么好人!“

老赵没理会,递给张建军一块毛巾:“擦把脸吧。明天律师来了好好说清楚。“

张建军攥着毛巾,眼泪突然涌出来。在这个冰冷的地方,这份善意让他想起了离家时娘塞的煮鸡蛋。

后半夜,监室里鼾声四起。张建军盯着墙上的刻痕,发现有个歪歪扭扭的“冤“字。他把手指按在那个字上,指甲缝里立刻塞进水泥碎屑。

铁窗外,月亮被乌云遮住了。远处传来巡逻民警规律的脚步声,手电筒的光偶尔扫过走廊。张建军突然明白,在这个地方,喊冤是最没用的事,但坚持真相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第五章律师来了

清晨八点,看守所的广播准时响起。张建军昨晚没睡好,这会刚眯了一会,正梦见娘在灶台前煮鸡蛋,突然被管教敲铁门的声音惊醒。

“张建军!律师会见!“

会见室比想象中狭小。铁栅栏对面坐着个穿深色夹克的中年男人,正低头翻着一沓卷宗。男人头发花白,眼镜腿上缠着胶布。

“坐。“男人头也不抬,“我是法律援助律师,姓王。“

张建军局促地坐下,手铐在椅子扶手上叮当作响。他注意到律师的公文包边角已经磨破了皮。

“案情很明确。“王律师推了推眼镜,“你表弟已经供认你知情。现在认罪能争取从宽处理。“

张建军猛地直起腰:“政府,我真不知道那是...“

“每个嫌疑人都这么说。“王律师打断他,从文件夹里抽出一页纸,“这是李小强的询问笔录,明确提到你知道是违禁品。“

张建军的手指死死抠进塑料椅背。他想起表弟在派出所谄媚的样子,胃里一阵翻腾。

“我...我想见我父亲...“

“现在不是谈这个的时候。“王律师皱眉,“运输毒品200克,量刑七年起步。签认罪认罚书,可以争取从轻。“

会见室的排风扇嗡嗡转着,把律师的声音切割得断断续续。张建军盯着对方疲惫的眼睛,突然意识到这个律师可能一上午已经见了二三个嫌疑人。

“王律师,“张建军声音发抖,“能不能...帮我详细看看证据?“

“证据很充分。“王律师合上卷宗,“指纹、物证、口供都齐全。我建议你...“

管教推门进来:“时间到了。“

回监室的路上,张建军的脚步越来越沉。经过管教值班室时,他突然停下:“报告政府,我...我想申请更换律师。“

值班的李管教抬起头:“理由?“

“我...“张建军攥紧拳头,“我想请家里帮忙找律师。“

李管教盯着他看了几秒,拿出登记本:“按程序需要书面申请。想好了?法律援助是免费的。“

“想好了。“张建军重重点头,“我爹认识...认识一个律师。“

下午三点,李管教把张建军叫到谈话室:“给你父亲打过电话了。他说会尽快联系陈律师。“

张建军的眼眶突然发热。他想起爹教他写字时说的话:“没做过的事,打死也不能认。“

“谢谢政府。“他声音哽咽,“我爹...他怎么说?“

“就说让你别着急。“李管教合上记录本,“新律师最快明天才能来。“

回到监室,老赵正在教新来的叠被子。见张建军回来,老赵递了杯温水:“怎么样?“

“申请换律师了。“张建军捧着杯子,“管教帮我联系了我爹。“

上铺的大学生探出头:“法律援助确实忙,一个律师管几十个案子。自己请的能更上心。“

夜深了,监室的灯准时熄灭。张建军躺在铺位上,听着远处巡逻的脚步声。月光透过铁窗,在地上投下一道明亮的格子。

他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爹去镇上卖粮,粮贩在秤上做手脚。爹二话不说扛起麻袋就走,说:“昧良心的钱,饿死也不能赚。“

脚镣在黑暗中泛着冷光。张建军摸了摸被磨破的脚踝,长长地舒了口气。明天,明天就能见到新律师了。

第六章父亲的抉择

同一时刻,三百公里外的张家庄小学办公室里,张老师盯着电话机发愣。桌上摊着从县城带回来的《刑法》单行本,第三百四十七条被他用红笔划满了杠。

“老张,你倒是说句话啊!“村支书王富贵急得直拍桌子,“李主任那边等着回信呢!“

张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上沾着昨晚的泪痕,怎么擦都模糊。李小强的父亲开出了条件:只要张建军认罪,李家就托关系把刑期压到三年以下,还承诺给张家五万块钱“补偿“。

“老王,“张老师突然问,“你还记得九八年发洪水,我背着你娘逃出来不?“

王富贵一愣,黑脸涨得通红:“你这是啥话!我王富贵是忘恩负义的人?“他抓起桌上的中华烟又摔下,“可李主任管着乡里扶贫款,我...“

“我去趟省城。“张老师从抽屉里取出存折,这是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的钱。

开往省城的长途汽车上,张老师遇见了卖豆腐的老王头。老人从怀里摸出个手绢包:“建军那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这里有两千...“

车窗外,华北平原的麦田绿得发亮。张老师想起儿子六岁时,有次偷了邻居家杏子,他让儿子捧着杏子罚站三小时。现在那棵杏树早就枯死了,可儿子捧着青杏抽噎的样子,比看守所的铁窗还清晰。

省教育厅的传达室,老同学王局长听完来意,把保温杯重重一放:“糊涂!认罪就是毁孩子一辈子!“他抓起电话拨号,“我有个学生在市检察院,现在当律师了,他很专业又认真...“

律师事务所的铭牌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张老师站在电梯里,听见自己的心跳像打夯机。门开时,他差点被满墙的锦旗晃花眼——“铁面无私“,最醒目的是省检察院颁发的“十佳公诉人“奖杯。

“张老师?“穿白衬衫的年轻人从文件堆里抬头,“我是陈宇。“

接下来的两小时里,张老师看着这个律师把材料翻得哗哗响,时而皱眉时而冷笑。

“这个案子我接了。“陈宇合上案卷,“但您得告诉我,为什么非要找我?“

张老师的手在膝盖上搓了搓:“王局长说...您去年办过类似的运输毒品案...“

办公室突然安静得可怕。陈宇转身从书柜取出一本判决书,上面记载着他去年成功辩护的一起类似案件——当事人同样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帮人携带了毒品。

“您儿子这个案子,关键要证明两点。“陈宇的声音突然变得锋利,“第一,他对毒品确实不知情;第二,他没有从中获利。“

电梯门关上前,张老师看见陈宇站在满墙荣誉前微笑。那笑容让他想起儿子考上高中时,自己在全校师生面前憋回眼泪的样子。

第七章为何要承认

三天后,张建军被带去见律师,手腕上的铐子已经磨出了一圈红印。他低着头,肩膀微微佝偻着,像是一夜之间老了十岁。

那是个三十出头的男人,穿着笔挺的藏青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得像刀子。

“我叫陈宇。“律师的声音低沉有力,“你父亲通过教育局的王副局长找到我。“

张建军的喉咙发紧:“陈律师,我真不知道那是毒品...“

陈宇摆摆手:“现在说这个没用。关键是证据。“他翻开笔记本,先说说火车站的事。“他翻开笔记本,钢笔在指间转了个圈,“监控显示,是你主动承认茶叶盒是你的,为什么?“

这个问题像刀子一样扎进张建军的胸口。他盯着自己交握的双手,指甲缝里还留着看守所水泥墙的灰渍。

“我......“他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当时李小强在后面使眼色......“

“使眼色?“

“他......“张建军突然抬起头,眼睛里布满血丝,“他冲我努嘴,比手势,就是小时候我们约定的那种......“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划了个“三“的形状,又猛地缩回去,“我当时脑子一热就......“

陈宇的钢笔在纸上轻轻点了两下:“你知道这个口供意味着什么吗?“

停了停,陈宇接着说:“李小强的供述不稳定,开始说是你安排他带的毒品海洛因,你联系的毒贩,答应事后给他三成的分成;不过好在经过警察的反复盘问,发现疑点,李小强现在又改了,承认茶叶盒是他的,但咬定你知情,还说答应事成后分三成给你。“

“他怎么会这样!“张建军猛地站起来。

“坐下。“陈宇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查了你们的通话记录和银行流水,确实没有可疑联系。但法律讲究证据,我不明白的是,既然这包茶叶是李小强交给你的,你在查获当时为什么要承认是自己带的呢?

会见室的空调发出轻微的嗡鸣。张建军感觉后背的囚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他想起审讯室里刺眼的灯光,想起自己当时吓得魂飞魄散的样子......

“我......我害怕......“他终于挤出一句话,“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脑子里面蒙的...“

陈宇轻轻的叹了一口气,然后合上笔记本:“你知道我为什么接你的案子吗?“不等回答,他继续说,“三年前我办过一个类似的案子,一个农村大学生帮同学带行李,里面藏了毒品,判了十五年。“

张建军的心沉到了谷底。

“但那个案子和你的不同。“陈宇的声音突然柔和了些,“那个大学生有吸毒史,而你没有;他明知是毒品,而你...“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可能真的不知情。“

张建军茫然地眨着眼睛,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陈宇叹了口气,从公文包里抽出一张纸:

“这是你们在火车站的监控截图。能看到李小强在你身后做小动作,这个很重要。“他的钢笔尖在某个位置画了个圈,“不过更关键的是,你当时为什么要替他扛?“

“他......他是我表弟......“张建军的声音轻得像羽毛,“小时候他爹......我三叔......“

陈宇突然打断他:“亲情不是理由。“他的眼神突然变得锋利,“在法庭上,这个自认其罪的供述可能会要了你的命。“

会见室的铁门被敲响,提示时间快到了。陈宇快速收起文件,最后说道:“我会申请排除你那份违心供述。但你要记住——“他的声音突然放得很轻,“从现在开始,一句谎话都不能说,包括为别人开脱的谎话。“

会见结束后,陈宇走出看守所,看见张老师和一个穿着干部服的中年人站在门口。

“陈律师,“王副局长上前握手,“老张是我老同学,孩子老实巴交的...“

陈宇点点头:“谢谢老师,案情我了解了,有辩护空间。“他转向张老师,“您儿子可能真的不知情,“但需要他配合——必须说出全部真相,不能再为任何人背锅。“

张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陈律师,多少钱您说...“

“按行规,这种案子五万。“陈宇看了看这位乡村教师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先付两万,剩下的等开庭后。“

回县城的路上,王副局长对张老师说:“陈宇是市检察院下来的,中国政法大学高材生,办过不少大案。要不是看在我的面子上...“

第八章陈宇的思考

暮色像一盆兑了墨汁的温水,渐渐漫过省城法律大厦十七层的窗户。陈宇松开领带,后颈的汗已经凉了,在空调风里结成一层薄盐。办公室的百叶窗漏进几道金光,正巧打在那张市检察院集体照上——2001年的陈宇站在第三排最右侧,年轻的面孔像把出鞘的刀。

他摩挲着烫金的《刑事证据学》扉页,导师王德彰的题词“明刑弼教“四个字已经褪了色。九八年从法学院毕业时,这位刑法泰斗拍着他肩膀说:“小子,你该去最高检。“结果他选了市检察院,为的是能亲手办大案要案。

“突破口...“他喃喃自语,钢笔在记事本上写下三个关键词:

李小强供词矛盾

张建军无犯罪动机

火车站监控

他起身从书柜取下一本蒙尘的《检察实务研究》,书脊里夹着张泛黄的剪报——2003年《法制日报》对他不起诉“蓝天幼儿园投毒案“的报道。照片上的他正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背后横幅的“市检察院“三个字被相机闪光灯照得惨白。没人知道第二天他就交了辞职报告,就像没人知道那个被释放的嫌疑人其实是真凶的表哥。

“同样的手法...“陈宇眯起眼睛,“亲属顶罪。“

楼下传来警笛声,由远及近又渐渐消失。他抓起西装外套,锁门时瞥见玻璃映出的自己:眼角有了细纹,但眼神还和毕业照里一样亮。电梯下降的三十秒里,他数着楼层指示灯,就像当年在公诉席上等待陪审团宣判时的倒计时。

次日,陈宇继续研究案情到深夜。陈宇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通话记录,指尖在桌面上敲出沉闷的节奏。张建军与李小强最近半年的十七次通话,有十六次都是李小强主叫,每次通话时长不超过两分钟。最可疑的是,基站定位显示,这些通话发生时,张建军始终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建筑工地上。

电话突然震动,是个陌生号码。

“陈律师吗?我是张建军的父亲。“电话那头的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我凑了四万块钱,明天给您送去。“

陈宇想起会见时张建军手腕上的淤青:“钱不急。张老师,我正想跟您商量辩护策略。“他调出火车站监控的截图:“您儿子在安检口的反应很关键。我注意到他当时明显在看向李小强的方向,这个肢体语言可以证明他是在表弟的暗示下才承认的。“

电话那头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老人似乎在找什么。

“陈律师,我...我有个事不知道该不该说。“张老师的声音突然压低,“小强那孩子从小就会耍小聪明,七岁时偷邻居家的梨,就栽赃给建军...“

陈宇的钢笔突然停在纸上:“这个细节很重要。张老师,我打算从三个方向突破:第一,申请排除建军在压力下的违心供述;第二,证明李小强有栽赃前科;第三,通过基站定位证明建军长期在工地,不可能参与贩毒。“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是压抑的抽泣声。

“陈律师...这样能...能有多大把握?“

陈宇望向窗外的夜色:“不敢说百分之百,但有几个有利因素:第一,毒品包装上没有建军的指纹;第二,李小强的银行流水显示他近期有大额不明收入;第三...“他顿了顿,“最重要的是,建军确实没有犯罪动机。“

楼下传来警笛声,由远及近又渐渐消失。陈宇抓起西装外套,最后说道:“张老师,明天上午十点,我们当面详谈。需要您准备几件事:一是建军和小强从小到大的关系证明;二是找几个能证明小强品性的村民作证;三是...“

他锁门时瞥见玻璃映出的自己:眼角有了细纹,但眼神还和毕业照里一样亮。电梯下降的三十秒里,他已经想好了明天要调取的证据清单——工地考勤记录、李小强的通讯记录,还有最关键的那段火车站监控录像。

“最重要的,“他对着已经挂断的电话自言自语,“是要让建军学会为自己说话。“

第九章王富贵的建议

张家庄的清晨笼罩在炊烟里。张老师蹲在井台边刷牙,冰凉的井水溅在他洗得发白的解放鞋上。黑色帕萨特缓缓驶过,车窗贴了深色膜,但张老师还是看清了李主任那张阴沉的脸。

“老张啊!“村委会的大喇叭突然炸响,“赶紧来办公室!“

王富贵的办公室烟雾缭绕。村支书翘着二郎腿,中华烟在指间明灭,面前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

“坐。“他弹了弹烟灰,推过来一沓材料,“李主任的意思,签个谅解书。小强年纪轻不懂事,建军反正也没真坐牢...“

张老师的手在裤缝上擦了擦。材料上“自愿放弃追诉权“几个字像烧红的烙铁,最后一页还附着五万块的现金支票。

“王书记,“他声音发颤,“建军要是真犯了法,我亲手送他进监狱。可他现在...“

“老张!“王富贵突然拍桌,震得茶杯里的水溅出来,“李主任管着扶贫款!今年你们家的危房改造补助还想不想要了?“他凑近压低声音,“听说...你媳妇的病历还在乡卫生院压着?“

张老师的脸色瞬间煞白。妻子肝硬化需要转院证明的事,他从来没对外人说过。

“那个陈律师,“王富贵吐着烟圈,“你们委托他花了多少钱,李主任说了,我们出双倍。“

正午的太阳晒得麦田发白。张老师踉踉跄跄走回家,看见妻子正在收被子——那是给建军结婚准备的,被面上的并蒂莲已经洗得发白。

“他爹...“妻子从围裙兜里掏出存折,手指抖得厉害,“大姐借了两万...“

存折上最后的存款日期是2003年9月15日,余额栏印着“376.50“。那是建军第一次往家寄钱的记录。

雨夜的金色年华夜总会霓虹闪烁。陈宇坐在对面茶餐厅,手机突然亮起陌生号码:

“陈律师,十万够不够?“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酒气,“我是李小强的父亲。明天上午,现金送到你办公室。“

陈宇盯着窗外被雨水扭曲的豪车灯光:“李主任,您儿子涉案金额五百克,量刑标准是...“

“二十万!“对方突然提高音量,“外加市教育局的借调名额!你那个当事人不就是个民办教师吗?“

玻璃窗上的雨痕将那些进出夜总会的豪车牌号扭曲成模糊的光带。陈宇轻轻按下录音键:“李主任,您刚才说市教育局?“

电话那头突然沉默,然后传来酒杯碰撞的声音:“陈律师,听说你去年代理过赵家村的案子?那个村长现在...还好吗?“

陈宇的瞳孔微微收缩。去年那个村长,正是在看守所“意外跌倒“成了植物人。

“明天上午十点,“他平静地说,“带着现金到我办公室。记得开收据,方便入账。“

挂断电话,陈宇在笔记本上写下“威胁录音已保存“,然后划掉了原本要调取的“李小强银行流水“——看来得换个更隐蔽的取证方式了。

第十章意外的证据

市检察院的提审室里,检察官刘明正在翻阅案卷。阳光透过铁栅栏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推了推眼镜,手指停在李小强的第三次讯问笔录上。

“这个供词有问题。“刘明对书记员说,“李小强第一次说张建军是主谋,第二次又改口说只是知情,这次又说张建军完全不知情...“

书记员小张凑过来看:“确实矛盾。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张建军自己在火车站承认携带的那份口供。“

刘明若有所思地合上案卷。作为从业十五年的老检察官,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案子有些不对劲。他拿起电话:“帮我约一下辩护律师陈宇,就说...就说我想交流一下案情。“

次日上午,陈宇准时出现在市检察院。接待处的年轻检察官忍不住多看了他两眼——这位前“十佳公诉人“在检察院至今仍是个传奇。

“陈律师,坐。“刘明指了指会客区的沙发,“我仔细看了案卷,有几个疑点想跟你探讨。“

陈宇从公文包取出一个文件夹:“这是基站定位记录。张建军案发前半年一直在苏州工地,通话记录显示他和李小强联系很少。“

刘明接过文件,眉头渐渐皱起:“但他在火车站确实承认了...“

“在极度紧张状态下。“陈宇补充道,“而且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这种明显违背常理的供述应该排除。“

办公室突然安静下来。墙上挂钟的秒针走动声格外清晰。

“这样吧,“刘明最终开口,“我会让办案民警再核实几个细节。你那边如果有新证据...“

“正好有个情况。“陈宇坐直身体,“张建军曾向同监室人员详细讲述过事情经过。我申请调取相关证言。“

刘明点点头,拿起内线电话:“小张,安排人去看守所调取307监室的证言材料。“

三天后,陈宇的办公桌上多了两份特殊笔录。

第一份是看守所管教李志强的询问记录:

“在押人员赵大有反映,张建军经常半夜哭醒,说'不该替小强顶罪'。同监室其他在押人员也能证实...“

第二份是办案民警的补充笔录:

“经调查,307监室三名在押人员均证实,张建军曾详细讲述李小强在安检口使眼色让他顶罪的过程,与其后期供述一致...“

陈宇的手指轻轻抚过笔录上的红色公章。这些证言完美印证了他的判断——张建军确实是在亲情胁迫下做出的违心供述。

他立即起草了《排除非法证据申请书》,将两份笔录作为关键证据附上。在申请理由中特别强调:

“当事人因长期受传统宗族观念影响,在突发情况下做出违背事实的供述,应当结合全案证据综合判断...“

夜深了,陈宇还在办公室整理材料。电脑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照出眼角的细纹。他想起今天下午去看守所时,张建军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终于有了希望的光。

“陈律师...“张建军当时哽咽着说,“赵叔他们...真的愿意给我作证?“

陈宇点点头。那个曾经在监室里给张建军递毛巾的老赵,如今成了案件的关键证人。

窗外,一辆警车呼啸而过。陈宇揉了揉太阳穴,继续完善明天的辩护意见。两份意外的笔录证据,加上之前调取的通话记录和监控视频,终于拼凑出了完整的证据链。

他拿起手机,给刘明发了条信息:“新证据已整理完毕,明天上午方便见面详谈吗?“

手机很快亮起回复:“九点,我办公室。“

第十一章庭审

夜幕降临,陈宇站在法律大厦楼顶,脚下是星河般的城市灯火。手机屏幕亮起三条未读短信:

第一条是张老师发来的:“全村32人都去,坐最早班车。“

第二条来自实习生:“李小强账户近三月转入28万,汇款人待查。“

最后一条空白短信,号码归属地显示东莞。

远处,金色年华的霓虹招牌突然熄灭,警车红蓝闪烁的灯光像利剑划破夜空。

庭审当天,法院门口挤满了记者。张老师穿着二十年前结婚时的藏青色中山装,衣领处别着枚生锈的校徽。他身后站着三十多个张家庄村民,有人手里还攥着刚摘的西红柿——他们天没亮就包了辆中巴车赶来。

“现在开庭!“省中级人民法院第三法庭,国徽高悬。张建军站在被告席上,手铐在栏杆上磕出清脆的声响。旁听席上,张老师攥着妻子的手,两人的掌心都是冰凉的。

“现在进行法庭调查。“审判长敲响法槌,“公诉人宣读起诉书。“

检察官起身,声音铿锵有力:“被告人张建军运输甲基苯丙胺200克,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陈宇突然举手:“审判长,我方申请出示新证据。“

全场目光聚焦在这位年轻律师身上。他走向法庭中央,白衬衫的袖口露出半截伤疤。

“第一份证据,苏州工业园区考勤记录。“陈宇将文件递给书记员,“证明案发当天,被告人在三百公里外的工地施工。“

公诉人立即反驳:“这只能证明被告人不在毒品交易现场,不能证明其对毒品不知情!“

“请允许我出示第二份证据。“陈宇不慌不忙地打开笔记本电脑,“这是被告人近半年的银行流水,与李小强的资金往来完全无关。“

审判长皱眉:“这与本案有何关联?“

“关联在于,“陈宇转向陪审席,“如果被告人知情并参与毒品运输,为何没有任何经济回报?公诉方指控的'共同犯罪'根本不成立!“

法庭一阵骚动。

审判长敲槌维持秩序。陈宇再出示了一份通话记录:“最关键的是,被告人在被抓获前五分钟,曾拨打110但未接通。这证明他察觉异常后,第一时间试图报警!“

“最后一份,同监室人员证言。“陈宇取出两份笔录,“证明被告人是受胁迫认罪。“

审判长突然打断:“辩护人,本庭提醒你注意,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同监室的人这些证言,不能作为证据在法庭出示。“

旁听席一阵骚动。张老师猛地站起来,被老伴死死拉住胳膊。

陈宇猛地一愣,接着迅速将声音提高八度:“审判长,这两份证言是检察机关依法调取的,辩护人认为需要在法庭上出示,请合议庭允许!“

旁听席上一片哗然。“审判长,我方申请延期审理!“首席检察官刘志明站起身,制服肩章上的检徽微微晃动,“本案涉及重大毒品犯罪,需要补充侦查...“

审判长周维民摘下老花镜,镜腿上的细链轻轻摇晃。他转向左侧的陪审法官低声商议,法庭里只剩下书记员敲击键盘的嗒嗒声。旁听席上,张老师的手死死攥住前排座椅的靠背,指节泛出青白色。

十分钟后,审判长清了清嗓子:“合议庭经评议认为,本案存在疑点,同意检察院延期审理的请求。

走廊上,陈宇被记者团团围住。突然有人拽他袖子——是管教李志强。

“陈律师,“他压低声音,“刚接到通知,李小强账户那28万,汇款人姓李...“

陈宇瞳孔骤缩,想起那条空白短信。远处,刘明正在接电话,脸色越来越难看。

第十二章撤回起诉

延期审理期间,首席检察官刘志明到法院交涉案件办理。会议室里,法院刑庭庭长赵立春正在泡茶。紫砂壶里的龙井舒展着叶片,热气在空调冷风中迅速消散。

“老刘,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赵立春推过茶杯,“这个案子真要硬判,你们八成要输。那个陈宇把证据链都打碎了,连同监室的人新证词都搞到了。“

刘志明盯着茶杯里自己的倒影:“这我知道,我也知道这个案子有问题,这个同监室的证言还是我安排公安人员去调取的,不过撤诉影响太坏,禁毒工作...“

“省院新规明确要求严格审查主观明知要件。“赵庭长翻开一本《刑事审判参考》,“你看看这个指导案例,跟你们案几乎一模一样。“

“这样吧,“刘志明突然说,“我们做存疑不起诉决定,但需要法院配合...“

“不行。“赵庭长斩钉截铁,“要么撤诉,要么我们直接判无罪。你知道陈宇那小子多较真,他肯定要上诉。“

茶凉了。刘志明摸出手机,看到检察长刚发来的消息:“尊重法院建议。“

重新开庭时,书记员当庭宣读了一份盖着鲜红印章的《撤回起诉决定书》。张建军茫然地望向陈宇,后者轻轻点头,嘴角浮现出克制的微笑。

“本院裁定如下...“审判长的声音在法庭回荡,“准予检察院撤回起诉,立即释放被告人张建军。“

旁听席爆发出压抑的啜泣声。张建军的母亲瘫软在座位上,手里攥着的那张全家福已经被汗水浸透。而在法庭最后一排,李小强的父亲李主任悄悄起身,黑西装后摆沾满了墙灰。

走出法院时,盛夏的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张建军死死攥着《解除强制措施决定书》,纸张在他手里簌簌作响。

“陈律师...“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工突然跪了下去,被陈宇一把拽住。

“要谢就谢你父亲。“陈宇指了指不远处。张老师佝偻着背走来,手里捏着皱巴巴的火车票。父子俩抱头痛哭时,陈宇默默退到一旁。他的手机震动起来,是市检察院的老同事发来的消息:“老陈,李小强翻供了,承认是他栽赃...“

三天后,市检察院的正式撤诉文件送达律师事务所。

窗外,初夏的暴雨冲刷着城市。陈宇把文件锁进保险柜时,电话响了。听筒里传来张建军的声音,背景音是工地打桩机的轰鸣:“陈律师,我复工了...工头说给我涨到一天一百二...“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路过看守所时,陈宇看见几个农民工模样的人正在门口张望,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委托书。其中一个年轻人穿着褪色的迷彩服,眼神和当初的张建军一模一样。

“需要帮忙吗?“陈宇整了整领带,朝他们走去。

迷彩服青年局促地搓着手:“俺爹在里头...他们说贩毒...“

陈宇接过材料,瞥见案由栏写着“运输毒品罪“。他想起导师当年在毕业纪念册上的题词:“为无权者赋权,为无声者发声“。

“我是律师。“他掏出名片,“进去说吧,我请你们喝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