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二元思维让我很苦恼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但有时我们可能会陷入一些“思维陷阱”中。二元思维是一种将事物划分为对立的两个极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和判断的方式。我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面临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或者复杂的情境。有时候,我们好像只能看到问题的两个极端,忽略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折中方案。我们如果能意识到二元思维的局限,意识到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也许能够更加自信、坚定和成熟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案例呈现

小峰是一位聪明、有才华的初中生,学习上总是名列前茅,但在社交方面常常遇到挑战。

他羡慕那些受同学们欢迎的人,他没有太多亲密的朋友。在小峰的印象中,爸爸妈妈经常吵架,也不怎么关心他。小峰很少主动去社交,内心总是期望被每个人接纳,能受邀参加每一次集体活动。当没有得到邀请时,他就会感到自卑和孤独。他认为,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要么是受欢迎的,要么是被排斥的。

一次班级聚会上,小峰观察到其他同学都忙着邀请彼此参加活动,却没有人问他是否愿意加入。小峰的心里感到一阵失落和尴尬,他觉得自己似乎被排除在外。他在心中纠结:为什么大家不喜欢我?难道是因为我不够好吗?

回到家后,郁郁寡欢的小峰跟上高中的哥哥抱怨起了他今天的遭遇:“哥,你说我是不是特别差劲儿,大家都不喜欢我,不想跟我玩?”

“你怎么了?满脸不开心。”哥哥关切地问道。

“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今天班级聚会,都没有人来问我要不要加入他们,后来我没皮没脸地加入了一个小组,才有地方收留了我。”小峰沮丧地说道。

“别自责了,我觉得你挺好的啊,今天可能只是巧合,而且我记得之前也有人邀请你啊,他们觉得你很有才华,也很欣赏你。”哥哥安慰他道。

哥哥的话语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小峰继续说道:“可受欢迎的人应该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而不会遇到像我今天这样的情况,这只能证明同学们是不喜欢我的。”

“我知道今天这样的情况让你感到难过,但小峰,我不希望你就此简单地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与人交往也并非只有被喜欢和被排斥这两个结果,还有很多其他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和关系网,有时候在一些场合中我们没有受到邀请,并不是因为别人不喜欢我们,而是他们正好有其他朋友在身边或是有些什么别的原因,跟我们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还真没有什么关系。”哥哥继续说道,他不希望小峰一直钻牛角尖。

“可我还是想不通,如果我真的受欢迎,他们就不会不叫我,他们一定是觉得我不好、不喜欢我才这样的。”小峰语气低沉地说道。

“你这什么逻辑呀,就算这次没得到邀请,你感到自己没有那么受欢迎,也不直接代表你就是不被喜欢的呀。就像你在考试中没有拿到100分,也不代表你的得分是0分呀,也可以是80分、70分呀,你明白了吗?”哥哥见小峰脑子一直转不过弯来,开始有些着急起来。

“好像有点道理,可我就是控制不住会这么想啊。我渴望拥有真正的友谊,真正受大家喜欢,为什么就这么难呢?”

这件事后,小峰越发觉得自己在班级中是不被喜欢的,这种心理困境使他不再想主动参与任何社交活动,他害怕遭到拒绝和受到排斥。他开始对自己的社交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永远无法与其他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

案例分析

小峰在社交方面表现出了“二元思维”的特点。心理学中,二元思维被定义为将事物或观点分为两个极端对立的类别或选项,并认为只有这两种选择存在,而忽视了中间项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具有二元思维特点的人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会很容易陷入过于简化或非黑即白的陷阱中。小峰认为自己要么受欢迎,要么被他人排斥,无法接受其他的可能性。那么,这种思维是如何形成的呢?心理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原因。

认知因素

认知简化是导致小峰形成二元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个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我们的认知还没有发展成熟时,为了节省认知资源,我们更容易采用二元化的思维方式来快速地做判断和决策。案例中,小峰将受欢迎程度简化为“受欢迎”与“被排斥”两个极端,他认为只有被每个人接纳才能算是成功,而没有被邀请时,他感到自卑和孤独。这种认知简化使得他无法看到更多的中间可能,无法理解和接受被部分人接纳或邀请的情况。

经验因素

我们在处理新情境时倾向于依据过去的经验和反应模式,如果过去的行为恰好获得过正向的结果,这种行为可能会被强化。小峰没有太多亲密的朋友,过去负面的社交经历可能让他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并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更难去应对一般的社交问题。他可能从小就有过被忽视、被孤立的感受,这导致他在社交中更加敏感,容易将自己排除在关系外,进而导致他过于敏感,对社交关系的二元思维固化。

家庭因素

家庭是我们最早接触和最重要的社会化环境之一,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深远影响。小峰的父母经常吵架且不关心他,这暗示着他的家庭中存在紧张和冷漠的氛围,父母间的冲突可能让小峰无所适从。这种不稳定和缺乏情感支持的家庭环境,给小峰带来了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使他产生了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导致他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感到困难和不确定,也容易过度关注他人的反馈和评价。

心理需求

一方面,我们总是期待找到确定的答案或解决方案,以避免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和困惑,甚至焦虑,为了回避这种让人不舒服的感觉,我们会更倾向于不去考虑中间可能存在的情况;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渴望被接受并建立真正友谊的人,小峰对他人的认同和社交关系有较强的需求,当期望和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很容易感到失落和孤独,这种强烈的心理需求可能使他过于依赖他人的反馈和评价,进而导致他形成二元思维,只看到“受欢迎”和“被排斥”两个极端。

自我成长方向

青春期是个体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改变二元思维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变二元思维方式,这些方法基于心理学知识和相关研究,旨在帮我们拓展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便更好地应对学习与生活。

觉察二元思维

在本节案例中,小峰面对社交情境产生了很多负面的感受,却没有发现自己陷入了二元思维,以至于很难和同学建立同伴关系。我们需要觉察自己的思维方式,经常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评估和反思,回顾过去的观点和决策,思考是否存在非黑即白、要么对要么错的倾向。此外,还可以注意自己在交流中的措辞。如果你经常使用绝对化的词汇(比如“绝对不”“一定是”“只能”),或者过于强调对立的观点,可能就意味着你存在二元思维的倾向。当发现自己有二元思维时,要有勇气正视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

探索多元观点

我们要积极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并保持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在本案例中,哥哥认为人际交往并不是简单的二元选择,我们没有受到邀请并不代表我们不受欢迎。通过与不同的人交流,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理解问题,学会尊重人的多样性,这有助于理解社交互动的复杂性并拓宽社交圈子。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参与辩论社团或者参加相关讨论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人的思考方式和观点。

学习社交技巧

我们可以适当学习社交技巧,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学习与他人建立友谊的方法。例如,可以多与同学互动、加入集体讨论、学习沟通技巧相关的课程。也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以此为切入点,增加与他人的共同话题。通过展示自己的才能,我们可以更容易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受到认可和欢迎,从而增强自信心。

培养情感智慧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我反思能力,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反应。在与他人交往中,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并与他人建立共情,接受和尊重他人不同的观点、行为和身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与不同的人交流等方式培养共情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对判断和决策的干扰。这些都有助于克服二元思维和偏见。

了解自己的思维特点是开启改变的第一步。然而,我们要知道,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地实践。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和相应的策略来克服二元思维的困扰,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否定或抛弃原有的思维方式,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拓展和丰富它。通过积极地努力,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加灵活和多元的思维方式,为自己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同时更好地与周围的人沟通和互动。改变思维方式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的旅程都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任何一个面临类似困扰的人来说,关键是保持耐心、积极地迈出改变的步伐,并与家长、老师及其他支持者共同努力,共同成长,这样才能真正摆脱二元思维的束缚,开启多元思维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