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碳”战略下中国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研究
- 孙爱真
- 1168字
- 2025-06-30 14:20:26
前言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二元对立统一关系,一直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有的国家走上“资源诅咒”曲线发展道路,短期获得经济增长,长期却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破坏;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国家走上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形曲线发展道路,实施先污染后治理模式,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我国应如何制定发展范式,以实现生态与经济并行并重?
本书首先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两山论”、“生命共同体”理念到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相关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生态哲学的发展作出了理论贡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生态观,凸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生态问题的优势,明确了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运行机制,使生态哲学发展到了新高度。
其次,本书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经济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背景、实践背景,解读了生态经济体系的内涵及特点,并试图建立我国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本书研究框架的构建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三次重要讲话:第一次是2018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第二次是2020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第三次是2021年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基于此,本书梳理出我国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这是一个以碳中和为目标,以碳达峰为约束,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具体模式,包含政府宏观调控与消费者参与的完整系统。生态产业化机制设计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从生态修复、生态核心功能、生态市场功能、生态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形成了完美的闭环。产业生态化机制设计的关键是降碳减污。至此,本书提炼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经济学发展的理论贡献:一是提出了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二是明确了生态经济的发展目标。
在机制设计层面,首先,本书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生态产业化案例中,分析了广东省生态修复的两大经典案例(湛江市三岭山生态修复案例、韶关市凡口铅锌矿生态修复案例);在产业生态化案例中,分析了制造业领域——海螺水泥韶关工厂的低碳生产实践案例。其次,本书提出了“双碳”目标下的产业生态化机制、生态产业化机制、政府规制与消费者参与机制。本书对目标与路径关系的推演,旨在深入探索“双碳”目标融入生态经济体系的逻辑与路径,揭示出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总体框架的实施路径,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新时代,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不能调节的公共产品领域。相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孙爱真
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