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口碑发酵,订单上门

时间像是被车床的飞轮带动,转得飞快。秦奋几乎是连轴转,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那批剩余的四十二件导丝钩的加工中。有了第一次成功试制的经验,加上对材料特性和设备脾气的进一步熟悉,后续的加工过程顺利了不少。虽然依旧需要全神贯注,步步为营,但废品率被他有效控制在了一件以内。

当周五下午,秦奋骑着那辆经过他精心保养、不再吱呀作响的自行车,将一个沉甸甸的、用油布仔细包裹好的铁盒送到三分厂马主任办公室时,马主任脸上的笑容简直能拧出蜜来。

“小秦!你可真是及时雨啊!”马主任亲自接过铁盒,打开来,看着里面排列整齐、闪烁着金属独有冷光的四十二件成品导丝钩,满意得连连点头。他甚至没提检验的事情,直接大手一挥,“走,跟我去财务科领钱!”

经过检验科例行的抽检,结果毫无悬念,全部合格,而且精度普遍优于图纸要求。王师傅看着检测数据,啧啧称奇,看向秦奋的眼神里满是赞赏和一丝探究,似乎想弄明白这个年轻人到底用了什么“独门秘籍”。

在财务科,秦奋顺利地领到了他应得的报酬。一共四十二件,每件三块钱,总计一百二十六元。当那叠崭新的,带着油墨香味的大团结递到秦奋手里时,他感觉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金钱,更是对他技术、对他这间“星辰精密”的第一次正式认可。一百二十六元,在这个普通工人月工资普遍只有五六十块的年代,绝对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几乎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两个月的工资了!

秦奋仔细地将钱点好,小心地放进贴身的口袋里。马主任在一旁看着,笑呵呵地说:“小秦啊,这次真是多亏了你。不然我们车间这个月的奖金肯定泡汤,那帮小子还不得把我这办公室给拆了?以后有这种硬骨头的活儿,我指定还找你!”

“马主任您太客气了,有需要您尽管开口。”秦奋客气地回应,心里却明白,这种纯属“救火”性质的、高难度的零散活儿,不可能天天有。要想让“星辰精密”真正运转起来,还需要更稳定、更持续的订单来源。

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会超出预期。秦奋还是低估了“质量”二字在工业领域口耳相传的力量,尤其是在那个普遍追求“傻大黑粗”、精密加工能力相对匮乏的年代。

三分厂用秦奋加工的这批高质量导丝钩,顺利完成了那批新型纺纱机样机的装配。在后续的试运行中,这批样机表现稳定,特别是导丝部分,运行平稳,断线率极低,远超之前的预期,得到了委托方的高度评价。

这下,马主任和三分厂的技术员们可算是在研究所专家面前大大地露了脸。在总结会上,当被问及如何攻克导丝钩加工难题时,马主任虽然没有过多宣扬秦奋这个“个体户”,但言语间还是透露出是“托外面的高人”解决的。而车间内部,那些亲眼见证了秦奋技术和成品质量的工人和技术员们,可就没那么多顾忌了。

“哎,听说了吗?老马他们车间那个老大难的导丝钩,让红星总厂出来单干的那个叫秦奋的小年轻给搞定了!”

“真的假的?就他那个小作坊,一台破车床?”

“什么破车床?听说人家是自己改装的,精度高得很!我可听检验科的老王说了,那同轴度,乖乖,零点零零六!比图纸要求的还好!”

“还有那光洁度,跟镜子似的!咱们厂那几台老爷机,想都别想!”

“关键是人家效率还高,五十件活儿,没几天就交了,废品率还低得吓人!”

类似这样的议论,开始在三分厂内部流传,并且不可避免地,像投入水中的石子一样,荡漾开去。

首先是红星总厂内部。刘国栋师傅自然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个消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在厂里德高望重,徒弟徒孙众多,平日里跟其他车间的老伙计们聊天,总会有人问起:“老刘,你那个出息徒弟秦奋,自己出去单干,怎么样了?”

刘师傅总是呵呵一笑,也不多说,只是淡淡地道:“年轻人有闯劲,挺好。前两天刚帮三分厂解决了个技术难题,好像是什么高精度的零件,老马挺满意的。”

一句“解决了三分厂的技术难题”,信息量就足够大了。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三分厂的技术水平和设备状况,能让三分厂束手无策的活儿,难度可想而知。秦奋能搞定,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接着,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其他与红星厂有业务往来或者协作关系的单位。比如给红星厂提供原材料的、购买红星厂产品的、或者同属于一个工业系统的兄弟单位。八十年代的工厂之间,信息流通虽然不像后世那么便捷,但技术人员、采购员、销售员之间的走动和交流还是非常频繁的。

一次行业内部的技术交流会上,某仪表厂的技术科长老李正在抱怨他们厂一种精密仪表上的微型传动轴加工精度老是达不到要求,废品率居高不下。旁边一个红星厂设备科的人听到了,随口就提了一句:“哎,老李,我听说我们厂三分厂前段时间也遇到个硬骨头,是个体户帮忙解决的,好像叫秦奋,技术很厉害,要不你打听打听?”

就这样,“秦奋”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个挂着“星辰精密”牌子的小加工点,开始在市里部分工厂的技术圈子里,悄悄地流传开来。人们知道有这么一个从红星厂出来的年轻人,技术过硬,胆子也大,敢接别人不敢接、或者接不了的高精度、小批量的活儿。

口碑,就像酿酒一样,开始慢慢发酵。而这发酵的结果,就是订单开始主动找上门来。

在完成三分厂订单后大约一周,秦奋正在仓库里埋头研究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一本破损的《金属切削原理》德文版,仓库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被人敲响了。

秦奋有些疑惑,这个时候会是谁来?他走过去打开门,只见门口站着一个穿着整洁的蓝色工装、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手里拿着一个用布包着的东西,神情略带一丝急切和犹豫。

“请问……这里是星辰精密加工点吗?找秦奋师傅。”中年人推了推眼镜,有些不太确定地问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看起来太年轻了,似乎不像传说中那个能解决高难度技术问题的“高人”。

“我就是秦奋,您是?”秦奋打量着对方,确认自己并不认识他。

“哦!您就是秦师傅啊!真是年轻有为!”中年人脸上立刻露出惊喜的表情,连忙自我介绍道:“我叫孙建国,是咱们市东方仪表厂技术科的。”

“东方仪表厂?”秦奋想起来了,这是本市一家规模不小的国营老厂,以生产各种工业仪表和传感器为主,对零件的精度要求通常比较高。

“对对对,”孙建国连连点头,语气也变得热络起来,“秦师傅,我是听红星厂设备科的老张提起的,说您技术特别好,帮三分厂解决了大难题。我们厂最近也遇到点麻烦,想请您给看看,能不能帮帮忙?”

说着,孙建国小心翼翼地打开手里的布包,露出里面一支手指粗细、长约十公分的金属轴,轴身上有几段不同的直径,还有一段精密的梯形螺纹。

“秦师傅您看,就是这个,涡轮流量计里的核心零件,叫涡杆。材料是特种不锈钢,要求……要求比较高。”孙建国把一张图纸递给秦奋,“特别是这段梯形螺纹,精度要求达到6H级,还有这个轴颈,要求圆度0.003毫米,光洁度Ra0.2。我们厂试了好几台精密车床,老师傅也想了不少办法,可这螺纹精度老是差一点,轴颈的圆度和光洁度也总是不稳定,废品率下不来,眼看一批出口的仪表就要交货了,我们科长急得嘴角都起泡了!”

秦奋接过零件和图纸,仔细看了起来。特种不锈钢加工本身就有一定难度,粘刀、加工硬化现象比较严重。而6H级的梯形螺纹,0.003毫米的圆度,Ra0.2的光洁度,这在当时绝对是相当高的精度要求了,比之前导丝钩的难度还要大上几分!尤其是Ra0.2的光洁度,几乎达到了镜面级别,普通的车削很难达到,通常需要精密的磨削才能实现。

秦奋的眉头微微皱起,手指轻轻摩挲着那段梯形螺纹,又拿起零件对着光线仔细观察轴颈部分。孙建国在一旁看着,心不由得提了起来,生怕秦奋也说“干不了”。

“怎么样?秦师傅,有……有把握吗?”孙建国小心翼翼地问道。

秦奋沉吟片刻,抬起头,看着孙建国急切的眼神,缓缓说道:“这个活儿,难度确实不小。特别是Ra0.2的光洁度,一般的车削工艺很难保证。不过……”

“不过什么?”孙建国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

“不过,可以试试。”秦奋的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我需要对现有的工艺做一些改进,可能还需要制作一些特殊的刀具和辅具。加工时间也会比较长。”

“能试就行!能试就行!”孙建国大喜过望,连连说道,“时间和费用都不是问题!只要您能保证质量,按时交货,我们厂愿意出高价!”

秦奋点点头:“价格方面,我们需要根据最终的加工工时和难度来定。但我可以先给你一个大概的范围,这种精度的活儿,加工费不会低于五块钱一件。”

“五块?!行!没问题!”孙建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们自己加工,废品加上工时损失,成本早就超过这个数了,更何况还耽误了交货期。如果秦奋真能解决,五块钱一件绝对是捡了大便宜。

“那好。”秦奋说道,“你们第一批需要多少件?什么时候要?”

“第一批急着要三十件,下周五之前能交货吗?”孙建国问道,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三十件,下周五……”秦奋盘算了一下,这个时间很紧,意味着他这几天又得连轴转了。“可以。你把毛坯料和正式的加工合同或者委托单拿来吧。我需要先试制一两件,确保工艺稳定。”

“太好了!太感谢您了秦师傅!”孙建国激动得差点握住秦奋的手,“毛坯料我下午就给您送过来!委托单我回去马上就办!”

送走了孙建国,秦奋站在仓库门口,看着外面明媚的阳光,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骑着自行车四处求爷爷告奶奶也接不到一单活儿,到现在客户主动找上门来,并且愿意为高质量支付高价格,这中间的变化,不过短短十几天。

靠的是什么?不是运气,不是关系,归根结底,还是靠过硬的技术和对质量近乎偏执的坚持。

“质量是生命线”,这句话,他不仅是说说而已,更是用行动在践行。而市场,也用最直接的方式,回报了他的坚持。

口碑一旦建立,尤其是在技术门槛较高的领域,其带来的效应是持续而有力的。秦奋知道,“星辰精密”这块招牌,算是初步立住了。

他转身回到仓库,看着那台熟悉的C618车床,以及旁边工作台上那份标注着苛刻精度要求的涡杆图纸,眼中再次燃烧起挑战的火焰。新的难题,也是新的机遇。他的“星辰”,正要开始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仓库里,很快又将响起那不知疲倦的机器轰鸣声,伴随着一个年轻创业者,对技术极限不懈追求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