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人心思动,铁饭碗的诱惑

初冬的阳光,透过高大的车间窗户,斜斜地洒在布满油污的水泥地上,映出一道道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机油、金属屑和冷却液混合的独特气味,伴随着各种机床运转的轰鸣,构成了红星机器厂日复一日的交响。

自从450万能外圆磨床改造成功并顺利完成军工任务后,秦奋在厂里的日子,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最直观的,是称呼。以前,大家喊他“小秦”或者“刘师傅家的”,带着几分随意和对长辈的尊重。现在,更多的人,无论年纪大小,都开始客气地称呼他一声“小秦工”。这一字之差,代表的是身份和地位的跃迁。

走在厂区,迎面而来的不再仅仅是熟悉的点头,而是带着明显敬意和好奇的目光。技术科的老工程师们,不再把他当成一个需要指点的后辈,而是可以平等交流甚至请教的对象。车间的老师傅们,尤其是参与了改造突击队的那些,更是把他当成了自己人,言语间多了几分亲近和自豪。而那些更年轻的学徒工和青年工人,则视他为传奇和榜样,眼神里充满了羡慕和探究。

那笔五百元的巨额奖金,秦奋并没有铺张浪费。他先是拿出一百元,恭恭敬敬地交给了师傅刘国栋和师娘,感谢他们的照顾和教导。刘国栋推辞不过,最后收下,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欣慰和骄傲。剩下的钱,他给家里寄去了一百元,让父母宽心,也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另外,他花了些钱,托人买了更多国内外最新的机械工程、材料学和自动化方面的书籍,以及一些在这个时代还很难得的专业期刊。对他而言,知识的积累,远比物质享受更重要。剩下的,则被他小心存好,以备不时之需。

他的“准技术员”待遇也落实了。工资涨了一大截,虽然离真正的工程师还有差距,但在普遍只有三四十块工资的年代,已经足以让许多人眼红。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参与到更多技术难度更高的项目中去,接触到更核心的技术资料。于德水主任和张工更是对他委以重任,一些新产品的试制、老大难的技术攻关,都开始征求他的意见,甚至让他牵头负责一些子项目。

秦奋的成功,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红星厂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搅动了许多人的心思。

“听说了吗?小秦工这个月光工资加各种补贴,快赶上老工程师了!”食堂排队打饭时,总能听到这样的议论。

“何止啊!上次那五百块奖金,顶咱们一年多的工资!啧啧,真是知识改变命运啊!”旁边的人一脸羡慕。

“要我说,还是得有真本事。你看小秦工,平时不声不响,关键时刻就能拿出真东西来。咱们啊,还是得好好学技术!”一个年轻工人感慨道,眼神里充满了动力。

“学技术?谈何容易!人家那是天赋!咱们能安安稳稳待在厂里,熬到退休,有个铁饭碗就不错了。”也有人泼冷水,语气中带着几分酸楚和认命。

这种“铁饭碗”的诱惑,在这个时代,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无法抗拒的。

红星机器厂,作为一家老牌国有企业,虽然近年来效益时好时坏,但它所能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全方位的保障。稳定的工资、劳保福利、退休金、单位分的住房、子女顶替接班的政策……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牢固的“铁饭碗”,是外面那些风雨飘摇的个体户、小作坊所无法比拟的。

秦奋的成功,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种“铁饭碗”的吸引力。你看,只要你有能力,肯钻研,在国营大厂里,照样能出人头地,获得远超常人的回报和尊重!这无疑给许多安于现状或者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工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一时间,厂里的学习氛围似乎都浓厚了一些。夜校的报名人数增加了,技术科的资料室借阅量也上去了,车间里,向老师傅请教问题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希望自己也能像秦奋那样,抓住机会,一飞冲天。

就连一些平时有些吊儿郎当,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老油条,看到秦奋年纪轻轻就名利双收,心里也难免泛起嘀咕。是不是自己也该努努力,争取个先进,提个职称?毕竟,谁不想过上更好的日子呢?

刘国栋师傅最近心情极好,走到哪里都红光满面。徒弟有出息,他这个做师傅的脸上也有光。不少人明里暗里向他打听,秦奋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是不是有什么家传绝学?

刘国栋总是嘿嘿一笑,摇着头说:“哪有什么秘诀!这小子就是爱琢磨,肯下功夫!你们看他那宿舍,床头堆的书比砖头还高!晚上别人都睡了,他那灯还亮着呢!”他既为徒弟的天赋感到骄傲,也强调后天的努力,希望以此激励更多年轻人。

然而,身处这一切漩涡中心的秦奋,内心却远没有外人看起来那么激动和满足。

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固然很好,物质条件的改善也让他轻松了不少。但他来自未来,深知这个时代正处在一个怎样剧烈变革的前夜。眼前这个看似稳固的“铁饭碗”,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将会被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得七零八落。红星厂这样的传统国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方向,适应变化,最终的命运很可能是被淘汰或者艰难重组。

他现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信息差和超越时代的技术知识。但这并非长久之计。他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一个能够让他将脑海中那些宏伟蓝图付诸实施的舞台。

待在红星厂,按部就班地走技术路线,或许他最终能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总工程师,甚至走上领导岗位。但这远远不够。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业帝国,是站在世界工业之巅,是真正地用技术改变世界,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修修补补,或者在有限的框架内做一些改进。

“秦奋,最近看你好像又有心事?”一天下班后,张工叫住了他。作为最早发现并赏识秦奋的技术人员,张工对这个年轻人格外关注。

“没什么,张工,”秦奋笑了笑,“就是感觉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压力有点大。”

“有压力是好事,说明你想进步!”张工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现在可是咱们厂重点培养的对象,前途无量!好好干,别辜负了厂领导和大家的期望。有什么技术上的难题,随时来找我,咱们一起研究。”

“谢谢张工,我会的。”秦奋点头应道。他能感受到张工的善意和期许,也明白在目前的环境下,留在厂里似乎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必然会有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

就连他的父母,在收到他寄回的钱和信件后,也激动得无以复加。在他们看来,儿子能在国营大厂里当上“准技术员”,拿高工资,受领导器重,这简直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他们反复叮嘱秦奋,要好好工作,听领导的话,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铁饭碗”。

周围所有人的期望,厂里给予的优厚待遇,以及“铁饭碗”本身所带来的安全感和荣耀感,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一种无形的压力,试图将秦奋牢牢地固定在现有的轨道上。

有时候,夜深人静,秦奋躺在宿舍的单人床上,听着窗外偶尔传来的火车汽笛声,也会感到一丝迷茫。留下来,安稳,受人尊敬,前途可见。走出去,风险巨大,前途未卜,甚至可能一败涂地。

他脑海中那个“财富帝国系统”似乎也沉寂了许多。自从上次解锁“初级机械设计”并完成磨床改造任务后,系统并没有发布新的主线任务,只是偶尔会提示一些可以学习的技术资料,或者对他的某些想法进行可行性评估。仿佛也在等待他做出最终的选择。

秦奋知道,他正站在人生的一个重要十字路口。一边是看似金光大道、众人艳羡的体制内坦途;另一边,则是充满荆棘、需要巨大勇气和智慧去开拓的未知荒原。

“铁饭碗”确实诱人,它代表着稳定、安全和一种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成功。尤其是在这个物质匮乏、普遍缺乏安全感的年代,它的分量重如泰山。放弃它,需要莫大的决心。

但秦奋的目光,早已越过了红星厂的高墙,投向了南方那片正在悄然发生变革的热土,投向了未来那个风起云涌、充满无限可能的崭新世界。

他轻轻叹了口气,翻了个身。心中的天平,其实早已开始倾斜。只是,他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一个能够说服自己,也能尽量减少对关心他的人造成冲击的理由和时机。

窗外的月光,清冷如水,洒在桌上摊开的书本上,映照着一行标题——《关于经济特区建设的几个问题》。

夜还很长,而秦奋知道,属于他的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眼前的荣耀和诱惑,不过是漫长征途中的一个小小驿站。他短暂地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和地位提升带来的便利,但内心深处那不安分的火焰,却从未熄灭,反而因为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而燃烧得更加炽烈。他知道,自己终将离开这里,去追寻那真正属于他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