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系统的预警:风险与收手

回到红星机械厂熟悉的集体宿舍,秦奋的生活仿佛又回到了南下之前的轨迹。每天按时上下班,在车间里跟着师傅学习,晚上去夜校充电,偶尔和工友们闲聊几句。表面上看,他还是那个勤奋好学、略显内向的年轻学徒工。

然而,只有秦奋自己知道,某些东西已经彻底改变了。

他的床板下,那个用旧衣服层层包裹的油布包里,藏着将近九百元的巨款。这笔钱的存在,像是一团无声燃烧的火焰,温暖着他的内心,也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底气。他不再是那个兜里只有几块钱、连买本参考书都要犹豫再三的穷小子了。

更重要的是,深圳之行,特别是那次“倒卖”电子表的经历,像是在他心中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原来,除了按部就班地拿工资、等奖金,还有另一种更快、更刺激的积累财富的方式。那种胆大心细、利用信息差和地域差赚取超额利润的感觉,带着一种近乎眩晕的魔力,让他时常在夜深人静时回味。

“要是……再跑一趟深圳呢?”这个念头,像野草一样,在他心里悄悄滋生。

第一次去,人生地不熟,本钱也少,只敢买了五块表。如果再去一次,有了经验,本钱也充足了,是不是可以搞一批更紧俏的货?比如录音机?计算器?甚至一些进口的布料或者药品?

他粗略地算了一下,如果再成功操作一次,投入七八百块本金,利润翻一番甚至两番,那他岂不是很快就能攒够几千块?在这个年代,几千块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在市区买一套不错的房子,意味着可以成为别人口中羡慕的“万元户”!

诱惑是巨大的。尤其是在看到刘明戴着那块卡西欧电子表,在车间里引来无数羡慕嫉妒的目光时;尤其是在听到有人私下议论,说刘明那块表转手加价五十块卖给了厂办的一个科长时,秦奋的心就更加活泛了。

“这钱也太好赚了……”他不止一次地这样想。

甚至刘明也旁敲侧击地问过他几次:“秦奋老弟,下次再去南方,可别忘了哥哥啊!好东西有多少要多少!”

秦奋嘴上应付着,心里却在认真盘算着再次南下的可能性和具体操作细节。他开始留意火车时刻表,开始回忆深圳那边的市场行情,甚至在夜校的角落里,偷偷翻看一些介绍沿海经济特区的报纸和杂志。

就在他对下一次“投机”行动的计划越来越清晰,甚至开始考虑请假借口的时候,久违的系统提示音,在他脑海中毫无征兆地响了起来。

【警告!检测到宿主近期涉及高风险、未报备的商业套利行为。】

【风险评估模块分析:鉴于当前国内政策环境及社会监管力度,重复进行类似的跨区域商品倒卖活动,将导致“投机倒把”行为暴露风险指数急剧上升。预估风险系数:78%(高危)。】

【潜在后果预测:1.个人声誉严重受损,影响在红星机械厂的发展前景;2.非法所得被没收,并处以罚款;3.可能面临行政拘留甚至刑事处罚;4.对财富帝国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

【系统建议:宿主应立刻停止任何形式的类似高风险活动,巩固现有合法收益。当前阶段,应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核心技术学习、提升厂内地位以及完成系统发布的正规任务上。财富积累应以稳健、合规为首要原则。】

一连串冰冷、严肃的文字,如同当头浇下的一盆冷水,瞬间熄灭了秦奋心中那团燥热的火焰。

他愣住了,坐在床沿,半天没有动弹。

系统……竟然知道他去倒卖电子表了?而且还给出了如此明确的风险警告!78%的高危风险系数!还有那些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秦奋感到一阵后怕。之前沉浸在赚钱的兴奋中,他下意识地忽略了潜藏的巨大风险。或者说,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足够小心,运气也足够好,可以侥幸避开。但系统的警告,如同警钟长鸣,让他瞬间清醒过来。

是啊,这可是1980年!虽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起,但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和政策惯性依然强大。“投机倒把”在很多人眼中,依然是洪水猛兽,是扰乱市场秩序、挖社会主义墙角的行为。国家对于这类行为的打击,从来没有真正放松过。

他这次能成功,确实有很大的运气成分。火车上没被查到,交易过程中没遇到“钓鱼”的或者眼红举报的。但运气不可能永远伴随。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万一失手一次,后果不堪设想。

系统说得对,他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巩固现有成果,利用自己真正的优势——技术和超越时代的知识,走一条更稳健、更长远的路。而不是沉迷于这种赚快钱的刺激和诱惑中,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那将近九百块钱,已经足够他应付眼前的很多事情了。比如支付滤芯的货款(如果对方真的能找到货),比如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买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甚至可以考虑给家里寄一些钱回去。

“呼……”秦奋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做出了决定:收手!至少在政策环境没有变得更明朗、自己没有更强大的实力和更安全的渠道之前,绝不再碰这种高风险的“投机”生意。

这个决定并不容易。放弃唾手可得的暴利机会,需要极大的理智和克制力。但他知道,这是正确的选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与未来可能建立的“财富帝国”相比,眼前这点蝇头小利,以及伴随的巨大风险,实在不值得再去冒险。

想通了这一点,秦奋的心态迅速调整过来。他不再去想什么录音机、计算器,而是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了眼前的工作和学习上。

首先是向于主任汇报滤芯的事情。他找了个合适的机会,向于主任详细汇报了在深圳寻找滤芯的经过,只说联系上了一个可能有渠道弄到货的单位,但对方要求先付定金,并且价格不菲,货期也不能完全保证。

于主任听完,眉头微皱,但也没有过多怀疑。他知道这种高精度进口配件的难搞程度。

“价格大概要多少?时间要多久?”于主任问道。

“对方说初步估计,一枚滤芯可能要一百到两百块,甚至更高。时间……说不好,可能一个月,也可能两三个月。”秦奋按照之前中年人的说法,稍微加了点浮动空间。

“这么贵?”于主任吃了一惊,“一个滤芯顶一个工人好几个月工资了!而且时间还不能保证……”

秦奋摊了摊手:“没办法,主任,这东西国内根本找不到替代品。我跑了那么多地方,就这一家说可能有门路。要不……咱们再想想别的办法?”

于主任沉吟了半晌。那台450万能外圆磨床是厂里的宝贝疙瘩,精度高,效率也高,很多关键零部件的精加工都指望它。现在因为一个小小滤芯趴窝,整个生产都受影响。如果能修好,别说一两百,就是再贵点,恐怕厂里也得咬牙认了。

“这样吧,秦奋。”于主任最终下定决心,“你和那个单位保持联系。一旦对方确认有货,你立刻告诉我!钱的问题,我去找厂长批!只要能把磨床修好,花点代价是值得的!”

“好的,主任!”秦奋点头应下。总算把这件事往前推进了一步。他只需要耐心等待深圳那边的消息了。

解决了心头一件大事,秦奋感觉轻松了不少。他把那近九百块钱,小心地存进了刚办的银行存折里,只留了少量现金在身边备用。看着存折上那个令人安心的数字,他感到一种踏实的富足感。

接下来几天,他彻底断了再去“闯荡江湖”的念头,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白天,他跟着师傅刘国栋学习各种钳工、装配技巧,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刘国栋也乐于指点这个勤奋好学的徒弟,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秦奋还主动承担了车间里一些技术资料的整理和翻译工作,让车间的老师傅们对他刮目相看。

晚上,他雷打不动地去夜校上课。有了充足的资金,他买了几本更专业的机械设计和材料力学参考书,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他的目标很明确,尽快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系统似乎也对他的“浪子回头”表示满意。虽然没有再发布新的任务,但秦奋能感觉到,系统界面上那个代表风险的红色警告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稳运行的状态。

偶尔,刘明还会凑过来,神秘兮兮地问:“兄弟,啥时候再去南方发财啊?带上哥哥我呗?”

秦奋只是笑着摇摇头:“刘哥,那种事风险太大,一次运气好不代表次次都行。我现在就想安安稳稳在厂里学技术,以后靠手艺吃饭才踏实。”

刘明看着秦奋认真的样子,有些不以为然,但也没再多说什么。在他看来,秦奋可能是胆子小,或者上次赚够了,想歇歇了。

只有秦奋自己清楚,他不是胆子小,而是看得更远。电子表带来的短暂暴富,终究只是过眼云烟。真正的财富帝国,需要用技术、实业和智慧,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构建。

经历了南下的冒险与收获,以及系统的及时预警,秦奋的心智似乎又成熟了一圈。他站在宿舍的窗前,望着远处工厂烟囱冒出的白烟,眼神平静而坚定。深圳的喧嚣与诱惑渐渐远去,红星厂这片熟悉的土地,将是他下一段征程的起点。风险已然规避,未来的路,虽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方向却更加清晰了。

(其实在系统提示之前还去了几次的,最后创业之前身上是有一万三千多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