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南下寻“货”

自从上次“技术协作”弄回那批齿轮泵零件后,秦奋的心思就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久久无法平静。

那堆躺在库房角落、等待他妙手回春的半成品零件,像是一把钥匙,不仅解锁了磨床修复的关键环节,更悄然开启了他内心深处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政策的边缘并非坚不可摧的壁垒,信息差和灵活变通,在这个时代蕴藏着惊人的能量。

磨床的修复工作在磕磕绊绊中向前推进。刘师傅带着两个徒弟,正小心翼翼地对秦奋从红旗厂“淘”回来的齿轮泵零件进行精加工和配研。老杨师傅则负责主轴和轴瓦部分的最终尺寸控制。秦奋作为总协调和技术核心,除了绘制详细的装配图、制定调试方案,还要时刻关注各个环节的进展,解决随时可能冒出来的技术难题。

然而,新的瓶颈很快又出现了。

静压轴承系统对液压油的清洁度要求极高,需要一套高效的过滤装置。原装的瑞士过滤器早已不知所踪,国内能找到的普通工业过滤器,精度远远达不到要求。秦奋设计了一种多级复合过滤方案,其中最关键的一级需要用到孔径在5微米以下的高精度滤芯。这种滤芯,别说红星厂,就是放眼整个省的民用机械行业,恐怕都难以找到。

“小秦,这个滤芯可真是难住人了。”老杨拿着秦奋画的图纸,眉头拧成了疙瘩,“我托人问了市里好几家大厂,连听都没听说过这么高精度的玩意儿。这……这上哪儿弄去?”

秦奋也有些犯愁。他知道这种滤芯在后世很常见,但在1980年的中国,尤其是在内地省份,确实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军工或航空航天领域或许有,但那根本不是红星厂能接触到的层面。

“我再想想办法。”秦奋没有把话说死。他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系统。

【系统,检索当前国内或特殊渠道可能获取5微米以下精度液压滤芯的信息。】

【信息检索中……】系统的回应一如既往的迅速而冰冷。

【检索结果:国内少数重点军工研究所及配套厂有试制品或少量生产,获取难度极高,需特殊审批或高级别内部协调。沿海地区,特别是粤省靠近港澳的区域,存在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入少量进口工业备件的可能性,品类及数量不稳定,风险较高。建议关注粤省鹏城(深圳)电子工业及精密加工配套市场,该区域因毗邻港澳,信息流通及物资获取相对灵活。】

鹏城!深圳!

这个名字再次跳入秦奋的眼帘,与他心中那个逐渐成型的想法不谋而合。

上次去红旗厂的经历,让他尝到了“体制外”解决问题的甜头。而系统给出的信息,无疑指向了一个更大、更活跃、也更充满不确定性的舞台。

南下!去深圳!

这个念头,像是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他的思绪。

去深圳,不仅仅是为了寻找那枚小小的滤芯,更是要去亲眼看一看那个传说中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去感受一下市场经济的脉搏,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他现在手里有钱——二百块奖金,加上系统之前给的启动资金,总共五百多元。这笔钱,足够他跑一趟远门了。

但是,怎么去?

他只是一个学徒工,虽然现在负责着重要项目,但无缘无故请长假南下,显然不现实。必须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一个让厂领导无法拒绝的理由。

秦奋深思熟虑后,找到了于德水。

“于主任,磨床项目现在遇到一个关键的难题。”秦奋开门见山,将滤芯的问题详细汇报了一遍,着重强调了其对整个静压系统乃至磨床修复成败的重要性。

“这么关键的零件,国内都找不到?”于德水听完也皱起了眉头,“那怎么办?向上级申请进口?”

“申请进口周期太长,而且价格昂贵,很可能超出预算。”秦奋适时抛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打听到一些消息,南方沿海地区,特别是靠近香港的深圳那边,因为对外交流比较多,有时候能找到一些国内稀缺的进口工业备件,或者是一些合资厂、外贸单位‘处理’出来的东西。我想……”

他停顿了一下,观察着于德水的反应:“我想请几天假,自己跑一趟深圳,去碰碰运气。路费和开销我自己承担,就当是出差学习了。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滤芯,项目就能顺利进行下去;就算找不到,我也能去那边看看,了解一下南方同行的技术发展和市场情况,对我们厂未来的技术引进和改造,或许也有借鉴意义。”

这番话,秦奋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他将个人目的巧妙地隐藏在为项目、为工厂的大旗下,既点明了必要性,又主动承担了风险和成本,还画了一个“考察学习”的大饼。

于德水沉吟起来。秦奋这段时间的表现,他是看在眼里的。这个年轻人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有想法、有担当,现在更是磨床修复项目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项目卡在这里,他也着急。秦奋提出的方案虽然有些不合常规,但听起来似乎是目前唯一可行且成本最低的办法。而且,让年轻人出去闯一闯,开阔眼界,也未必是坏事。

“你自己跑去深圳?”于德水确认道,“路途遥远,人生地不熟的,能行吗?”

“于主任放心,我以前自己出过远门,有点经验。而且我会提前做些功课,尽量找对方向。”秦奋表现得信心十足。

“好吧。”于德水最终点了点头,“项目要紧!我给你批五天的假,加上路上的时间,最多十天。厂里这边……就按出差处理吧,不过费用你自己先垫付,能不能报销,得看你这次出去的成果,还要向李副厂长汇报。”

这已经是于德水能给出的最大支持了。按出差处理,意味着秦奋此行有了“公家”的名义,很多事情会方便一些。

“谢谢于主任!”秦奋心中大喜,连忙道谢。

“介绍信我给你开一张空白抬头的,以备不时之需。”于德水又补充了一句,显然是考虑到了南方的复杂情况,“你自己注意安全,那边情况复杂,别惹麻烦。主要任务是找零件,找到了就赶紧回来!”

“明白!”

拿到于主任签批的假条和那张盖着红星机械厂公章的空白介绍信,秦奋的心情既激动又有些忐忑。这不仅仅是一次为了解决技术难题的远行,更像是一次蓄谋已久的“冒险”。

他迅速开始做准备。

首先是钱。他将二百块奖金和系统提供的三百多块现金全部带上,一共五百多元。为了安全,他将大部分钱缝在了贴身的内衣口袋里,只留了少量零钱放在外面的口袋。

其次是物品。几件换洗的衣服,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和几支笔,还有那本被他翻得起了毛边的《机械设计手册》。他还特意去厂里医务室要了些常用的感冒药、止泻药和创可贴,以防万一。

最重要的是信息。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再次仔细研究了系统提供的关于深圳及周边地区的信息。八十年代初的深圳,还是一个大工地,但电子、轻工、小商品加工等产业已经开始萌芽。系统特别标注了几个可能存在电子元器件、五金机电交易的区域,比如华强北的雏形——上步工业区周边的一些街道,以及罗湖口岸附近的一些商铺。

他还通过夜校认识的一位在邮电局工作的朋友,打听到了去广州的火车票信息。这个年代买火车票可不容易,尤其是去南方的卧铺票,更是难上加难。好在他去的时间并非春运高峰,而且只买硬座,托那位朋友提前打了招呼,总算买到了一张三天后开往广州的硬座票。

一切准备就绪。

出发那天,天还没亮,秦奋就背着一个简单的帆布包,悄悄离开了红星厂宿舍。冬日的凌晨寒气逼人,天空还是灰蒙蒙的。他没有惊动任何人,独自一人走向火车站。

站台上,早已挤满了南来北往的旅客。空气中混杂着煤烟、汗水和各种食物的味道。绿皮火车喘着粗气,像一条钢铁巨龙,静静地等待着吞噬踏上旅途的人们。

秦奋挤上了拥挤的车厢,找到了自己的座位。车厢里人声鼎沸,过道上都塞满了人和行李。他将帆布包紧紧抱在怀里,靠着冰冷的车窗,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天色和缓缓后退的城市轮廓,心中百感交集。

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征”。

火车开动了,伴随着哐当哐当的节奏,一路向南。

几十个小时的硬座旅程,无疑是漫长而煎熬的。车厢里空气污浊,人员混杂。有提着大包小包回乡探亲的民工,有穿着的确良衬衫、神情倨傲的干部,有叽叽喳喳、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学生,还有一些眼神闪烁、行踪不定、一看就不是“正经人”的家伙。

秦奋尽量保持低调,不多言语,只是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看到有人在偷偷交换着花花绿绿的外汇券,有人在低声讨论着南方某某地方做生意发了财的消息,还有人在兜售着来路不明的电子表和磁带……

这些景象,都与按部就班、气氛沉闷的红星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躁动不安、渴望改变的气息,在车厢里弥漫着,尤其是在那些望向南方的眼神里,闪烁着难以掩饰的期待和野心。

秦奋知道,自己也是这股洪流中的一员,只是他的目标,比大多数人更加清晰,也更加宏大。

经过两天两夜多的颠簸,火车终于抵达了广州站。

一出站,一股湿热的空气夹杂着听不懂的粤语扑面而来,让在北方寒风中待惯了的秦奋有些不太适应。广州作为南方的门户,显然比他所在的内陆城市繁华得多,街道上人流如织,商店的橱窗也琳琅满目。

但他没有过多停留,按照计划,他需要从广州转车去深圳。他又急匆匆地去买了前往深圳的火车票。从广州到深圳的火车相对好买一些,但也足足等了小半天。

当他终于踏上深圳的土地时,已经是傍晚时分。

走出低矮陈旧的罗湖火车站,眼前的景象让秦奋有些震撼,甚至可以说是……失望?

没有想象中的高楼林立,没有遍地的霓虹闪烁。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的工地,泥泞的道路,低矮的厂房和临时搭建的窝棚。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海腥味,到处是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机器的轰鸣声。

这……就是那个引领时代浪潮的经济特区?

然而,在这片略显混乱甚至有些荒凉的景象之下,秦奋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一种蓬勃的、野蛮生长的生命力!

街道上的人们行色匆匆,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打拼的劲头。随处可见挂着粤港牌照的货车,偶尔还能看到几个穿着打扮明显不同的港商模样的人。一些简陋的铺面门口,毫不避讳地摆放着各种在内地难得一见的商品,从电子表、计算器到录音机、牛仔裤,应有尽有。

这里的一切,都与内地那种按部就班、死气沉沉的氛围格格不入。混乱中潜藏着秩序,匮乏中孕育着机遇。

秦奋站在人潮涌动的街头,深吸了一口混合着尘土和海风的空气,紧了紧怀里的帆布包。

他知道,他来对地方了。

那枚小小的滤芯,或许就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的某个角落里等着他。而更多的机遇,也如同埋藏在地下的矿藏,等待着有准备、有胆识的人去发掘。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简陋却充满活力的店铺,扫过那些行色匆匆、眼神热切的人们,心中那颗躁动不安的种子,在这一刻,终于找到了适合它生根发芽的土壤。

南下寻“货”的旅程,至此才算真正开始。而他即将面对的,将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也同样充满诱惑与希望的新世界。夜色渐浓,远处的工地上灯火通明,仿佛预示着这个年轻城市永不停歇的脚步,也映照着秦奋眼中闪烁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