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庙下屯与大嘴子街

公元1962年2月9日,农历壬寅年正月初五。

立春已逾五日,春节已逾四日,然而,朔风依旧,寒威未减,还是刮鼻子刮脸的冷。

回望去冬,天气殊异,降了三场小雪、两场中雪,未见一场大雪。本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关东腹地,却是黑壤裸露,黄尘泛起,草屑飞扬,不见往年那俏冬的景象。

立春作别后,人们以为冬天走了,春天来了,哪想,正月初二,太阳西坠的那一刻,南风忽然转成北风,万里苍穹,却纷纷扬扬落下一场大雪来。

这场大雪酣畅淋漓地倾泻了三夜两天,直到今晨方敛了声势,如席的雪花褪去鹅毛形态,化作婀娜的柳絮,在熹微的晨光中宛若醉酒的蝴蝶,起舞于天地之间。待到东方发白时,最后一片雪花融入大地,这场大雪才宣告结束。

日出东天,眼前的景象,较正月初二前换了容颜,没膝深的积雪像银毡铺装着千里沃野;农家院中,一尊尊素雕虎踞龙盘,高的与房檐比肩,矮的与院墙看齐。

静卧在伊勒门河东岸、二阶台地东缘、大嘴子北山脚下的庙下屯,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凝固在白色的波涛中,只有几缕炊烟,袅袅婷婷,漫舞在雪光、朝晖中。

庙下屯,在广袤千里的关东大地上,寂寂无名,但是,庙下屯背依的那座山,那山上曾有的关帝庙,却曾誉满关东,声名盖过吉昌省原省会——江城市——那座北山关帝庙,方圆百里妇孺皆知。

江城市北山关帝庙,在江城市北山庙宇群中,咋说它都是个配角,论规格,没有玉皇阁高;论规模,没有玉皇阁大。不堪的是,它竟与天王殿、大雄宝殿、狐仙堂、三菩萨殿共栖一隅,像个离开他人帮衬就无法生活的泥担汉。最难为情的是,这座关帝庙跟山门建在一处,有给整个庙宇群当门童的嫌疑。

大嘴子北山关帝庙,独据一山,傲视群岭。它始建于嘉庆年间,完成在道光年间,选址在山顶形如沙发的山岙处,坐北朝南,占地三万平方米,是两进两出的院子,有山门、仪门、戏台、享殿、正殿、春秋楼、钟鼓楼、东西配殿、东西庑殿、结义园和碑亭,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危耸磅礴。

大嘴子北山虽然不高,但它壁立在伊勒门河东岸,孤峰突起,九展十转,恰似那傲视天下的苍龙,把关帝庙顶在头上。

建关帝庙前,庙下屯不叫庙下屯,叫山前屯。山前屯从西到东有四百米长,住着三户人家,屯西是余家,屯中偏西是郑家,屯中偏东是方家。山上下来两条泄水沟,把这三户人家分开,互不连接。

山前屯西有个屯子,叫大嘴子,大嘴子屯有住户十一家,大嘴子屯与山前屯之间有一百多米宽的柳条通相隔。大嘴子屯落脚在京城通往瑷珲城的官道上,这条管道,在朝廷设立兴安将军前就有了。山前屯的农人把这条官道叫做“西大道”。有了这条官道,大嘴子屯的人们在出行上,要比山前屯的人们便利得多。

大嘴子屯的来历不似山前屯那么平庸,它高端、大气、上档次。据老人讲,大嘴子是康熙帝御封的名字。说是康熙帝二次东巡,由南向北走过这段官道。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一路上圣心大悦,吟诗做赋之余,把这官道东侧,六个山头下的六个屯子,依次封为:头嘴子、大嘴子、二嘴子、三嘴子、四嘴子和末嘴子。末嘴子后来被叫成未嘴子,是日讲起居注官笔误所致,把“末”字下边一横写长了些。

大嘴子受封之后,大嘴子屯与山前屯共同背靠的北山,旋即被人们称作大嘴子北山。从此,大嘴子屯愈加发达,原本压过山前屯一头,这回甩山前屯一大截。

关帝庙建成后,山前屯改做庙下屯,是沾了关帝庙的光;关帝庙却是沾了大嘴子光,叫做大嘴子关帝庙。此后,大嘴子屯更加发达,与庙下屯之间那片柳条通,渐渐被它蚕食掉,变成了居民区。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嘴子屯与庙下屯连在了一起。

大嘴子关帝庙的兴盛,催生了庙文化在大嘴子屯的产生与发展。鼎盛时期,庙宇不断增建和修缮,每年除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三天外,另加两天盛会,那就是农历五月十三的关帝磨刀日,和六月二十四的关帝诞辰日。庙会启动的那天,从黎明到日落,三条蜿蜒的山路,人潮涌动,车马喧阗,檀香缭绕。

在庙会文化的引领下,大嘴子屯,居民呈几何级数增加,商业发展迅速,很快有了集市,农历每个月的一四七共九个集日,方圆二十里内的人们都来大嘴子屯赶集,出售地产品,购置日常用品。

集市的形成,抬升了大嘴子屯的影响力,引来众多富商大贾、牙人掮客,不到两年时间,有了十几家商铺,还在大嘴子屯周边,诞生了一支二三十人的货郎队伍。

很快,大嘴子屯成为驿穆域内,数得上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关东人管这样的集散地叫做“街(读作gai)”。于是,人们不再管大嘴子屯叫大嘴子屯,而是叫作大嘴子街(读作gai,以下同,不再标注)。并且把原属于庙下屯,当年余家住的那一块,叫了街东,成了大嘴子街的一部分。

大嘴子街的发展有着地理的局限性,向北受山制约,向西受河制约,只能向东、向南发展。渐渐大嘴子街的主体移到了庙下屯的西南方向。

为了加强管理,地方衙门在大嘴子街指派了乡约,施行保甲制。

1910年驿穆设县,选县治时,大嘴子街曾是三个备选地之一。后因大嘴子街街西,不到两百米,便是伊勒门河沿岸的柳条通,柳条通南北长数百里,东西宽几十里,遮天蔽日,是大小绺子的藏身之地,因怕胡子袭扰县衙,官府才取消了大嘴子街作为县治的资格。

大嘴子街有两条主街。一条南北走向,在街中心偏西,取官道的一段。另一条东西走向,这是一条从伊勒门河畔的王家船口起,穿过大嘴子街街北,过庙下屯,通往梨树园子街的乡道。只因梨树园子街最后被确定为驿穆县县治,才修了这条乡道。

大嘴子街早期铺面要比梨树园子街多,五行八作,门类齐全,应有尽有。

从1910年开始,大嘴子街便是乡(村、区)一级政权所在地。到1948年人民政权建立,大嘴子街成为驿穆县第七管理区区政府所在地。

第七管理区成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办教育。管理区的领导多是农民出身,读公文都困难,他们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把重建大嘴子高级小学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原来的大嘴子高级小学,建在大嘴子集市中心,官道道东,是东西一字排开的八间土坯房,没有操场,每个年级只有一个教学班,因此,第七管理区域内,有百分之八十的学龄儿童无法入学读书。

政权初建,百业待兴,想建学校,没有资金、没有建筑材料,怎么办?最后区党委决定,拆掉大嘴子关帝庙,用拆下来的木料、砖瓦建学校。

很快,这一决定变成了行动,大嘴子北山关帝庙被拆掉后,大嘴子北山脚下,街北,重建了大嘴子高级小学。重建后的大嘴子高级小学,有十八间教室,六间备课室,加一个宽大的门洞,呈标准的工字型布局。在校舍的北侧,还修建了一个两万多平方米的操场。为了让学校有一个完整的操场,大嘴子区委决定把建在这里的一些商铺拆掉,把那条从王家船口到梨树园子街的乡道截断,改道走学校南。

大嘴子高级小学,现更名为大嘴子公社中心小学。大嘴子公社中心小学东,是驿穆县第七中学。驿穆县第七中学,建在通往梨树园子街乡道道南,也就是庙下屯屯西那条大沟冲击出来的滩地上。

驿穆七中筹建于1956年,建成于1958年,与大嘴子人民公社的成立是脚前脚后事。

现在,驿穆七中有六个教学班,师生二百五十七人。成立时为省管中学,领导配备规格很高,校长徐德源,辽西人,延安鲁艺毕业,行政14级。书记吴成福,吉昌省江东人,与大嘴子吴家是本家,翰林后代,抗日后期、读书期间入的党,行政16级。教师来自四面八方。1959年元月,驿穆七中由省管变成县管,但依然是副处级单位,它是大嘴子地界级别最高的单位。

庙下屯,屯南是中学,屯西是小学,有着读书学习的最佳条件。然而,如今的庙下屯不产学子,却产文盲。屯中有四分之三的少年,没把小学四年的书读完,就回乡务农了。

庙下屯屯东,是区(公社)砖瓦厂。砖瓦厂始建于1956年,年产红砖五十万块,红瓦八万块。

庙下屯布局规整,三十三栋住宅加上生产队队部,背依大嘴子北山,坐北朝南一条街基。门前是一条宽敞的乡路,乡路南是一条由东向西流淌的小溪,这条小溪从未干涸过,即便是冰封时节,也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小溪中清澈的泉水,最后流进伊勒门河。小溪南,是一片平整如镜的耕地,面积十垧,南北垄,垄长六百三十米,庙下人叫它“下大地”,“下大地”是庙下屯的粮仓。“下大地”南,是条东西走向的大沟,庙下人称它为南大沟。南大沟从上游的贾家沟流来,过邵家沟,穿过蒋家窝棚到街里,从街西屯屯北西流,一公里后注入伊勒门河。在南大沟上有两座桥,一座在下大地西南角,大嘴子人过这座桥可以去九隆县铜匠沟街;另一座在大嘴子街的街南,建在官道上,大嘴子人过这座桥可以去九隆县县城。这两座桥都是用材质极好的落叶松搭建的。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大嘴子街是吉昌省驿穆县大嘴子人民公社所在地,现有人口近千人。庙下屯也有了自己的官号:大嘴子人民公社大嘴子生产大队第二生产小队。简称庙下二队。庙下二队到1962年,有三十三户人家,一百六十四口人,是大嘴子公社最富裕的生产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