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金庸:为武侠小说而生的人

为报纸而生

金庸(1924—2018)的武侠小说该如何谈起?读者为什么会津津有味地读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必须从小说的角度去探索和分析。

有时候,虽然你觉得金庸的武侠小说好看,但不见得你就能体会金庸武侠小说当中的故事背景。在阅读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历中,去了解金庸如何创作武侠小说还是别具意义的,因为唯有这样,你才更能理解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隐喻以及其中的深意。

提到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背景,就必须从金庸在报业的工作开始讲起。可以这么说,金庸武侠小说作品的生成,与编报、办报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香港新派武侠小说之所以诞生,是因为香港报业的变化和发展,这必须从金庸创作武侠小说的过程及顺序来谈。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1955年《新晚报》开始刊登《书剑恩仇录》。金庸为何开始提笔写武侠小说,这与他原先在《大公报》担任国际新闻编译的渊源有关。

本来金庸在《大公报》从事国际新闻编译工作,因为香港报业受到左派及右派大斗争的震荡影响,《大公报》决定扩张,于是1950年创办了一份报刊《新晚报》。1954年,为了刺激读者掏钱买报,时任总编辑罗孚(1921—2014)在头版上预告“本报增刊武侠小说”,隔日开始连载梁羽生(1924—2009)的《龙虎斗京华》,日后其集结成梁羽生第一本武侠小说。

连载《龙虎斗京华》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刊登武侠小说有助于增加销量。于是《龙虎斗京华》连载七个月后,接着刊登《草莽龙蛇传》,最后一篇连载结束于1955年2月。梁羽生顾不上再写连载武侠小说,在此情况下,报社当务之急就是找人承接写武侠连载小说的重任。

金庸自1952年从《大公报》转调《新晚报》,他和梁羽生两人有共同的嗜好,都喜欢下围棋,私下也经常评说武侠小说。报社的人都知道金庸很懂武侠小说,于是指派他接替梁羽生写武侠小说连载。1955年2月5日《草莽龙蛇传》连载完结之后,2月8日金庸接着在《新晚报》的“天方夜谭”版面写《书剑恩仇录》。

对我而言,金庸开始写武侠小说的来历非常重要。正是为了卖报纸,才开启了金庸从此之后欲罢不能的写作生涯。他1955年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的确确对《新晚报》的销量有很大贡献。新派武侠小说的兴起,与香港报业、杂志业密切相关,另外,新派武侠小说与媒体也有密切的关联。

金庸曾经以笔名林欢为长城电影公司编写剧本,甚至一度在1957年离开了报业,专心为长城电影公司写剧本。1953—1985年,金庸出产了七部电影剧本。1956年,在《香港商报》连载第二部武侠小说《碧血剑》,直到写第三部作品《射雕英雄传》才真正开创出大名著的局面;1957—1959年,历时两年,《射雕英雄传》一共连载八百多集,最后一集刊登在1959年5月19日这一天的《香港商报》上。《射雕英雄传》连载一结束,隔天的5月20日,《明报》创刊,这是金庸—查良镛—创刊的报纸。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为报社写连载武侠小说的这段经验,金庸不会有勇气去办报。

过去写连载武侠小说刺激报纸销量的经验,让金庸确信借由武侠小说连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报业。所以说,5月19日《射雕英雄传》连载最后一集,5月20日《明报》创刊,这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如此一来,5月19日读者看完《射雕英雄传》结尾后,5月20日就要到《明报》看《神雕侠侣》连载,利用这种方式无缝接轨,打算将《香港商报》的读者引流到他的《明报》。

从此之后,金庸开始了创作生涯非常关键的历程。了解这段经历,对我们如何去读他的武侠小说,其实真的很重要。《明报》刚创刊的时候,只有三个员工,基本上是一人负责编辑部,一人负责营销部,另外一人是打杂的,整个编辑部实质上就只有金庸一人。草创时期,创办人金庸必须负责两件事情,这也是《明报》成功的关键。金庸采用香港小报(tabloid)的做法,以四开报的形式发行,根据金庸自己的说法,《明报》创办后三十天以内的报纸没有被保存下来,他曾一度悬赏以二十万港币收购任一张《明报》创刊后第一到第三十天的报纸,但仍一无所获。

《明报》四开报的形式,第一面头版主要刊载香港社会新闻或与香港有关的大事,第二版刊登小说,第三版刊载金庸《神雕侠侣》,第四版是杂文副刊。刚开始的时候,《明报》一天连载《神雕侠侣》一千一百字,一个礼拜之后增至一千二百字,接下来一个月之后一天刊载一千六百字。报纸办了一个多月之后,金庸进行第一次调整,他知道有人会甘愿为了武侠小说买报纸,但他也知道连载武侠小说存在另一个问题,读者太容易读完连载武侠小说后就丢掉报纸,或另觅免费的途径读报。在这种情况下,金庸必须另辟蹊径,让大众读者觉得购买这份报纸是值得的。

金庸做了一个决定,时至今日再回顾他此次调整,才觉得这是有道理的。金庸开始在《明报》头版开辟了社评专栏,社评的内容极为严肃,这与他过往在《大公报》担任国际新闻编译的经历有关,由于他擅长写国际新闻,才能够写出严肃的时评政论。金庸开始写社评之后,《明报》就变成香港报业中非常奇特的报纸,当时香港任何左派、右派的报纸,都少有《明报》那种严肃又有深度的社评。

例如《华侨日报》《星岛日报》,都是大型报纸。虽然大报一定会有社评,但此时都比不上《明报》社评的内容,缺乏像《明报》那样视野广泛又严肃的社评。为什么金庸创办《明报》时,香港其他报业无法企及他所写的社评?因为他结合了查良镛所写的社评,同时又有金庸的连载武侠小说,让市井小民追着看,又可以雅俗共赏,让人觉得这是一份值得买来看的小报。

金庸这个办报策略虽然高明,《明报》仍然经营得非常辛苦。幸好金庸有写武侠小说的本事,他极尽写作能力,在经营报业的同时,孜孜不倦地写连载武侠小说。因此,金庸创作武侠小说与他办报的历程,完全无法切割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