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进山寻宝
- 重回八一小山村,日常过日子
- 好好闲
- 3808字
- 2025-05-05 09:53:17
第4章进山寻宝
现在也快到霜降了,早晨还有清冽山风从深山之中吹过来,裹挟着丝丝凉意,但是等日头攀上东山坳,暖意便渐渐驱散了寒意。
此时天已大亮,抬眼望去,不远处几户人家的屋顶上,炊烟正袅袅升起,带着人间烟火的温暖气息。但是大蒙山仍裹在乳白色雾霭中,虽在晨光里显出几分雄浑轮廓,实则不过是横断山脉大哀山支脉的一处余脉,但是它也只属于横断山脉大哀山庞大体系中的一个小分支。
大山深处,主峰海拔高达3000多米。若踏入这片大山深处,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处处弥漫着原始森林特有的寂静与神秘。参天的古木高耸入云,枝叶交错,遮天蔽日。藤蔓如蟒蛇般缠绕枝桠。腐殖土的气息混合着苔藓的潮湿,弥漫在空气中,让人仿佛置身于现实版的《侏罗纪公园》原始秘境之中。
这片看似宁静的秘境,实则暗藏危机。即便在后世,大山深处也没有通讯信号。杂草丛生、灌丛密布、树木参天,一旦贸然踏入,很容易迷失方向,陷入绝境。不仅如此,这里还潜藏着毒蛇、蚂蟥和野兽等各种危险生物。曾经就有村民进山时遭遇熊的袭击;也有人不慎被毒蛇咬伤,险些丧命。神秘且危险。后世这片土地依旧令资深地质勘探者望而却步,却也成了丛林探险者们心驰神往的神秘之地,关于大蒙山的种种传闻在山民口中代代相传,却从未有人真正踏足过它的心脏地带。
余坤安深知自身实力,不敢贸然挑战大自然的威严。即便只是大蒙山,也藏着无数未知的宝藏和危险。俗话说“山里遍地是宝贝,识得便是福”,以往余坤安鲜少上山,村民们也仅在山的外围区域集体围打野猪,套套野兔、野鸡,极少涉足深山。县里的收购站虽收购野味和药材,但村民们以往集体劳作,鲜少有人特意上山采药,只是在山中偶遇采药的赤脚大夫。
后世,云省被誉为“动植物王国”,可见其物产之丰饶。云省道地药材名录中,特产药材多达百余种,如今大多仍为野生,人工种植尚未普及。余坤安虽不敢说熟知所有药材,但凭借后世的大数据熏陶,常见药材还是能认出不少。
今天他的计划就是约上阿清一起去山上去转转,先探探情况。
正思索间,忽听余父说道:“都麻利些,老太太在家照看孩子,其他人随我去新分的地里看看,把田埂石码好,再把地翻出来先晒上几天。”
余父说罢,特意瞥了余坤安一眼,毕竟他刚刚还信誓旦旦要变勤快。
余坤安未觉察到余父的目光,随口说道:“今日我要与阿清进山,就不去地里了。”
话音刚落,众人皆露出“果然如此”的神情。
余父也不再多言,与其他人一同拿了农具前往地里。他心中虽对余坤安有些无奈,但有老太太护着,既说不得,又打不得,只能眼不见心不烦。
余坤安见大人们都走了,也准备出门叫阿清,就听到他那边屋里传来小儿子叫娘的声音,他进屋一看,是大儿子余文源已经起来了,身上歪歪扭扭套着衣衫,现在正笨拙的给小儿子套裤子。看到余坤安进来,文源叫了声“阿爹”,便继续与两只裤筒“斗争”。
小儿子揉了揉惺忪睡眼,奶声奶气地说道:“阿爹,尿尿。”
余坤安赶忙抱起小儿子,出门在前院菜地边为其把尿。
侍弄完,他带着两儿子来到伙房,向余奶交代要进山之事,又叮嘱两子:“乖乖听阿祖的话,阿爹回来给你们带好吃的。小源要照顾好弟弟,洲洲也要乖乖听话哦。”言罢,他带着一捆麻绳和一把砍刀出门了。
来到阿清家院门口,见阿清娘正在菜地里忙碌,他喊道:“婶子。”
余家湾多为余姓人家,阿清家虽出了五服,但与余坤安家关系颇近。阿清因是家中独子,有两个姐姐已出嫁,一直备受家人宠爱,唯有他能与余坤安整日“游手好闲”。
阿清娘抬头看了余坤安一眼,应道:“是阿安啊,清子还在屋里睡觉,你去叫叫他。”说罢,便不再理会。
余坤清比余坤安小两岁,但是这个年纪也该成家了,阿清娘一直为阿清的婚事操心,四处打听合适的姑娘。
余坤安径直走进阿清屋里,见阿清还在酣睡,被子被一只脚压在身下,头也被被子裹着。余坤安猛地往床上一压,把阿清直接压醒了。
“啊!阿安,你他妈干嘛呢,大清早的。”
“哪里早了,太阳都出来了,赶紧起来收拾,今天我们去山里转转。”
阿清骂骂咧咧地起身,简单洗漱后,在灶上抓了个焖在锅里面的玉米饼递给余坤安,又抓了两个用干粽叶包好,准备当作午饭。。
“我吃过了,你赶紧吃。”余坤安说道。
阿清嘴里叼着饼,往裤兜里塞了个麻袋,拎着砍刀与余坤安一同上山了。
虽已至深秋十月,大蒙山依旧郁郁葱葱,大山深处常年云雾缭绕。两人穿过村里的水田,此时正值分田到户,家家户户都迫不及待地查看自家分得的田地,虽时间尚早,但田地里人不少。穿过一大片竹林后,便开始进山,山里道路崎岖,外围尚有人们砍柴踩出的小道,稍往里走,便只能靠砍刀开路了。
草丛上露水未干,两人边走边聊,目光不时扫视四周。此时正是野鸡野兔活跃之时,经过一夜的休憩,它们纷纷出来觅食。鸟儿不时从头顶飞过,两人将注意力集中在脚下和附近的树丛中。行至一处矮树丛,见旁边有羽毛和动物粪便,显然是动物经常出没之地。两人分工合作,不一会儿便在附近布置了几个简易套子,阿清还将玉米饼掰碎洒在套子上,引诱野鸡野兔前来进食。
随后,两人沿着山涧继续前行,打算返程时再来查看套子,若运气好,或许能有所收获。
走了一会儿,进入一片松树与其他树木混生的缓坡。余坤安眼尖,发现一棵老松树下,松针覆盖之处隐隐露出些许东西。
“有松菇!”他兴奋地喊道。
松菇,即松茸菌,不仅美味可口,还能强身健体、健胃消食、止痛、理气化痰、驱虫。其香气独特,口感如鲍鱼般润滑爽口。松茸菌呈扁半球形,土白色,表面覆盖着褐色纤毛状鳞片,菌肉白色且肥厚。后世,松茸菌因生长环境要求苛刻,难以人工栽培,只能依靠野生采集,价格被炒得极高。一般而言,每年8月至10月是采摘松茸菌的最佳时节,如今虽已十月中旬,但此地气候温暖,松茸菌仍能生长。
余坤安走上前去,轻轻拨开松针,发现此处并非一两朵,而是一大片,且个头颇大,均有十来厘米长,在后世堪称一级品。他小心翼翼地用砍刀在土里一点点撬动,将松菇完整地挖出。
阿清见状,也在林子里寻找起来。
不一会儿,两人便在这片林子里找到了上百朵松菇,约有六七斤重。两人本为套野鸡野兔而来,未带背篓,余坤安便随手砍了些树藤,编了个简易提篮,在底部垫上松针,用来装松菇。
阿清看着余坤安熟练的动作,惊讶道:“可以啊,安子,没想到你还有这本事。”
余坤安笑道:“你不知道的还多着呢,哥可是身怀绝技。”
两人边走边聊,余坤安又发现了一丛野生黄精。枝干上的叶片已有些枯黄,一簇簇黑色果实挂在上面。余坤安心想,自己还需准备一把小铁镐,以便日后进山挖药材。
黄精的最佳采挖时间为春秋季,尤以霜降后为佳。霜降前,尤其是夏季采挖的黄精,药用价值极低,因其正处于生长期,营养成分大多集中在茎杆和叶片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营养成分逐渐向根茎块转移,霜降后,黄精根茎进入休眠期,贮藏的营养成分充足,块茎肥壮饱满,药用价值最高。
现在也差不多可以采挖了,这丛黄精茎叶快枯了。余坤安一边思索,一边动手将黄精周围的藤蔓扒开,与阿清一左一右开始挖掘。这丛黄精从鳞茎上看最小的也有十四五年之久,个头硕大,全部挖出后约有十来斤重。
挖完黄精,余坤安把茎杆上的黑色果实拔下来,合着两人捡剩下的小黄精一起重新埋进了土里,也许过十几年,这里又是一大丛野生黄精了。
余坤安隔了好多年,对如今县里药材收购价格不太清楚。他知晓黄精有新鲜和干货之分,但根据后世的短视频,黄精炮制过程繁琐,需蒸煮晾晒,他嫌太麻烦。他打算下山后便去县里打听一下新鲜药材收购价格。
两人在山里转悠许久,还采摘了不少野果,收获颇丰。
临近下午,啃了阿清准备的两个玉米饼子。两人准备返程。途中虽见野兔从树下跑过,却也追之不及。来到早上布置的套子旁,竟套到了两只野兔和三只野鸡。
此时已近下午,林子里闷热难耐,两人提着满满的收获下山了。路过竹林时,见有竹鼠出没。
“安子,我们下午来竹林逮几只竹鼠回去炖着吃,咋样?”阿清问道。
余坤安道:“下午你随我去趟县里,等晚上回来我们再来灌竹鼠。”
阿清问:“去县里做啥?”
“去收购站看看。”余坤安回答。
“那我们先回家,吃完饭我来叫你。”阿清说道。
“好。”余坤安应道。
两人在岔路口分了收获。阿清提了一只兔子和一只野鸡,又抓了几朵松菇,说是回去炖野鸡吃,其余的让余坤安带回家,说是他家人口多,孩子也多。
余坤安也不推辞,提上东西便回家了。他打算将松菇和黄精带到县里收购站,探探价格。
还未进院子,便见一群小孩围在院门外的大树下嬉戏玩耍,个个灰头土脸。见余坤安提着东西回来,纷纷欢呼起来。
“老叔、老叔……”
“阿爹、阿爹……”
余坤安将提篮上用树叶包着的一包野果递给大侄子余文涛,让他拿去洗净分给弟弟妹妹,随后便进了院子。
他将东西放在台阶上,老太太正坐在台阶上,腿上放着一个小簸箕,在折豆角筋。看到他回来,老太太笑呵呵地说道:“安子儿回来了,你阿爹他们吃完晌午饭,又去地里了。我给你在灶上温着饭呢,锅里还有温水,你擦擦汗,赶紧去吃饭。”
好的,阿奶。”余坤安笑着应道。
余坤安从提篮里拿出一包野果递给老太太,然后将野鸡、野兔从麻袋里拎出来,又捡了些松菇放在一旁,说道:
“阿奶,你吃点果子甜甜嘴,都是软乎的。晚上做个松菇炖鸡,兔子你看着做。”
“好,今日运气不错,还有野鸡野兔。”老太太笑道。
吃完饭,余坤安与老太太在台阶上闲聊了一会儿,便听到院门外阿清在叫他。
余坤安应了一声,将剩下的松菇和黄精分别装在背篓里,背上一个,另一个递给阿清。对老太太说道:“阿奶,我和阿清去趟县里,晚点回来。”
“好,路上慢点,注意安全。”老太太叮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