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闲话家常
- 重回八一小山村,日常过日子
- 好好闲
- 4403字
- 2025-05-11 21:44:15
第2章闲话家常
当下,当下,余坤安一家居住的房屋,是余父与余大伯、余二伯分家后才开始动工建造的。
那时,大家的房屋大多零散分布在大队部院子周边,每家宅基地面积有限,普遍也就3-5分地大小。
余父余母刚刚分家的时候,手头没有什么钱,只能带着几个孩子自己动手打土坯,一砖一瓦、一泥一土,垒了一间房子当主屋。这间主屋被一分为二,前屋由余坤安兄弟三人住,后屋则是余父余母与三姐余兰的。旁边又砌了一间小屋子当作伙房,日常烧火做饭、一家人围坐吃饭都在小伙房里。伙房前,他们用简易的材料搭了个棚子,院子用简单的篱笆木栅栏围了起来,高度约1.2米,还特意做了个院门。一家人虽居住紧凑,却也很温馨。
后来,随着子女们渐渐长大,家里又在厨房后面接了间小房间,分给三姐余兰单独住。待到三个儿子都到了娶媳妇的年纪,又挨着主屋西边陆续加建了三间同样格局的前后屋。余奶原本住在余大伯家,后来与大伯娘相处不和,便搬来与三儿子同住,住进了之前余坤安三兄弟的屋子,平日里大家闲暇时,也常聚在这屋里说话做事。
余坤安的大哥余坤军,是个老实憨厚的人,平日里总是默默干活,话不多,但家里的大事小事,他心里都有一本账。二哥余坤志也是一个勤快的人,但是老二总是要机灵一些,脑子活络,常常能想出一些好点子,帮着家里解决不少难题。三姐余兰,温柔善良,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对几个弟弟也是关怀备至。
如今,这一大家子人挤在这小小的农村土院子里,平日里转身都有些困难。虽说三个儿子性情大方和气,三个儿媳虽各有各的小心思,但总体上家庭氛围还算和睦。只是,如今攒钱建房分家,成了余父余母心中排在前列的心愿。
如今已分田到户,日子眼看着有了盼头,会慢慢好起来。
余父余母仔细盘算着手里的积蓄,当下建一间青砖黑瓦房,大约需要500元左右,三个儿子建房就得1500元,这还不包括自家的人工以及工人的伙食费用。余母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水稻刚刚收割完毕,按照书记的通知,留足预留粮后,分到各家的人口稻谷有2600斤、玉米1800斤、小麦600斤,还有土豆和红薯等杂粮,足够吃到明年粮食收获的时候了。而家里现有的钱财,仅156块,离建房所需还差一大截。余父虽然是个木匠,但是现在大家对家具的需求还很小,只有子女婚嫁的时候才会打打大件的家具,收入也不多。
此时,大嫂、二嫂正在伙房里忙着烧火、洗菜、做饭,媳妇王清丽则带着小儿子在后院扯着黄菜叶,准备剁碎了喂鸡。大哥、二哥以及余父、余母坐在院子里的木凳上,正商量着家里未来的生计大事。
余坤安挨着余奶坐着,一声不吭,也插不上话,在这种场合,大家似乎都习惯性地忽略了他。其实,余坤安心里也有自己的想法,他看着家里的情况,觉得自己不能一直这么无所事事。他琢磨着过两天还是得叫上阿清去山上转转,他们这的大山植被茂密,大山深处到了前世都还没有人进去过,里面完全能完全隔绝信号,到时听说有喜欢冒险的人会结对进山,但是都没有进到老林子里。大山里面都是宝,自己要好好利用大山的宝藏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当家的,如今分田到户了,你说咱们是不是去寻摸寻摸,养上两头猪崽,到明年年底,估计一头猪能养到200斤左右。按照收购站的收购价,毛猪7毛5分一斤,年底也能有300多元的进账。还有,多养些鸡,多攒些钱,明年先把老大的房子给建起来。”余母率先开口说道。
余父抽着旱烟,闻言将烟斗在凳子腿上磕了磕,回应道:“是要养猪崽换点钱。大队到冬天还会组织劳壮力去县里挑石子修路,一天一人能有5毛钱的收入。等把小麦地翻好种上,我和老大、老二就去,先攒些钱。”
余父这番话里,直接把余坤安给忽略了。
“老爹,咱家今天分到多少地啊?都在哪儿呢?”余坤安在旁边忍不住插了一句。
其实,对于分到多少地、地在哪儿,他心里是清楚的。
前世,他们家这里地广人稀,还紧邻着连绵大山,或许是受地形与水源分布影响,水田相对较少,山地多一些。土地分配向来遵循公平原则,依据每家的人口数量来划定。按照人口核算下来,他们家分到了10亩水田、20亩水浇地和20亩山地。
水浇地其实就是山地下面灌水较为方便的区域。水田都集中连片,位于大蒙山山脚处;水浇地和山地则在北面的老柳坡上。如今,水浇地和山地上的玉米刚刚收割完毕,需要翻地,水浇地上要种小麦,山地上要种土豆和红薯。刚收好的水田还得晒晒,撒上油菜籽,等明年5月份收了油菜籽,再种上水稻。
当下的农村现状就是,一家人一年到头都得在地里忙活,春种秋收,夏耘冬藏,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就盼着能多打些粮食,让一家老小都能吃饱穿暖,在这土地上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奶、爹、娘,吃饭啦!”随着大嫂李美花的一声吆喝,最近天气渐热,一家人都在屋外用餐。大哥余坤军将余父亲手打造的大八仙桌搬到门槛台阶上,招呼大家就座。
饭菜十分简单,只有玉米糁子饭,这还是分产到户后,余母高兴,特意让大儿媳蒸的,还炒了洋芋丝、番茄鸡蛋,凉拌了茄子和折耳根。
一家子人或坐或站的,在院子里面吃着饭。饭后,二嫂杨月荣和媳妇王清丽收拾碗筷,大哥默默挑起水桶去老水井挑水,大嫂则拿起家里小子的破裤子在院子里缝补,孩子们在一旁嬉闹。
余坤安时隔多年再次看到这幅温馨场景,心中感慨万千,年轻真好。余奶从房间慢慢出来,悄摸往余坤安手里塞了个鸡蛋。
“安子,早上是不是起晚了没吃饱吧?这是阿奶特意留给你的,一会你偷偷吃哈,别被他们看到。”
余坤安哭笑不得,他心理年龄六十多岁,已经好多年没感受过这份关爱了。
“阿奶,你吃吧,你好好养身子,等我带你过上好日子,天天吃白米饭、蒸馒头、蒸大肉包子、炖肉、炖大肉骨头吃。”
“呵呵……大肉骨头阿奶吃不动喽,但是阿奶就知道,安子定会有出息的。”余奶张开不剩几颗牙齿的嘴,笑得皱纹都皱成了一团。
余坤安看着余奶剩下的几颗牙齿,心里暗暗琢磨,暗自思忖,得尽快赚到钱,余奶现在吃饭只能吃软食,得用仅剩的牙齿细细磨。到时候给阿奶换一副假牙,以后日子慢慢变好,也让阿奶能吃到跟多好吃的。
旁边的余父看着奶孙俩的互动,斜睨一眼,但是没说话,怕招来余奶的唠叨。
“爹,抱抱”一个小萝卜头跌跌撞撞跑到余坤安腿前,双手抱住他大腿,露出几颗小米牙,是他小儿子余文洲。
看着这么可爱萌人的小儿子,和前世高大的儿子完全联系不到一起。
余坤安顺手把小儿子抱在腿上,摸摸他软软的小肚子,笑呵呵地说:“洲洲刚刚吃饱饭饭了吗?”
“肚肚吃饱了,吃蛋蛋了。”
小儿子年底才满2岁,话还不太利索,可可爱爱的,余坤安抱着他稀罕了好一阵。
余奶在一旁笑呵呵地看着。
闲坐片刻,小儿子挣扎着下地,余坤安放下他,拍拍他小屁股蛋蛋,说:“慢慢走,别摔了。”
随后他朝屋里走去,刚迈进门槛,就看到容貌秀丽的媳妇扎着一个小马尾,朝他淡淡看了一眼,又低头纳鞋底,看尺寸像是给小儿子做的,小儿子才学会走路不久,一天就想着下地蹦跶,脚长得也快。
余坤安望着年轻的媳妇,心中激动不已。
恍惚间想起刚结婚那会儿,媳妇还留着长长的辫子,又黑又粗,后来生完大儿子时,奶水不够,就用头发换了细粮,熬米汤给大儿子,从此她再没留过长发。
他媳妇家在隔壁镇王家院子,他们也是在镇上冬月赶大集时见面认识的。
余坤安从小被老太太惯着,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在镇上上完初一就不上学了,整日里游手好闲,还爱去镇上玩耍,不上地里出工,养的细皮嫩肉的,再加上遗传余母那边的基因,身高1.78米,在南方算大个子,长得是不像山里人,但到了十七八岁,余父余母也开始犯愁了,周边都晓得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担心他找不到媳妇,开始四处为他打探。
结果在赶集时遇到了他媳妇,那会儿王丽清在集上陪着王父卖他用竹子编的筲箕、簸箕等竹编玩意,卖得很便宜,但是那时候大家生活普遍困难,能自己动手做的都不会买,所以没卖出几个。
余坤安就是在集上闲逛的时候看上了他媳妇,虽然有点瘦,但皮肤很白,头发又黑又长,很好看,他站在摊子边半天,直到王丽清看到他,被他看得不好意思移开眼睛才笑着回家。
接下来他四处打听,得知姑娘叫王丽清,是隔壁镇的,有四个弟妹,她是最大的,最小的小妹才十岁,王父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子,王母上山种地时摔了腿,那天他们正准备点竹编制品在集上试着卖,给王母换点药。王家因家里孩子都小,生活上比余坤安家困难点。
余坤安收集好信息就回家给余奶通了气,余奶可高兴了,她乖孙也是要娶媳妇了,马上安排余父余母找了媒人上门提亲,然后出了20块彩礼钱和100斤的大米就把媳妇娶进门了。
王丽清因为是最大的,小时候还不是很困难,小学上到了三年级。后来帮着王母操持家里,勤快能干,人还长得好,16岁以后就开始有媒人登门,但都被她拒绝了。
这次在集上见了余坤安一面,想着也到年龄了,余坤安也长得好,媒人还对余坤安一阵猛夸,也就答应着这门亲事,同意年底结婚。
余坤安知道媳妇嫁给他,他的外貌给他上了大分的。刚开始的时候王丽清也是满怀欢喜的,想着两个人努力勤快些能把生活过好,还能帮衬下娘家,但是婚后也就看透了余坤安,就是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二流子……
对他也越来越失望,后面的生活也直接无视他这个人,两个儿子也逐渐对他失望……
在媳妇54岁的时候,生了场大病,儿子带着她去省会医院检查,才发现已经是胃癌晚期,后面也就痛苦的去了。
媳妇离世后,他仿佛丢了魂一般,整日浑浑噩噩。大儿子在县城开了一家汽修厂,小儿子贷款买了辆货车,跑长途运输。他独自守着老家的屋子,日子过得百无聊赖,后来索性跟着村里人来到市里的工地干活,一干就是好几年,只有过年时才回家。谁能想到,一场意外后,他竟重生回到了过去。
他呆呆地望着坐在床沿的妻子,王丽清被他直勾勾的眼神盯得有些不自在,眉头紧蹙,没好气地说:“愣着干嘛呢,没事别挡着我光线。”
“哦,我……我本想进来做点啥,结果给忘了!”他挠挠头,有些尴尬。
说着,他也走到床沿边坐下,夫妻俩一时相对无言。
沉默片刻,王丽清开口道:“你要是没事,就把小源和小洲叫进来,给他们烧点水洗洗澡,让他们早点睡。今天中午大家都在场坝,他俩也没睡午觉。”她实在是看不惯他无所事事的样子,总怀疑他在琢磨什么坏事,干脆给他找点事做。
从大儿子、小儿子出生到现在,余坤安很少主动帮忙照看他们。
他赶忙应道:“好好,我这就去。”
王丽清奇怪地看着他出门朝伙房走去。以往一喊他做事,他要么直接出门找朋友,要么倒头就睡,很少能支使得动他,今天这反常的表现让她满心疑惑。
余坤安在伙房里烧好水,兑好凉水端到外屋,然后在院子里一手拎着一个孩子进屋,给他们脱衣服擦洗。小儿子以为阿爹在和他玩耍,一直乐呵呵地任由他摆弄。大儿子已经四岁,懂事了些,乖乖地自己脱衣服,笨手笨脚地洗着脚。
余坤安给两个孩子收拾完毕,抱上床,让他们在床上嬉闹。他接着换水,把水端进里屋,对王丽清说:“你要不要也擦洗一下?天热容易出汗,身上肯定不舒服。”
王丽清震惊得一时没反应过来,过了好一会儿才放下手中的针线活,进里屋擦洗。等她洗完,余坤安就着她用过的水也简单擦洗了一下,然后把水倒进后院的菜地里。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院子里也安静下来。夫妻俩上了床,中间隔着两个孩子,一夜无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