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伦理学是关于伦理的学问。当我们在经验世界思考生命过程的伦理属性,在理论世界探索伦理思想的时候,是否思考过如下问题:人类为什么要发明伦理?如果没有伦理,人类的存在状况可能是什么?人类的存在状况是否因为发明了伦理而变得更好?伦理之所以产生,是人类为摆脱不成熟和不完善状态而努力的结果。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断言人与社会已经获得完善状态,在新的历史时期,伦理学面临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探索,伦理学者们依然要担负起各自的历史使命。

完善和正义,是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伦理的完善是人类为自由以及一切与人的自由相关事物设定的理想状态;伦理的正义是人类基于伦理的完善所设定的人的行为应该如何才是正当的标准。如果将正义看作人的双脚,那么完善就是人的双眼。如果没有完善,正义无法确定方向,因为有了完善,人类才知道正义向何处去;如果没有正义,所有的完善最终不过是空想,成为无法企及的彼岸。

《文化伦理学》一书,试图建构完整的文化伦理学理论,在伦理学领域属于开拓性探索,试图为文化行为提供伦理路标,为实践理性装上道德指南针。作者在充分吸收中国和西方伦理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当今世界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伦理解决方案。本书在几个方面做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探索。一是以一章的篇幅专门阐释文化伦理学核心概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概念是理论体系的砖石,基本概念的明晰是理论逻辑得以展开的前提,文化伦理学理论体系必须从核心概念的界定开始。二是揭示人的精神结构与文化输入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创造文化,文化生产以及再生产人的精神结构。三是在考察自由与伦理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定律。四是阐明了文化伦理的两个基本准则,即文化伦理的完善准则与文化伦理的正义准则。五是厘清文化伦理的原则、准则与规则的区别,具体论述文化生产、文化传播以及文化消费行为应该遵循的伦理规则。总体而言,《文化伦理学》一书初步实现了建构相对完整的文化伦理学理论体系的任务,在伦理学领域属于创见。

本书作者魏则胜教授于2000年至2003年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是我指导的博士生,在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伦理学研究,接受焦国成教授的指导,聆听师尊罗国杰先生的教诲。前辈在赋予他伦理学研究动力和人生智慧的同时,也给了他很大的理论压力,但是在理想的召唤下,压力最终转化为前行的动力。他深耕文化伦理学二十多年,此书已成,算是完成一个宏愿。虽然作者建构的文化伦理学理论体系不尽完善,但毕竟有了好的开始,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不仅出现,而且有了体系化的概念、逻辑和方法,这是很可贵的成果。给自己设定一个远大的人生目标,意味着为此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不懈地坚持,需要顶住各种压力,经受磨难,但是对于一个立志于探索人和社会如何得以完善的学者而言,研究的过程能够与善良为伍,与智者同行,那么这样的人生就是很有意义的人生,也是获得了伦理启蒙的觉悟人生。

李萍

2024年3月于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