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军民鱼水情?新据点初步建设
- 抗战:我有800个心眼!
- 爱吃麦香包
- 3018字
- 2025-05-14 21:12:39
石塘寨。
刚刚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村庄。
他现在是张峰部队新据点的核心村寨。
然而,对于石塘寨的老百姓而言,他们不知道是福还是祸。
一队队荷枪实弹的士兵在村里巡逻,陌生的军装,冷峻的面容,让躲在门缝后、墙角边偷窥的百姓们心惊胆战。
这年头,兵匪一家,谁知道这些新来的队伍,是不是比日本人和伪军更凶残?
张峰站在村口那棵被炮弹削掉半边树冠的老槐树下,眉头微蹙。
他深知,打下一块地盘不难,难的是守住,更难的是让这块地盘真正成为自己的根基。
而这根基,便是民心。
“老李,”张峰侧头对身旁的李念乡说道,
“这第一步棋,得走稳了。咱们不是来抢地盘享福的,是来打鬼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他们不信,我们就做到让他们信!”
李念乡点点头,镜片后的目光沉静而坚定,“连长放心,我已经安排下去了。”
当天下午,一则布告贴满了石塘寨及周边几个小村落的墙壁。
布告的内容很简单:张峰所部乃抗日救国之师,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强买强卖,不骚扰百姓。同时,宣布开仓放粮!
“开仓放粮?”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村子。
“真的假的?别是哄咱们出去,再给一锅端了吧?”
“听说是从伪军仓库里缴获的,堆得跟小山似的!”
将信将疑的百姓们,在几个胆大村民的带领下,壮着胆子来到了村中的大晒谷场。
只见场地上,一袋袋粮食码放得整整齐齐,旁边还有几大捆棉布、盐巴等生活必需品。
张峰亲自站在那里,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乡亲们!”张峰的声音通过一个铁皮喇叭传开,
“我们是抗日的队伍,是打日本鬼子的队伍!这些粮食和布匹,都是从小鬼子和汉奸手里夺回来的,现在,物归原主,分给大家!”
人群中一阵骚动,但依旧没人敢上前。他们见过太多“官兵”的虚情假意。
张峰也不着急,他示意李念乡“老李,你来安排。”
李念乡上前一步,清了清嗓子,
“乡亲们,我知道大家害怕。但我们张司令说话算话!现在,各家各户,按人头上来领粮,先紧着家里断炊的、孩子多的、老人病弱的来!”
几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妇人,在犹豫了半晌后,终于被腹中的饥饿驱使着,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士兵们没有任何刁难,客气地询问了家中人口,便将相应的粮食和一小块布匹交到她们手中。
沉甸甸的粮袋,柔软的棉布,是如此真实。
妇人们捧着粮食,眼泪唰地就下来了,连声道谢。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第三个……晒谷场上,渐渐排起了长队。
士兵们有的帮忙扛粮食,有的搀扶老人,脸上没有丝毫骄横之气,反而带着朴实的笑容。
“这队伍……好像跟以前那些不一样……”有老人小声嘀咕。
分发完物资,张峰再次高声宣布,
“从今天起,我队伍驻扎在此,就要保境安民!我们不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要帮助大家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弟兄们会轮流帮助大家修缮被战火损坏的房屋,开垦荒地!大家有什么困难,只管提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石塘寨的百姓们见证了这支队伍的言出必行。
一队队士兵,在警戒哨的保护下,真的放下了枪,拿起了锄头、铁锹。
他们有的帮着张老汉家修补被炮火震坏的屋顶,瓦片不够,就去远处山里捡拾,有的帮着李寡妇家清理倒塌的院墙,
还从缴获的物资里匀出几根木料做门框,更多的士兵则是在村外开垦荒地,准备抢种些晚茬的杂粮。
弟兄们干活卖力,休息时就地而坐,喝自己水壶里的水,啃自带的干粮,绝不向百姓索要。
偶尔有村民过意不去,送碗水过去,他们也只是笑着道谢,婉言谢绝。
李念乡则带着政工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嘘寒问暖,了解各家情况。同时,他也开始组织村民会议。
起初,村民们大多低着头,不敢作声。
李念乡也不气馁,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日本人如何侵略中国,残害同胞,
讲述我们的队伍是穷人的队伍,是为了让老百姓不再受欺负而战斗,讲解张峰部队的宗旨和政策。
“乡亲们,日本人把我们当牛马,伪军汉奸助纣为虐,刮地三尺。我们的目的,是要把这些压迫我们的人都赶走!大家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己组织起来,才能保护自己!”
在他的主持下,石塘寨初步成立了“农会”,由几个在村里有威望、为人公正的老农牵头,负责协调生产、分配物资。
又挑选了一些精壮的年轻人,组建了“自卫队”的雏形,由部队派老兵进行初步的队列和刺杀训练,负责村庄的日常警戒。
“鬼手”刘,这个昔日的江湖奇人,如今的军械修理专家,也没闲着。
他发现村里的水车年久失修,磨坊的石磨也磨损严重,影响了春耕和粮食加工。
张峰得知后,立刻让他带上几个有钳工基础的弟兄,前去帮忙。
“鬼手”刘果然名不虚传,带着几个弟兄叮叮当当一通忙活,没几天,吱呀作响的水车重新欢快地转动起来,将河水提上岸,滋润着干涸的土地。
磨坊的石磨也被他重新打磨校正,磨出来的面粉又细又白。
“刘师傅!真是神了!这水车多少年没这么利索过了!”村民们围着“鬼手”刘,七嘴八舌地赞叹着,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一声声“刘师傅”,叫得“鬼手”刘心里也热乎乎的。他发现,用自己的手艺帮助这些淳朴的百姓,比当初在江湖上闯荡更多了一份踏实的成就感。
自己的儿子在这里,也能够更安稳地过日子。
随军的陈医生,也在村里一间还算完好的空屋里,支起了一个简易医疗站。不仅为受伤的弟兄治疗,也免费为生病的村民看病。
一碗草药,几句宽慰,虽然条件简陋,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救死扶伤,不分军民,这份恩情,百姓们也默默记在了心里。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
村里的王老财,过去跟伪区长勾勾搭搭,鱼肉乡里。
张峰部队来了,虽然没动他的财产,只是警告他不许作恶,但他心里始终惴惴不安。
看着张峰部队和村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他更是如坐针毡。
这天,王老财的管家偷偷摸摸地在村里散布谣言,“别看他们现在装好人,等站稳了脚跟,就要共产共妻,把你们的粮食土地全部分掉!”
“听说他们队伍里混进了不少土匪,早晚要露出真面目!”
一些原本就胆小怕事的村民,听了这些话,心里又开始打鼓。
李念乡很快就察觉到了这股暗流。
“连长,看来有些老鼠屎,想坏了咱们这锅汤啊。”李念乡向张峰汇报。
张峰冷笑一声,
“意料之中。这些人,不敲打敲打,是不会安分的。你放手去查,揪出几个典型,杀鸡儆猴!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别扩大化,争取大多数,孤立一小撮。”
同时,日伪军虽然暂时被击退,但他们的经济封锁却悄然开始了。
通往县城的道路被严密封锁,粮食、盐巴、布匹、药品等物资都运不进来。
张峰立刻召集李念乡和各排开会部队骨干,
“敌人想困死我们,饿死我们!我们偏不能让他们得逞!”
“一方面要加强警戒,准备粉碎敌人的军事反扑;另一方面,要立刻组织百姓进行生产自救!”
“”把所有能开垦的荒地尽量开垦出来,种上红薯、南瓜、豆子这些好活的作物。
村里有手艺的,像编筐的、打草鞋的、纺线的,都组织起来,搞点手工业,能换一点是一点!”
于是,在张峰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在新据点初步展开。
弟兄们带头开荒,村民们也积极响应。
田间地头,军民共同劳作的身影随处可见。
孩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见到士兵就躲,反而会围着他们,听他们讲打鬼子的故事。
有些胆大的妇女,还会偷偷给正在干活的弟兄们塞上几个煮熟的红薯,或者帮他们缝补浆洗衣服。
夕阳下,炊烟袅袅,石塘寨仿佛恢复了往昔的宁静,却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活力。
张峰站在村头,看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看着那些脸上逐渐有了笑容的百姓,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这,才是新据点该有的样子啊……”他喃喃自语。
“连长,王老财那个管家,已经招了,是他受王老财指使散布的谣言。”李念乡快步走来,神色严肃地汇报。
李念乡继续问道,“连长!现在怎么处理王老财?”
“打土豪,分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