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带广市郊农场宿舍
春天的冻土刚刚松动,志刚的铁锹就挖到了那具骸骨。
他原本只是想翻修宿舍后的菜园。铁锹“铛“地撞上某种金属物时,几只蓝翅乌鸦惊飞而起,在暮色中划出几道不祥的弧线。土坑里躺着一具狐狸骨架,头骨嵌着枚生锈的农协徽章——正是三年前他在十胜农场失踪时佩戴的那款。
“爸爸!“小志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四岁的孩子站在樱花树下,右手高高举着藤田给的玻璃球。夕阳穿过水晶球,在他脸上投下奇异的光斑,那些“雪花“在光影中竟组成了一串数字:1994.12.24。
志刚的胃部突然绞痛。那是他正式受聘为农业研修生的日期,合同里用加粗字体标明的保密条款第八项:“禁止对S-1370号试验田进行任何形式的记录。“
1995年6月,幼儿园入学日
惠淑给小志系好崭新的藏蓝围兜,这是用志刚的旧工作服改的。围兜口袋里缝着三块布条:朝鲜文“朴敏俊“、汉字“甫志“、片假名“フジタシ“。
“他们为什么摸耳朵?“小志突然用日语问道。教室角落里,几个孩子正对着他指指点点。惠淑还没回答,一个戴眼镜的男孩就冲过来扯他的围兜:“朝鲜人!脏!“
布帛撕裂声响起时,志刚正在走廊填表格。“混血儿适应性评估“那栏被他涂成了黑疙瘩。突然听见朝鲜语的哭喊,他冲进教室时,正看见小志蜷缩在积木角,右手死死攥着什么东西。
掰开孩子的手指,掌心躺着三颗带血的乳牙。朱砂痣周围浮现出蛛网般的红痕,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
“他先咬人的!“眼镜男孩捂着耳朵哭嚎。园长赶来时,志刚发现小志的日语突然变得结结巴巴,像被按了暂停键的录音机。
1996年冬,农场秘密档案室
咳嗽声在档案柜间形成诡异的回声。志刚抹去嘴角的血丝,继续翻找S-1370号档案。玻璃窗外,十胜农场的积雪在月光下泛着蓝光——这种反常的金属色泽,与三年前事故当晚一模一样。
“找到了。“韩语突然从齿缝漏出。档案袋封口的火漆印是农协与某制药公司的联合徽标,内页用德语标注着“转基因抗寒菌株:雪地稻种共生实验“。附录照片里,1991年12月17日的暴风雪被画了红圈——正是惠淑在带广农协门前晕倒的日期。
咳嗽突然加剧。吐在手帕上的血沫里,有些闪光的蓝色颗粒。志刚想起小志两岁时,曾指着他的咳血说:“爸爸的雪是钴味的。“
档案最后一页贴着张泛黄的收据:1994年12月24日,十胜农场向藤田弘支付“特殊监护费“。签字栏里,老人颤抖的笔迹写着:“此子非人非稻。“
1997年3月,语言治疗所
“说‘さくら’。“治疗师敲击音叉。
“さ、さ...くら...“小志的日语像卡带的录音机。
“说‘妈妈’。“惠淑改用朝鲜语。
“엄...마...“眼泪砸在语言评估表上,“适应性障碍“的红章晕开了。
治疗室外,志刚盯着“创伤性失语“的诊断书发呆。玻璃映出他扭曲的脸,突然与档案照片里1991年的自己重叠——那天他亲手往试验田播撒了编号S-1370的蓝色颗粒。
“爸爸!“小志不知何时跑了出来,流利地切换三种语言:“樱花开了!你看!피었어요!开了!“他右手心朝上,朱砂痣上粘着片粉色花瓣,细看却是用舌头从玻璃球里卷出来的微型樱花。
志刚突然抱起儿子冲向厕所。反锁隔间后,他掏出随身携带的PH试纸。小志好奇地舔了试纸,蓝色立即变成猩红——酸碱值2.3,接近胃酸浓度。
“玻璃球里的雪,“志刚的声音在发抖,“是不是甜的?“
小志点点头,用三种语言轮流说:“像爸爸的血的味道。“
1997年12月,暴风雪夜
农场宿舍的煤油灯忽明忽暗。惠淑缝补着被撕烂的围兜,突然发现线轴里缠着张纸条。志刚的笔迹用三种语言重复写着:“不要让孩子接触十胜农场的任何作物。“
窗外传来引擎声。志刚踉跄着闯进门,呢子大衣上结满冰碴。他从怀里掏出个铁盒,里面躺着五支标有生物危害标志的试管,蓝色液体在玻璃管壁留下金属光泽的痕迹。
“带小志去札幌。“他咳出的血沫在火炉上滋滋作响,“找金美善老师。“
“哪个金老师?“惠淑反问。她从未提过这个在首尔师范大学任教的老同学。
煤油灯突然爆了个灯花。阴影中,小志站在走廊拐角,右手紧握着旋转的玻璃球。那些“雪花“在墙上投下放大十倍的投影——分明是某种DNA双螺旋结构的变异模型。
“1999年3月...“志刚突然用朝鲜语念出一串日期,眼神涣散,“当玻璃球里的樱花树开花时...“
话音未落,十公里外的十胜农场传来沉闷的爆炸声。火光染红了雪夜,无数蓝翅乌鸦腾空而起,在空中组成巨大的S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