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
- 梁春阳主编
- 4988字
- 2025-04-25 18:00:04
第三节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学位论文计量分析
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毕业生为获得各级学位所撰写的论文,具有选题新颖、理论性、系统性较强、阐述详细等特点,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博士论文和优秀的硕士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高校或专业研究机构的高层次教育及科研实践的水平,因此,分析某一学科领域的学位论文状况,是探讨该领域研究现状不可或缺的路径之一。
一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计量分析
1.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的数量及增长情况分析
较之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自2006年我国第一篇“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问世以来,到2013年底,我国已经产生了40篇“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就其增长数量来看,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详见表1—1、图1—2)。

图1—2 我国以“网络舆情”为主题的博士论文数量增长情况示意
从图1—2可以看出,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数量的增长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06—2007年为“新生期”阶段。这一阶段有南京师范大学叶战备博士题为《权力制约视角下的舆论监督》的论文应运而生。该博士论文在全面探讨舆论监督的独特功能及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机制、舆情监督机制、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的配合机制以及舆论监督的调控机制等与“网络舆情”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8],可谓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的开山之作。此阶段虽仅有区区一篇论文问世,但其在我国高等院校顶级研究领域里添加“新丁”的开创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启了我国有关“网络舆情”研究的系统化、深层次进展之旅。
(2)2008—2010年为“成长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博士论文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研究内容亦有了重大拓展——年均发表博士论文3.33篇,研究内容涉及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执政党能力建设与舆论引导机制、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机制以及网络舆论传播中的若干算法等诸多领域。[9]这一阶段的10篇博士论文问世,标志着“网络舆情研究”已经步入我国高等学府的顶级研究层次。
(3)2011—2013年为“成熟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博士论文数量增长可谓“突飞猛进”,并且连续维持在“较多”档位上——年均发表博士论文达到了9.66篇,约为第二阶段的3倍,且每年发表博士论文的数量保持在8篇以上。[10]从研究内容上看,这一阶段的博士论文进一步拓展了“网络舆情研究”之领域——既有“互联网舆情分析技术”“网络文本挖掘技术”之类的前沿技术研究,又有诸如“群体极化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网络用户偏好分析及话题趋势预测”等深层次具体化的理论分析[11],凸显了我国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研究”的相对成熟之特点。
2.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的学科专业分析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共涉及14个学科专业。[12]其中既有社会科学部类的具体专业,亦有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部类的具体专业。在所有40篇博士论文中,按学科专业排序前5位的是: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发表博士论文7篇;
(2)管理科学与工程:共发表博士论文7篇;
(3)通信与信息系统:共发表博士论文6篇;
(4)计算机应用系统:共发表博士论文4篇;
(5)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共发表博士论文3篇。
上述五个学科发表的“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27篇,占博士论文总数的67.50%。也就是说,从2006年我国第一篇“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问世,到2013年年底,在涉及14个学科专业的40篇博士论文中,约有七成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与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其中有三成以上的博士论文属于纯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反映出现阶段我国“网络舆情”的高层次研究领域中,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含技术科学)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3.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的被引频次分析
在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发表的40篇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中,被引用频次排序前10位的论文见表1—6。
表1—6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论文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2014年3月11日。
分析表1—6可以看出,被引用频次最高的前10篇博士论文中,研究内容较为集中的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这从一个视角反映出我国现阶段网络舆情研究的高层次成果的“聚焦点”所在。此外,在被引用频次最高的前10篇博士论文中,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和北京交通大学的各有3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有2篇,这三个单位的博士论文占据了被引用频次最高的前10篇论文的80%,显现出其在“网络舆情”领域的高层次教学与研究处于全国顶级水平。尤其是北京交通大学的刘云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的段若鹏教授指导下的博士论文分别有3篇和2篇进入了被引用频次前10名之列,可谓这一领域最优秀的博士生导师。
4.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的被下载频次分析
在40篇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中,按被下载频次排序,前10篇论文的详情见表1—7。
表1—7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中被下载频次最高的10篇论文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2014年3月11日。
由表1—7可知,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中被下载频次最高的10篇论文中,从研究的主题内容看,前4篇均为“突发事件”或“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这4篇博士论文被下载频次共计25334次,篇均被下载频次高达6334次。反映出广大读者对于有关社会危机类网络舆情研究系统化、高层次成果的关注度最高,认为此类成果的“可用性”最强。由此也可以将此类主题看作我国目前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中的“焦点”所在。此外,有关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研究的2篇博士论文,也进入了被下载频次最高的10篇论文之列,反映出“网络舆情传播”亦是我国目前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最后,通过综合分析表1—6和表1—7,可以看出,华中科技大学的王国华、中共中央党校的段若鹏、北京交通大学的刘云、北京邮电大学的孙启明、中南大学的胡凯等教授,是现阶段我国网络舆情研究领域中最优秀的博士生导师。
5.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的学位授予单位分析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发表的40篇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分别来自21所高校以及中共中央党校、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教学科研单位。
其中发表网络舆情研究博士论文最多的是北京交通大学(共有6篇),其次是吉林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各有3篇)。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7所大学,各发表博士论文2篇。上述10家教育与研究单位,可以看做是我国目前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从事深层次研究的核心机构。
二“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计量分析
硕士论文是作者在广泛而深入地掌握某一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系统探索与分析而撰写出的具有新的独立见解,具有较好的科学价值,具有一定深度之专业内容的学位论文。尤其是优秀的硕士论文,具有构建良好、完整的知识体系,体现作者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进而体现着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将研究优秀硕士论文作为此次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状况的对象之一。
1.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的数量及增长情况分析
据统计,我国有关“网络舆情”研究的优秀硕士论文最早问世于2006年,截至2013年,该研究领域共产生了542篇优秀硕士论文。[13]此类优秀硕士论文的增长历程详见图1—3。
分析表1—1和图1—3可以看出,我国有关“网络舆情”研究的优秀硕士论文增长历程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1—3 我国以“网络舆情”为主题的优秀硕士论文数量增长情况示意
(1)2006—2009年为起步阶段。此阶段共产生了63篇优秀硕士论文,年均15.75篇。无论是年产生论文数量还是论文的年增长率,均处于相对缓慢的增长态势。
(2)2010—2011年为高速增长阶段。此阶段共产生篇优秀硕士论文201篇,年均100.5篇。这一阶段的优秀硕士论文总数是“起步阶段”的3.19倍,年均优秀硕士论文数量是“起步阶段”的6.38倍,其“高速增长”的态势十分明显。
(3)2012—2013年为稳定增长阶段。此阶段共产生篇优秀硕士论文278篇,年均139篇。其中2013年为125篇,略少于上一年,但还是高于2011年。所以说,这一阶段是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数量在相对较高水准上的稳定增长期。这也从特定的视角反映出“网络舆情”研究目前在我国仍然具有“显学”特征。
2.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的学科专业分析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共涉及37个学科专业[14]。其中既有社会科学部类的具体专业,亦有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部类的具体专业。在所有542篇优秀硕士论文中,按学科专业排序前5位的是:
(1)行政管理学: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84篇;
(2)计算机应用技术: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60篇;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56篇;
(4)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52篇;
(5)新闻学: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43篇;
(5)传播学: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43篇。
上述学科合计发表“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338篇,占优秀硕士论文总数的64.50 %。这就是说,在“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所涉及的37个学科领域中,论文数量排名前5位(含并列)的行政管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论文占了六成以上。表明这几个学科是目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集聚度较高的重点学科领域。
3.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的被引频次分析
经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发表的542篇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中,被引用频次前10位的论文分别来自8所高校。具体见表1—8。
表1—8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论文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2014年3月11日。
由表1—8可知,目前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论文中,有关“网络舆情与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其分析”“网络舆情与公共决策或政府形象”等具体内容的有8篇,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网络舆情研究”的焦点、热点问题所在。此外,就此方面的硕士论文质量而言,上海交通大学以其在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论文中居有3篇而特别引人注目,与之相应,该校的谢海光教授亦以其指导的2篇论文跻身于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优秀硕士论文,而成为这一领域硕导的佼佼者。
4.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的被下载频次分析
经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发表的542篇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中,按被下载频次排序前10篇的论文分别来自9所高校。具体见表1—9。
表1—9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中被下载频次最高的10篇论文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2014年3月11日。
表1—9显示,在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中被下载频次最高的10篇论文中,被下载频次共计32522次,篇均被下载频次为3252.2次,可见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及其社会效应还是十分明显的。从研究的具体内容看,被下载频次最高的10篇优秀硕士论文中,研究“网络舆情与政府关系”的有4篇,研究“网络舆情热点发现”的有2篇,反映出高等院校中较高层次学位论文的社会关注度之“聚焦”点所在。此外,通过分析表1—8、表1—9可知,上海交通大学的谢海光和蒋宏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的杨军教授、兰州大学的王怀诗和沙勇忠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杨永田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的刘云教授等辅导的论文,均双双入选“被引频次”和“被下载频次”前10位的优秀硕士论文,毋庸置疑是我国这一领域最优秀的硕士生导师。
5.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的学位授予单位分析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发表的542篇网络舆情研究优秀硕士论文分别来自50余所高校以及中共中央党校、国防科技大学等教育与科研单位。其中,发表优秀硕士论文数量排序前10位的单位为:
(1)电子科技大学: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37篇;
(2)北京邮电大学: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23篇;
(3)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18篇;
(4)北京交通大学: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17篇;
(5)山东大学: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16篇;
(5)郑州大学: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16篇;
(7)上海交通大学: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15篇;
(7)吉林大学: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15篇;
(9)复旦大学: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14篇;
(10)国防科技大学:共发表优秀硕士论文13篇。
上述10家教育与研究单位,可以看作我国目前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培养较高层次人才和从事较深层次研究的核心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