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艺批评
- 黄键
- 1950字
- 2025-04-22 16:46:32
序
程正民
文化保守主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把它完全同革新相对立,完全同现代化相对立,斥之为封建复古,斥之为反对现代化,给予消极的、负面的评价。后来情况有了变化,人们逐渐看到文化保守主义本身复杂和矛盾的方面,看到它同现代化的复杂关系,看到它同现代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我们当下在面向世界开放的同时,强调文化自信,强调宏扬民族文化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进行历史的深入研究,对于思考传统与现代化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会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黄键的专著《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方面有新的领悟、新的阐释,并且重点结合它同中国现代文艺批评的关系,将问题引向深入。
专著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研究方法。面对复杂和充满矛盾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一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拿概念和理论当标签去套理论问题,其结果必然把问题简单化、片面化。一种是从历史事实出发,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辨析去寻找历史的本来面目和历史的发展规律。专著的作者自觉地走后一条路,他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把问题交还给历史,在鲜活、生动的历史中展现问题的全部复杂性和矛盾。专著以文化保守主义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为中心,从清末到民初,从曾国藩到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从严复到林纾,展示了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生成过程。正是通过对这个历史过程的展示,对各种思潮和各种历史人物的深入研究,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保守主义和现代化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是充满矛盾的: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可能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者,但也不一定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者;文化保守主义者不一定完全反对现代化,他们同现代化有或显或隐的联系,反之,主张现代化的也不完全反对传统,他们同传统有血肉的联系,对传统有割舍不断的情怀。由此,作者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同现代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纠缠、相互渗透和相向而行的。这种看法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对于当今正确处理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也有深刻的启示。
专著引起我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同中国现代文艺批评的关系。如果说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先前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真正深入到中国现代文艺批评领域来研究它的价值和影响,却是专著的特色,也是专著的主要内容。这种研究是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的深化。作者在阐发这种影响时不是泛泛而论,而是深入到现代美学和文学批评的各个领域,从文学学科观念的建立、目的价值的美学重建——中国文化传统的美学化阐释,到晚清文体观念的建构,中国诗歌形式意识的重建与形式传统的再认识,都做了宏观的把握和细致的分析。比如指出传统主义者往往在形而上意味的宇宙观和人性论基础上对儒家文化和中国文化作了一种美学化阐释,从目的价值的层面上来体认与阐释本土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指出梁宗岱通过对诗歌形式意识的深度重建,重新发现中国诗歌传统形式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使中国现代诗歌从对内容的追求回到诗歌本体的塑造上来。这些分析对于我们理解文化保守主义对现代美学和文学批评深层的和内在的影响,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特别需要看到的是,选择从美学和文艺批评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固然同作者从事的专业相关,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两者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美学和文学批评是中国现代化思潮的先锋和栖身之地,文化保守主义同现代化的纠缠和渗透在这个领域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尽管文化保守主义有政治的、制度的、教育的、文化的诸多层面,但归根到底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人文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和文学批评对于实现文化保守主义的最终追求的目标就显得更为重要,正如作者所说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认为中国过去的思想与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仍有其效用和价值,甚至可以为中国在现代世界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方向性的引导与助力”。
十五年前,黄键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专著《京派文学批评研究》出版,这是他学术研究道路的起点,作为导师,我为专著写了序言。在那本书中,他以扎实的个案研究为基础,对京派文学批评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比如指出不能简单地将海派批评归为社会批评,将京派批评归为审美批评,认为两者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相互对话的一面。专著出版后得到业界的肯定和好评,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俞兆平就当着我的面夸赞这本专著,其实当时他并不知道我是黄键的导师。十年磨一剑,黄键又捧出了新的专著。比起第一本专著,这本专著在保持原有的实证的、历史的研究的基础上,无论在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有新的进展。黄键在走向成熟,这让我感到欣慰。我也期待着他不断有新的成果和新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