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袭人·最后的拼图

  • 红楼密码
  • 洪思
  • 2146字
  • 2025-04-08 08:08:19

《红楼梦》仿佛一盘大型拼图游戏,金陵十二钗、香菱、晴雯及贾府的众多男女镶嵌了一幅上至嘉靖,下至永历的完整历史图景,其间每一个帝王都在这幅拼图中有所体现,看似无一缺漏,让我们梳理一下他们的对应关系:

明清皇帝年号《红楼梦》人物

嘉靖 贾敬

隆庆 秦可卿

万历 秦可卿

泰昌 秦可卿

天启 王夫人

崇祯 崇德(皇太极) 林黛玉 薛宝钗

弘光 顺治 贾迎春???

隆武 贾探春

绍武 贾环

永历 香菱

但明亡清兴这个交替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帝王完全被我们忽视了,甚至《红楼密码》这本小册子行文至此,我们几乎都没提及过这个满清皇帝:顺治。

顺治年号用了十八年,顺治元年就是崇祯自缢、南明建元的1644年,顺治十八年就是永历皇帝被俘的1661年,顺治皇帝统治的时间恰与南明历史重合在一起。

于是在贾府这个大迷宫中,一定会有一个人物影射顺治皇帝,而且一定是一个重要人物。

《红楼梦》第五回中,一共出现十四副图谶,除了金陵十二钗的十一副图,还有晴雯、香菱、袭人。这本小册子写到这里,金陵十二钗及晴雯、香菱影射的人物我们都找到了,但袭人还无处安放。

袭人是《红楼梦》中极重要的人物,出场次数比钗黛还多,她也是前八十回中唯一一个明确和贾宝玉云雨过的人物。宝玉影射玉玺,袭人无微不至照顾宝玉的起居饮食,和妙玉、香菱等人与宝玉偶有暧昧不同,她与宝玉是事实上的夫妻,这就象征袭人是真正牢牢把握皇权的人。

《红楼梦》最重要的十四块拼图,有一块无处安放,明末清初历史上有一个重要的帝王没有着落,那么答案就自然浮现出来了:袭人就是影射顺治!

袭人影射顺治,最明确的证据就是她判词中那句:堪羡优伶有福。

“优伶”指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堪羡优伶有福”在小说中是指袭人与戏子蒋玉菡结成夫妻,但《红楼梦》隐写的历史人物,大多是社会最顶层的帝王将相,谁又能与社会最低层的“优伶”扯上关系呢?

恰恰顺治就与优伶有难解之缘。

顺治皇帝的婚姻颇为坎坷,这也是后世野史热衷的话题。他的第一个皇后是摄政王多尔衮为了控制朝权安排的政治婚姻。顺治皇帝极为痛恨多尔衮,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便废了皇后,还把多尔衮挖出来鞭尸。第二个皇后又是孝庄皇太后安排的政治婚姻,顺治皇帝也极不满意。

直到顺治帝十八岁那年遇到董鄂妃便一见种情、视为知己,又是一出三千佳丽独宠董鄂妃的故事。但四年后董鄂妃便香消命殒,顺治皇帝悲痛欲绝。顺治的下落是清宫四大谜案之一,其中一个盛行的版本便是顺治因痛失爱妃,心灰意冷,赴五台山削发为僧。

这和优伶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董鄂妃的身份是史学界一桩疑案,其中最盛行的说法是:董鄂妃的真实身份是秦淮歌伎董小宛,“歌伎”当然就是“优伶”。

董鄂妃既董小宛,这不是什么街谈巷议的八卦,而是很多学者深入研究过的问题,陈垣、邓之诚、陈寅恪等著名历史学家都支持董鄂妃既董小宛。首都师范大学邓小军教授在《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一书中,参考了一批近现代才面世的珍稀文献,在前人考证基础上,推陈出新,梳理出了董小宛入清宫的线索:

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出身苏绣世家,家道中落沦为歌妓,因色艺双绝而名动南京。后嫁与江南才子冒辟疆为妾,战乱中被清兵掳至清宫,首归多尔衮,多尔衮死后归亲王硕塞,因入宫侍奉孝庄皇太后而受顺治帝青睐,硕塞死后,顺治将董小宛迎入紫禁城。

董鄂妃是不是董小宛,这定然是个难解之谜,并不是我们这本小册子关心的话题。但可以肯定,这个传闻在顺治死后不久便开始流传,清初的文献中已有反映,《红楼梦》作者定然知道这个传言,故用“堪羡优伶有福”一语将袭人的身份指向顺治皇帝。

关于顺治笃信佛教,乃至出家之事,《红楼梦》中也有所影射。

第六十四回,晴雯、芳官等人在打闹,宝玉撞见后问袭人去哪了,晴雯答道:“袭人么,越发道学了,独自个在屋里面壁呢.....或者此时参悟了,也未可定”,宝玉又找到袭人,袭人说:“我要在这里静坐一坐,养一养神。他就编派了我这些混话,什么‘面壁了’‘参禅了’的“。

这段与前后文毫无关联的突兀闲笔,就是作者用“面壁”“参禅”“参悟了”等语隐喻顺治皇帝的佛教信仰。

再看袭人的判词: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表面的含义是说袭人性情和顺,但“枉自”“空云”都有否定的含义,背面的意思应该是:

年号枉称“顺治”,但十八年间毫不和顺,华夏大地战火纷飞,兆亿生灵惨遭屠戮,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空说奉行孔孟之道,虚尊朱明为正统,以为崇祯报仇为旗号,甚至顺治皇帝还哭祭崇祯,称崇祯为“大哥”。实则用血腥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断绝华夏根脉,又对朱明宗室斩尽杀绝。

袭人判词前的图谶是:

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这副图谶与顺治皇帝有什么关系呢?

表面看,这副图隐含了袭人的名字,袭人姓花,图谶是谐“花袭”,略去了人字。

但细细推敲,“花”即“华”,“袭”有两重含义:承袭,侵袭。若把“花袭”理解为“袭华”的倒装,“袭华”无论解释为承袭华夏也好,还是侵袭华夏也好,都准确概括了顺治年间发生的事情。顺治元年,满清定都北京,标志承袭华夏道统。顺治十八年,永历皇帝被俘获,抗清运动基本平息,华夏完全被满清侵占。

顺治皇帝,或者说“袭人”,就是那个最终承袭华夏道统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