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格局——决定命运的制胜之道》:张良:格局,决定一个人的结局

  • 胜者谋略
  • 戚风
  • 2021字
  • 2025-04-09 18:12:20

做人,最重要的是格局。不懂格局,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谋略,必将错失良机。一个人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关键并不在于拥有了多大能力,把握了多少机会,而在于人生的格局是否大。格局大的人,凡事深谋远虑,顺势而为,勇于承担责任,他们不会心胸狭隘,而是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远见,最终能登上人生的金字塔顶。

——

人的一生十分短暂,大多数人只是遵循现有的秩序,浑浑噩噩地过完这一生。真正能够让我们跳出藩篱,改变自身命运的,不是金钱,也不是权力,而是格局。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聪明人,真正缺的是拥有大格局的人。

格局,是一个人的眼界和胸怀。格局高的人,总是能够为众人指明前进的方向,成为人群中的先行者。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归结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

格局高的人,不会只盯着局部,而是着眼于全盘,预测事情接下来的走向,因此他们总能采取正确的战略和谋略,从一开始就高竞争对手一个段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真正聪明的人,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水的天性是向低处流淌,虽在低位,反而占据了战略制高点。你或许在短时间内处于劣势,但是水向低处流的趋势不会改变,最终的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

格局高的人,心胸肯定也是宽广的,因为他知道世界的浩渺,也懂人生的无常,所以总是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人生,以宽容大度的态度对待他人。兼容并蓄,集众人之智慧和力量。在小事上不纠结,在大事上不糊涂,始终朝着胜利的方向稳步前进。这样的大格局之人,当然是能成大事的。

若是格局不高,封闭了自己的眼界,只能看见眼前的蝇头小利,那么这个人注定难成大事。即便侥幸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很难保持下去。

张良受书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挥师东进,攻灭了韩国,紧接着又接连攻灭了赵、魏、楚、燕、齐王国,将天下收入囊中,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然而秦始皇的功绩,对于六国之人来说,却是亡国的耻辱,家仇国恨给他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痛苦,他们时刻想要报仇。这其中就有一个叫张良的人。

张良,字子房,出身贵族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韩国宰相。韩国灭亡之后,张良的家也破败了,其父眼见韩国灭亡而无力回天,含恨而亡。从那时起,张良就立志报仇。他散尽家财,找到了一位大力士,又打造了一柄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寻找时机刺杀秦始皇。

很快,他找到了机会。公元前218年,张良得知秦始皇巡游各地,即将路过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于是,他和大力士提前埋伏在秦始皇的必经之地——博浪沙(古地名)。等到秦始皇的巡游车队抵达时,大力士举起铁锤,向着车队中最豪华的那辆车扔了过去,结果失误打到从属的车上。秦始皇对此事十分恼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张良只好改名换姓,躲藏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

有一天,张良在下邳闲游,路过圯桥,遇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老者故意将鞋丢到桥下,然后叫住了张良:“小子,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感到十分诧异,但他还是强忍着心中的怒火,下去把鞋捡了上来,恭敬地递给了老者。老者又说道:“给我把鞋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给他取上来了,那就再忍耐一下给他穿上吧。张良做完这一切后,老者点点头,说道:“孺子可教矣。”然后,老者约张良在五天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按照约定来到桥上。谁知老者已经先到了,他生气地斥责道:“与老人相约,你怎么迟到呢?五天后再来。”五天后,张良提前出发,不料老者又先到了那里。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了桥上,等了一会儿,老者才过来。老者很高兴,他拿出了一卷书,交给张良说:“熟读此书,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谷城山下见到的黄石,便是老夫。”说罢,那位老者就离去不见了。

张良接过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读,知道了很多修身治国的道理,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人,辅助刘邦建立了汉朝,被后人尊称为“谋圣”。

制胜谋略

张良受书的故事,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人们看到的是一代谋圣获得高人指点,最终飞黄腾达的经历。黄石公预测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又能慧眼识英才,其出神入化的智慧也让人无比神往。然而人们在谈及这一故事时,却往往将其视为神怪传闻,忽略了其中朴素的大智慧。

苏轼曾说,张良受书的故事,确实很有传奇色彩,但是他认为黄石公的真正用意不是传授兵法,而是通过捡鞋和相约等一系列行为,教导张良提升自己的格局。当时的天下已经被秦国统一,大秦的铁骑统治着华夏大地,刺杀秦始皇不过是逞匹夫之勇,不会对形势造成任何改变,反倒会让自己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真正拥有大格局的人才,不应该这样丢掉性命。张良聪慧过人,本应该像伊尹、姜子牙那样匡扶天下,反倒像荆轲、聂政那样做出行刺的下策,这是黄石公甚为惋惜的。因此,黄石公故意羞辱张良,磨炼张良的性子,最后张良果然没有辜负黄石公的期望,所以黄石公才说“孺子可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