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亲骤然发病到离世,仅十一天的时间。他就这样在深度昏迷中永远地离开了沐辰兄弟俩,没有留下一句话,也没能再睁开眼看一看他的亲人。或许,在他发病前的那一刻,心中牵挂的依然是他的儿子和亲人。这一别,竟是永恒!父亲走后,沐辰沉浸在失去最后一位亲人的巨大悲痛中,始终感觉父亲一直都还在身边。处理完父亲的后事,沐辰独自登上自家的屋顶,眼前那一片片金黄的粮食映入眼帘,那是父亲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劳动成果。望着那一粒粒精心侍弄的玉米和黄豆,沐辰的内心如同翻涌的波涛,难以平静。看到屋顶上还未收拾干净的粮食,沐辰的情绪瞬间崩溃,泪水如泉水般涌出……
沐辰仿佛能看到父亲在三四十度的高温下,不辞辛劳地除草、锄地,那晒得黝黑的胳膊、粗糙的双手,还有他肩扛手提化肥和庄稼的坚韧身影。收获时节,父亲又要一点一点地将粮食搬回家中,身上的泥土湿了又干。尽管明知种地辛苦且不赚钱,但父亲依然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因为他曾亲身经历过饥饿,更懂得粮食的珍贵。他对这片土地,有着一份难以割舍、近乎偏执的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想要有所收获,实属不易。在父亲眼中,粮食虽不值什么钱,却是他的心头肉。在那个曾经缺衣少食的年代,连温饱都是奢望,饥饿的恐惧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让他不敢有丝毫的浪费。
父亲离世后,沐辰常常感到自己的心灵失去了归宿。回想起从新年到父亲入住养老院的那段日子,他给父亲打的电话竟远不如父亲在家时频繁。或许他曾对父亲过去的一些行为有所不满,父亲也曾给家庭和邻里带来过一些不快,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父亲的老去,他们都渐渐懂得了“长者为尊”的道理,对父亲的言行不再那么计较,那些曾经的恼怒也慢慢消散。然而,父亲的离去却如此突然,让沐辰措手不及。
今夜,月光洒落在沐辰的案前,他看着父亲的老照片,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想将父亲的过往点滴凝于笔尖。
父亲病故一个月后,当沐辰再次见到养老院的段院长时,段院长深情地回忆了父亲出事前的日子,讲述了父亲那几天反复念叨的三句话:“什么时候清明节”“再给俺儿子打个电话”“看看他啥时候能回来”。沐辰细细琢磨,或许是因为自己曾说过“清明节回家”,这句话在父亲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了父亲期盼儿子归来的唯一寄托;父亲也想再次确认他是否真的会在清明节回家祭祖;也许父亲还惦记着楼顶晒着的粮食,担心被糟蹋,希望沐辰回来后能帮他处理,或是还有其他事情需要沐辰去完成。
岁月如梭,让人渐渐老去,大家更应关注健康,学会与自己和解,对那些不顺心的事说再见。人生短暂,不过三万多天,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活得豁达通透。即便生活平凡与坎坷,也要学会珍惜,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大家唯有一次机会来到这个世界!
离开老家之前的那段岁月,生活时常向沐辰露出狰狞面目,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庭环境,他浑然不觉什么是温馨景致。那情那景,使他逐渐意识到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家贫就要远走他乡,外出拼搏,才可以寻求到改变命运的机会,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与亲人。
在那些持续奋斗、不懈努力的日子里,沐辰无暇顾及这些源自根源的深深依恋。亲情,对他而言,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经岁月洗礼,愈发显得醇厚而珍贵。它就像老家山野中的花草树木,漫山遍野,根深蒂固,果实累累,根与果紧密相连。这份情、深似海,无论如何他都不能让它分离,竭尽全力去维系!
黄土之下,情深意长
在沐辰家的打麦场一角,这里成了老沐最后的归宿。沐辰站在这片土地上,望着那座新坟,往昔父母相处的画面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父亲与母亲,这对年轻时曾历经风雨的夫妻,因为生活的压力和性格的差异,在婚姻旅途中渐行渐远。如今父亲与母亲却各自安眠于这片土地,仿佛是对过往恩怨的一种无言的释怀。七八月间,故乡的天空仿佛承载了太多的泪水,连绵不绝的大雨倾盆而下,仿佛要将所有的忧伤都冲刷干净。然而,这场大雨却也让父亲的新坟显得格外脆弱,黄土被雨水冲刷得凹陷下去,像是岁月在父亲身上刻下的又一道伤痕。
国庆节前夕,青婶给沐辰打电话,“节日放假嘞时候,恁弟兄俩谁有空了回来一趟,给恁伯嘞坟再修修”。还有民子叔,也看到了同样的问题,都跟沐辰联系过,这让他不会觉得双亲虽已都不在人世了,感觉老家将要变得越来越陌生了,而亲人们的做法,使沐辰意识到左邻右舍的亲情仍然还在。
得知消息后,沐辰心急如焚,趁着国庆假期,带着两个孩子——弟弟家十一岁的儿子和他的九岁儿子,准备回去。一路上,他给他们说着关于他们爷爷的故事,虽然他们记忆甚少,但那份血脉相连的情感却让俩孩子对这次回家充满了期待。为了修补父亲的坟墓,沐辰特意选了个吉日,并在前一天晚邀请了老家的邻居们来家里喝酒,以确定帮忙的人数。四号上午九点,阳光正好,他们一行人带着工具,来到了父亲的坟前。虎子叔、民子叔、以及迟来的群子叔,除了他们自带工具,还从青婶家借来一些工具,都在这场小小的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记得父亲下葬那天,坟头有个石岩没有垒好,沐辰提出要修复的问题,当时因为一些原因,帮忙的人纷纷离去,留下了那个不完美的角落。而今天,他再次提出,要将这个地方恢复起来,于是,他们四人决定弥补这个遗憾。首先,要搬运所需的石头,当需要稳定性高的大石块,他们就一块抬;需要小的石头就一个人搬起来。经过努力,他们小心翼翼地修补了坟头的石岩。接下来是填补坟上的黄土,每一铲土都仿佛是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与敬意,坟上凹陷下去的部分也被补满,重新加固了父亲的坟墓。同时,他们还为父母的坟前栽上了柏树苗,希望它们能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成为父亲与母亲永恒的守护者。
随着最后一铲土的落下,他们的心中都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踏实感。那些曾经留下的缺陷,如今都已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看着孩子们都在坟前磕头敬拜,沐辰仿佛看到了父亲与母亲在天堂里微笑的样子。
这次修复工作,希望通过沐辰的努力,能够保护好父母的安息之地,让他们的灵魂得以安宁。眼前的一切,在这片黄土之下,不仅埋藏着父亲的身躯,也是对逝者的尊重。每一次的祭拜与修补,都是他们对这份情感的延续与传承。愿父母亲在天堂安息,愿他们心中的那份爱永远保留、不变!
做完这件事以后,又一次回城之际,沐辰再来到老家的土房子旧址上,看到它即将全部变成废墟,当年爷爷和奶奶、父亲和母亲都在这里面生活,如今家乡的纽带一点点的在坍塌。去年父亲还在世的时候,与今年父亲去世后再回老家,情感上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沐辰突然想问问自己:我是谁?身处何方?去往哪里?顿时,对生命便有了一种感慨:人一辈子何其短暂,不过三万来天,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时光,用心去感受这个过程。
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是过客,唯有那份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是我们永恒的港湾。沐辰站在废墟前,思绪万千,仿佛看到了过去的岁月,也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他深吸一口气,转身离去,心中却充满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