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永恒的诗魂
- 穿越时空的诗心:与李白同行
- 梅临溪
- 2303字
- 2025-04-22 09:20:14
三月的江南,樱花如云似霞,纷纷扬扬地洒落在诗庐的黛瓦飞檐上。青石板小径铺满粉白花瓣,仿佛一条通往诗意世界的花毯。“青莲诗魂基金会”的成立仪式就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举行。诗庐门前,红绸装饰的拱门上“传承诗魂,共筑文心”的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两侧摆放着各界送来的花篮,淡雅的花香与春日的微风交织在一起。
李教授身着藏青色中山装,站在台阶上,望着眼前熟悉的诗庐,心中感慨万千。这里曾是他研究李白文化的起点,如今即将成为传承诗歌精神的新摇篮。陈默、林悦等老朋友早早赶来帮忙,陈默穿着笔挺的西装,胸前别着一枚精致的青莲徽章,正忙着指挥工作人员调试音响设备;林悦则穿梭在宾客之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热情地与每一位到来的嘉宾打招呼。
揭牌仪式开始前,会场穹顶的水晶吊灯突然暗下,取而代之的是大屏幕亮起时泛起的幽蓝光晕。李教授坐在前排,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座椅扶手,掌心沁出的薄汗洇湿了绒布表面。当第一声吉他和弦在寂静中响起,他看见纽约时代广场的霓虹突然化作流动的月光,街头艺人戴着棒球帽,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吟唱“床前明月光”,背后巨型广告屏上滚动的商业海报,此刻都成了诗句的背景幕布。
巴黎塞纳河畔的画面切换时,画外音传来法语朗诵的韵律。二十几个学生穿着风衣围坐在石凳上,其中金发少女的发梢沾着细雨,当她念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时,手中的诗集被河风掀起书页,惊起一群白鸽掠过亚历山大三世桥。李教授注意到邻座的法国汉学家挺直了脊背,镜片后的眼睛泛起泪光,喉结随着诗句的节奏微微颤动。
最震撼的当属非洲草原的镜头。画面里,红土地上搭着简陋的木架屏幕,几十个赤脚的孩子挤在投影仪前,他们身上的彩色织物在风中猎猎作响。当稚嫩的童声念出“床前明月光”,镜头突然拉远——广袤星空下,无数萤火虫从草丛中腾起,与孩子们眼中的星光、屏幕上的诗句交相辉映。后排传来抽气声,林悦急忙掏出纸巾擦拭眼角,而陈默则握紧了拳头,指节因为激动而发白。
视频结尾,来自不同国家的面孔在同一画面中浮现:东京的上班族在通勤电车上默读诗句,里约热内卢的舞者以《蜀道难》为灵感编排现代舞,南极科考站的科学家在极光下朗诵“欲渡黄河冰塞川”。当所有声音汇聚成“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合诵,大屏幕突然炸裂成万千金色光点,如同李白诗中的星河倾泻在会场。李教授听见身后传来此起彼伏的掌声,夹杂着不同语言的赞叹,而他自己的手掌早已拍得通红,心中翻涌的热浪几乎要冲破胸腔——原来千年前的诗句,真的能在时空的尽头,与人类的灵魂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当红绸缓缓落下,“青莲诗魂基金会”七个鎏金大字展露在众人眼前时,掌声如潮水般响起。李教授接过话筒,声音微微颤抖:“李白的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成立这个基金会,就是希望能让这颗明珠永远闪耀,让诗歌的精神滋养更多人的心灵。”他的话掷地有声,饱含着对诗歌传承的坚定信念。
基金会成立后的第一笔资助款,拨给了偏远山区的“诗意课堂”项目。在贵州山区的一所小学里,破旧的教室里摆放着崭新的平板电脑和 VR设备。当孩子们戴上 VR眼镜,“走进”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时,整个教室沸腾了。“哇!瀑布好大!”“水溅到我脸上了!”孩子们兴奋的惊呼声此起彼伏。阿朵,那个苗族少女,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眼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景象,脸上满是震撼与惊喜。
课后,阿朵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诗:“苗寨的山,是绿色的船,载着我的梦,飘向云间。”当这首诗被志愿者展示在屏幕上时,李教授看着诗句中充满童真与想象力的表达,眼眶不禁湿润了。他知道,诗歌的种子已经在这些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金会设立的“太白诗歌奖”逐渐成为华语文学界最受瞩目的奖项之一。首届“太白诗歌奖”的颁奖典礼在一个星光璀璨的夜晚举行。舞台上,灯光柔和地洒在获奖作品的展示墙上,每一首诗都像一颗独特的星星,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当宣布首届得主是一位患有渐冻症的诗人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诗人坐着轮椅,在家人的搀扶下缓缓走上舞台。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却紧紧握着奖杯:“李白教会我,即使身体被困住,灵魂也要像风一样自由。他的诗歌,是我在黑暗中前行的灯塔。”他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充满力量,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李教授的书房里,新增了一面“诗歌传承墙”。墙上贴满了世界各地孩子们的诗稿,这些诗稿有的用彩色蜡笔书写,有的工整地打印在信纸上,还有的用不同国家的文字写成。阿拉伯文写的《月下的沙漠》充满异域风情,日文俳句《李白与樱花》意境优美,盲童用盲文创作的诗歌虽然看不见字迹,却饱含真挚的情感。每当有访客,李教授总会自豪地带着他们来到这面墙前,一一介绍这些充满希望的作品。
“您看,这是非洲孩子写的,他们把李白的‘黄河之水’想象成尼罗河的波涛。”李教授指着一张画满彩色线条的纸,眼中满是欣慰,“诗歌的力量,就在于它能跨越一切界限,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在情感的世界里相遇。”
在基金会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行列。线上诗歌论坛里,每天都有大量的诗歌作品发布和讨论;线下的诗歌朗诵会、创作分享会也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李白的诗歌精神,正以各种形式在当代社会中延续、传承。
某个深夜,李教授独自坐在诗庐的庭院里。月光如水,洒在满院的樱花树上,花瓣在微风中轻轻飘落。他翻开基金会的年度报告,看着上面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数据和故事,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微笑。远处,城市的灯火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他知道,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无数热爱诗歌的人,正在为传承李白的精神而努力。而“青莲诗魂基金会”,就像一艘永不沉没的船,载着诗歌的梦想,在岁月的长河中,向着永恒的诗魂,坚定地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