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驱狼吞虎
- 三国:开局刘辩,朕不想见毒酒
- 沧山不见君
- 2060字
- 2025-04-04 11:11:17
“果然还是这些个文臣心思缜密,与那些粗鄙的武官们大不相同。”
刘辩心感宽慰的同时,亦是匆匆上前紧紧执住荀彧双手,将其扶起后,
又再次躬身,轻轻为其抚去方才跪地时身上所沾染的尘土。
但荀彧如今自认为尚是未建寸功之臣,如何能当得天子如此厚礼?
下意识便欲闪躲,但这几日舟车劳顿,身乏体累下,
哪里还能摆脱的了如今体格健成的刘辩?
只见在刘辩关怀下,荀彧脸色顿时涨红,感激之色几近溢于言表,
哪还有平日内淡然自若的模样,到最后眼见挣扎不得,便只得任由刘辩施之。
“文若,朕虽久居内宫,但昔日朕曾游于太学中,
听经学博士子弟论青年才俊,都言你荀彧有王佐之才,
那不知今日追朕来此,是有何良策欲为国家计?”
荀彧一听陛下问策于己,便立刻提袖正色,
一时之间已全然不再有方才局促之意道,
“陛下如今到了槐里,以臣之愚见,陛下便是已知外兵入京乃是大患,
欲要借此地之军力,来保三辅,控长安,
如此一来,进可发天子召令,让诸州郡兴兵勤王讨贼,与其里应外合,共击不臣之贼,
退能固守肴涵诸关隘,以关中膏饶之地力,养百姓而修军备,并可随时出兵以断贼人退路,
而陛下只身来此,如此胆识谋略,实让荀彧钦佩,
但陛下如今是否注意,若行此策仍尚有一处为虑,乃是为祸于河内的白波贼或会趁乱劫掠三辅,不可不防。”
“臣在来槐里途中,便听人道,白波势大,已聚众十万人太行山,
但荀彧认为其部下大多是为流民,不知礼而忘义,臣有一计是为驱狼吞虎,
此策若成,便可不废一兵一卒,便可让其内自生乱,
届时便可只需派麾下一可战之将引其部曲,趁乱一战便可擒下贼首于太行,收缴其民为己用。”
就在言语之间午日阳光突然打在荀彧温文尔雅的脸上,
如此为君谋国而侃侃而谈的荀彧,此刻全然不见平日书生气质,唯有满脸意气风发之色。
这才是我心中的荀令君,看着对面尚还年轻的荀彧,刘辩在心中如是想,
荀彧不像自己,深知历史走向,但只光靠其政治洞察力,
便能将自己的谋划与忧虑猜出十之七八,
其王佐之名果然并非世家子弟间的相互吹捧才得来的。
刘辩大概猜到荀彧驱狼吞虎之策是何意思,但仍然语气温和的对着荀彧说道,
“文若,何谓驱狼吞虎?”
只见荀彧缓缓说道,
“郭太麾下群贼昔日曾多为各自而战,但奈何我官军势大,
迫于无奈下,而明面皆共尊郭太为共主,而私下不服者,我料定其必大有人在。
而陛下便可借此,以朝廷之名义,招安郭太为兴义将军,并选其麾下另一威仪之人与之同级,让二虎相斗,
而其麾下其他将帅,便可人人如此,两两封赏,如此一来两人同级之下即便疑心这是陛下在用间,
时日已久下,也必会有所争执,此乃贼人本性也。
而若郭太不从,便可遣人去白波诸位将士营中,广而告之,若取郭太头颅者,
朝廷非但可赦免其罪,且可取郭太而代之,授之以兴义将军。”
说到这里荀彧有些口干舌燥,刘辩见状让左右便要去给荀彧取水来。
但却被荀彧出言推辞,接着说出的一番话却让自以为了解荀彧之策的刘辩难掩愕然。
“陛下且臣道完,此前所言之是仅仅不过是二虎相争之策,
而驱狼吞虎则是在拉拢白波黄巾之际,假意告之雒阳内有外兵入城之乱象,
而如今已至秋日,白波贼众如今必为筹措过冬存粮而乘机发兵,劫掠雒阳附近乡里之秋粮。
而外兵入京,屯兵于雒阳,亦要从雒阳附近就近征粮,
如此一来,两方必有一战,我等可尽获渔翁之利,此才为驱狼而为陛下吞虎也。”
说完之后,荀彧俯首便拜,其意在感恩刘辩给其道出心中谋略的机会。
“文若大才也,当为朕之子房。”
刘辩不由得真心道出此言夸赞荀彧,
之前自己不过只是简单想要修书一封,想要派人送给白波皇军中的杨奉,
劝说一下这位还愿意扶持汉室,接受汉室册封的白波将领投归至自己帐下,
且顺便将徐晃徐公明给自己一同带来。
如今对比之下,刘辩方觉还是荀彧之策更为高明,
果然有荀彧这种谋士在旁,平日里便能少费些心力。
刘辩眼见战略上荀彧已然为自己安排的甚为妥当,
但至于民生一事还尚未提起,便在此时顺水推舟开口道,
“文若,如此一来,按你之策,朕两方心腹大患可尽解矣,
但彼此相互征伐之间,可谓徒耗钱粮,文若你曾任过守宫令,自然知道如今这府库亏空严重,
而军中一应资具用度开支又难以减免,最终军费所需又将奚自从治下百姓处取之,
无论天下兴亡,百姓皆苦,若究白波贼徒聚众之根源,无非是有地之民苟活艰难,无地之民必死而已。
文若,朕知你意志高远,有容纳海川之志向,但你仍当需看看眼下小民,
所以朕有一问,欲让文若答之,
此问便是文若觉得到底破此山中贼与和破你心中贼两者孰为更难?”
荀彧听到刘辩之言后,先为恍惚,随后深思,最后更可见其面露惶恐之色,
世家出身的荀彧此前从未考虑站在刘辩所说角度考虑,如今恍然大悟下当即肃然拱手答曰,
“回陛下所问,自然是破心中贼难。”
刘辩看着有所明悟的荀彧,内心也是一阵怅然,曾记得后世之中会有人反复提起这东汉是世家之天下,
倘若离了世家,皇帝便要被推翻,便当不了天下之主。
但刘辩始终认为这天下乃是百姓之天下,自己能否再兴炎汉,
乃是要靠仁政来施恩于天下,要一步一步收民心,缓民生,济民急,方可天下大治。
想到此处的刘辩突然径自在荀彧一头雾水中拍了拍其肩膀,并轻声说了一句,
“朕只望能与文若此生一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