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应用主体间共识视角分析社会共识的意义

综合前述分析,可以了解到主体间共识视角与以往常用的统计规范所得的个体层面的社会共识研究视角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如表1-1所示。

表1-1 主体间共识视角和个体层面共识视角的对比

两者对于社会共识的理解虽然不同,但也并不矛盾,对应的是共识的不同层面。对社会共识的研究中,本研究的观点是主体间共识理论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

第一,主体间共识视角为研究社会共识提供了新的角度和灵活有效的评估方法。以往研究中,对于文化共识的描述,常常是通过汇总个体社会成员的个人观念而获得的,如前所述,尽管这种研究范式已成功分析了某些文化价值观或信念,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在这种研究范式下所获得的客观共享的文化特征只是触及了文化共识的一个方面,即文化共识作为共享的个人特征的部分,但是并没有触及文化共识作为主体间的共享表征的那一部分。其次,为了准确获得客观共享的文化特征,需要恰当地抽取具有文化代表性的样本。而在主体间共识视角下,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是作为共享知识信念的文化共识。虽然某文化中不同亚群体的成员可能对社会中被广泛共享的信念和价值观等持有不同的表征,但是所有这些亚群体都共同参与了文化的建构,经历了相似的文化互动过程,因此,这些表征往往会有相似的成分,而这些相似的成分可能正是社会文化共识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因为它在不同亚群体的沟通交流中被不断地传递(Wan & Chiu,2011)。因此,即使是研究非代表性样本所知觉到的文化共识,也能获得对文化信念和价值观的有效测量。通过让调查对象估计其所处社会中大多数成员对于某种信念的赞同程度,就可以了解该信念的主体间共享程度。以往研究也表明,人们对文化的社会表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Zou,Tam,Morris et al.,2009)。因此,采用主体间共识视角分析社会共识,更有利于全面捕捉相关社会共识的特点,而较为灵活的样本选取标准,也有利于研究结果的推广。

第二,主体间共识视角对于共识的动态性理解比较充分。主体间共识视角从共享表征角度理解社会文化,强调社会文化中通过人们的动态互动而创造和维持的那一部分。认为主体间共识既根植于社会制度环境之中,又来源于个人观点和信念的相互碰撞,还可成为个人相关知识和信念的形成依据。将外部环境、个体内在心理过程和群体过程结合起来,去分析不同层面的社会共识,既可以对社会共识构成本身有全面的理解,又有助于理解社会共识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第三,采用主体间共识视角,有助于在不同层面分析社会共识与行为的关系。前文已经分析了主体间共识对于行为的影响,表明人们的心理过程往往受主体间共识而不是实际的共识(统计规范)或其个人观点影响,主体间共识是社会文化影响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方式之一。采用主体间共识视角对于社会共识做层次的区分,同时分析不同层面社会共识对特定行为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共识的作用机制,另一方面也能更准确地对相关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

综上所述,采用主体间共识视角研究社会共识,首先,有利于全面、灵活地分析社会共识的构成;其次,有助于理解社会共识的动态形成机制;最后,能从不同层面对社会共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较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