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爱与生命意义:一项分析伦理学研究
- 谭杰
- 2字
- 2025-04-07 17:43:02
导论
一 选题陈述
初看起来,与爱和生命意义相关的议题并非艰深的哲学讨论适合涉足的领域。首先,“爱”是一个在当下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词语,并具有极为多样化的用法和指涉,如“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喜马拉雅山”“我爱做哲学研究”等。个体对某物或某人的爱通常意味着深度的个人沉溺,包含强烈的情感和意志因素,因而“爱”似乎更适合文学领域的感性描绘,而非哲学领域的理性探讨。其次,“生命意义”则或因涉及超越现世生活的宗教追求,而成为宗教研究领域的专属议题;或因涉及当代人对自身重复机械的工作和乏味生活的不满,而让人联想到市面上流行的倡导“发现自我,重拾生命意义”的心灵鸡汤式通俗文学。因此,本书首先需要对爱的指涉以及本书标题的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作简单的阐释,以为正文的论证打下初步的基础。
在大部分时候,当提到爱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以亲情、爱情和友情为代表的人际之爱(interpersonal love),“爱”在很大程度上便是人际之爱的简称。在大多数人的生命中,从呱呱落地、为人子嗣、经年成人,到与人携手、为人父母、子孙满堂,亲情几乎伴随始终,一直占据着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如果说我们是被抛到世上的,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因而亲情部分是给定的,那么相对而言,爱情和友情则更多是个体主动选择的结果。个体与最亲密的爱人和朋友之间的爱情和友情,极大地影响了彼此的价值观念,并不可逆转地形塑了彼此的人生轨迹。古往今来,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文献与虚构文学中,以三种人际之爱为主题的经典作品不可胜数,因人际之爱甘愿放弃一切甚至牺牲自身生命的动人故事比比皆是。
当我们将目光从人际之爱转向更大的世界时,第二类常见的爱,即个体对身处其中的大小不一的集体(group)的爱,便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一类“爱”的用法在日常语言中并不鲜见,如“我爱中南大学”“我爱我的祖国”等。人们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会从属于不同的集体,如其所就读的中学和大学、加入的俱乐部、归属的民族和国家等,集体本身的特质由组成集体的个体所塑造,个体的价值观念和生命轨迹亦受到集体的深刻影响。个体对集体的爱在个体生命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叙事中从来不缺乏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
“爱”所指向的第三类对象对于我们来说同样并不陌生。当笔者说“我爱做哲学研究”“我爱登山”时,所表达的是笔者对个人活动(personal activity)的爱。以职业和爱好为典型的个体活动占据了个体生命的大部分时光,深刻塑造了个体的价值和生命轨迹。为自身所热爱的人生志业奋斗终生甚或牺牲一切的人同样不在少数。
人的生命当然并不仅仅由上述三种爱的价值构成,然而说这三种爱的价值具有某种代表性,足以概括以“爱”冠之的价值在个体生命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一般人对此应并无大的异议。一方面,既然爱的价值在大部分个体生命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那么可以说,爱的价值构成了个体为其所是之所在:我之为我,正是由我对我的人生志业的爱,我与几个亲密的亲人、恋人和朋友之间的爱等爱的价值所构成。另一方面,心灵鸡汤式的通俗文学经常呼吁,人生命的意义在于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如果爱的价值构成个体的自我,且个体的生命意义在于实现自我的价值,那么便可以说,爱的价值构成一个人的生命意义。至此,依靠大部分人的日常观念,我们在本书标题的两个关键词之间建立了极为简单和初步的关联,并大致明确了本书的核心命题。以最为简短的口号一言以蔽之,本书的核心命题可表述为:爱的价值构成一个人的生命意义。相信很多人对这一核心命题多少有一些(心灵鸡汤之外的)兴趣,本书将以哲学讨论的方式详细论证和阐述这一命题。
以上既然已依靠大部分人的日常观念推导出上述核心命题,一种可能的观点认为,这一选题仅涉及最为日常因而最为微不足道的伦理观念,并不具有足够的学术意义或学术价值。本书的回应如下。首先,接下来的文献综述将表明,这一选题建立在英语世界当代分析伦理学研究之上,其学术意义首先在于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其次,尽管这一核心命题所涉及的问题并不似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领域中的问题那样艰深,很多人最为根本的实践关切都与这一核心命题密切相关。一旦我们稍加反思,便可能提出一系列与这一核心命题相关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爱只是一种情感吗,抑或也与理性和意志有关?如果是后者,爱与这三种主要的主体性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直观上看,爱与一般的喜欢或好感相比似乎有其独特的深度,如何理解这一深度?爱的价值怎样构成了个体的自我?
——个体对他人、集体和个人活动的爱需要基于理由吗?抑或爱仅仅是个人情感和欲望的“喷发”,不需要基于任何理由?如果是前者,个体对他人、集体和个人活动的爱的理由何在,这些理由之间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与爱在直观上所具有的深度相对应,个体对他人、集体和个人活动的爱对个体自我和爱的对象有着怎样的深刻影响?
——在个体人生诸多价值中,生命意义的价值与其他主要价值如快乐、幸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和区别?如何应对一些生命无意义的观点,以为关于生命意义何在的讨论打下基础?
——有意义的生命是否仅意味着主观上“做自己爱做的”?抑或生命意义同时也具有某些客观性含义,意味着个体也需要对外在的他人和世界有所言说?如果是后者,如何表达生命意义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爱和生命意义的价值与道德价值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考察这些问题,提炼出若干最为核心的概念和最为重要的命题,为这些概念和命题提供尽可能合理的辩护,并最终依靠这些概念和命题来解释作为起点的日常生活经验,可能是处理本书选题最为合适的路径。本书即希望在英语世界当代分析伦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以上述的路径论证和阐述本书的核心命题,即爱的价值构成一个人的生命意义。正因与这一选题相关的诸多问题与很多人最为根本的实践关切密切相关,本书也希望这些讨论在推进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能够为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学术共同体内外的)其他读者提供可能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