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价值链与工业发展:来自中国、东南亚和南亚的经验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主编
- 1111字
- 2025-04-08 15:25:56
1.1 全球价值链有多重要?
生产的分拆或分割有许多名称,直到2000年左右,人们才就“全球价值链”(GVCs)这个术语达成一些共识。在这种价值链中,生产是跨境协调的,尽管对于达到何种程度的组织复杂性才能被称为全球价值链还没有达成一致,但全球价值链绝非简单地进口原材料用于生产过程。许多学者已阐述了各种形式的全球价值链(如Baldwin和Venables,2013),而其他学者则提出全球生产网络的概念而不是“价值链”。很明显,许多价值链是区域性的而不是全球性的。这一因素,加之全球价值链难以定义,催生了许多测量全球价值链进而考察其重要性的方法。
全球价值链的早期分析方法依据的是对特定产品的深入调查,如芭比娃娃(Tempest,1996)、苹果公司的iPod(Linden等,2009)、惠普和联想公司的笔记本电脑(Dedrick等,2010),以及诺基亚公司的N95智能手机(Ali-Yrkkö等,2011)。这些案例研究的目的是,根据私人咨询公司的产品拆分报告,在复杂的跨境业务网络中,确定生产特定商品的增值环节。尽管此类案例研究富有见地,但做起来通常很费力,而且结果难以一般化。此外,它们往往只关注最终装配上游的一个层面,而忽略了可能在第三国采购组件的重要信息,例如,在中国组装的电脑中的泰国硬盘本身可能是沿全球价值链制造的。
除了产品层面的研究外,第二类方法是,通过关注贸易数据,观察总出口及中间品进口,分析全球价值链参与。相关文献记录了中间品贸易或行业内贸易的增加,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价值链日益重要。[1]这些研究的一个重要局限是,仅关注贸易总量,无法区分中间产品的流动路径和增值的地区。由于通常不知道进口投入品如何用于特定产品,或者怎样与国内投入品和增加值相结合,因此无法评估增值发生于哪些国家。
贸易总额数据不仅包括进出口的投入品,还可能包括大量重复计算,因为投入品在不同生产阶段多次跨境。为突破贸易总额数据的限制,研究人员开始使用投入产出表分析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在投入方面,这些表格记录了在特定行业和国家的产出中,哪些行业和国家提供了投入品;在产出方面,它们记录了这些货物的目的地。结合这些信息,并应用里昂惕夫(Leontief)投入产出模型,可利用最终品运输的数据来追溯不同国家和行业在每种商品生产中的增加值(Johnson,2014)。
Johnson和Noguera(2012b)将42个经济体的投入产出表联系起来(这些经济体占全球GDP的90%以上、占全球贸易的80%~90%)。对亚洲而言,它们首选的VAX指标(国内增加值在总贸易量中的占比)在1975~1985年期间下降,在1985~1995年期间趋于平稳,在1995~2005年期间显著下降。这与全球价值链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并在1995年后变得日益重要的表述一致。1995年以后,亚洲VAX指标的降幅大于其他地区,这支持了亚洲在全球价值链中独领风骚的假设,“亚洲工厂”的概念使这一假设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