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16卷)
- 徐家良主编
- 5521字
- 2025-04-03 19:06:50
主编的话
值《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16卷)出版之际,有必要回顾一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第三部门研究中心自2018年《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15卷)出版以来在举办和参加学术会议、智库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做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件事,且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继续扩大。
第一件事,举办媒体人工作坊。6月10日,首期“公益中国-媒体人工作坊”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开班仪式。这个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联合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共同承办,得到上海新力公益基金会、兴全基金的赞助支持。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徐家良以“中国社会组织政策与法律法规发展”为主题授课。
第二件事,参加国际会议。6月25日至29日,徐家良教授应邀参加在突尼斯举办的2018年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年会,本次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年会主题为“维持、适应、奋斗:行政体系的韧性”。徐家良教授参加“基层治理中的行政韧性”专场会议,就“互联网背景下基层政府与居民良好关系构建”做了专题报告。7月23日至27日,徐家良教授参加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的2018年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拉丁美洲公共管理会议,会议主题是“全球化、区域和一体化”,徐家良教授还应邀做了题为“地方治理与公益发展模式:以上海浦东为例”的报告。
第三件事,召开慈善组织评估标准研讨会。7月5日,社会组织评估发展报告暨慈善组织评估标准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新建楼举办。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主办,上海市法学会慈善法治研究会协办。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姜文宁主持会议,民政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锋、民政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处副处长张成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建南、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及有关学者、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媒体记者等20多人参加会议。研讨会围绕社会组织评估和《慈善组织评估标准(基金会)》(讨论稿)两个议题进行了讨论,有助于民政部门做好社会组织评估和慈善组织评估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公益行业的规范化、提升社会组织能力。
第四件事,研究成果被刊登。7月6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通讯》(2018年第19期)刊登了徐家良教授的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议办公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资助的“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研究专项——“改革开放后上海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社会组织做出了探索性的贡献,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扩大公共服务等方面虽已取得很大成就,但在新时代同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定位相适应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需要在补齐短板、破解难题、优化环境、增强活力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第五件事,参加评审会和出席相关会议。在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指导下,7月9日至12日,徐家良教授应邀作为评审专家参加第一期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训练营,了解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情况。7月14日,在上海公益新天地参加公益之申“十佳公益机构”、“十佳公益伙伴企业”和“十佳公益故事”的初评。9月13日,到上海电视台参加上海“十佳公益机构”、“十佳公益项目”、“十佳公益故事”、“十佳公益伙伴企业”、“十佳校园公益”和“十佳公益基地”的终评。9月17日,参加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举办的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社会发展中期评估课题中期成果交流会。9月29日,应邀到上海东方电视台东视剧场参加2018“公益盛典”晚会,给公益之申人气奖的获奖机构颁奖。
第六件事,为相关的机构授课。7月17日,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为四川绵阳市社会组织负责人做了题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讲座。7月19日,徐家良教授给浦东新区行业协会、商会专职工作人员培训班讲“行业协会组织治理”课。9月4日,徐家良教授应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黄浦区代表机构邀请做了题为“慈善行业政策及其发展趋势分析”的报告。
第七件事,举办双周论坛与公益筹款讲座,召开翻译图书座谈会。6月11日,邀请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劲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做了“在中国我们为什么做公益”的讲座,本次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双周论坛第48讲。7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联合上海静安区方德瑞信社会公益创新发展中心公益筹款人联盟项目组共同发起“Money,Tea & Talk”上海公益筹款主题每月下午茶讲座,邀请加拿大华人筹款人Melody Song女士做了题为“当上海遇上卡尔加里——加拿大筹款行业发展分享”的主题报告。8月17日,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一起举行中外慈善比较研究与创新实践研讨会暨“世界公益与慈善经典译丛”出版座谈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做了“全球慈善从传承到行动”的主题分享,重点介绍了译丛中由他推荐引进和翻译的《公益创业》、《美国历史上的慈善组织、慈善事业和公民性》与《全球劝募》三本书。8月31日,举办第二期公益筹款讲座,主题定为“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你必须了解的面对面筹款的小秘密”,方德瑞信社会公益创新发展中心负责人叶盈、善淘网创始人余诗瑶分享了相关经验。
第八件事,接待海内外客人。6月19日,接待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汪研一行,讨论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合作事宜。9月5日,洛克菲勒基金会亚洲区董事总经理Deeppali khanna访问上海交通大学,了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九件事,考察科技类社会组织。8月15日、28日,徐家良教授先后与上海市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刘光顺一行考察深圳、重庆科技类社会组织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了解科技类社会组织的运行情况。
第十件事,承办公益伙伴日主题论坛。9月16日,由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承办的“社会组织与精准扶贫高峰论坛”在上海公益新天地举行。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黄茹,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勤皓,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局长蒋蕊,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副主任邱大昌,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乡村振兴中心主任温铁军教授,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区域合作与开放研究所所长景朝阳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等领导和嘉宾,以及浙江、安徽、贵州、云南等相关民政部门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共同出席高峰论坛。本次论坛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作为民政部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研究基地、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上海公益基地的年度重点项目,取得了圆满成功。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在咨政建言方面仍然发挥积极作用。除向民政部等中央有关部委撰写成果要报,还向上海市委、市政府递交相关报告。特别是围绕《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民政部、司法部等有关部门递交决策咨询专家意见稿。
通过梳理2018年下半年的工作,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做了不少事,在国内外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本卷的论文,共有7篇。第一篇论文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芳、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邓玲所写,题目为《自治式共治:城市社区环境善治的实现路径——基于上海市M社区的实践经验》。论文基于上海市M社区环境治理的实践分析,构建了一个自治式共治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居民自治、社会参与、企业履责和政府嵌入四个要素。自治式共治是多重力量在实践中不断互构的过程,各利益主体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治理合力,推动了城市社区环境善治的实现。
第二篇论文由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学院教授胡辉华、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黄巡晋所写,题目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目标错位的实践逻辑及内在机制——基于广东省T社团的实证研究》。该论文以工作年历为视角,在对T社团个案考察的基础上描述了“枢纽型”社会组织依附政府的特殊策略与实践逻辑。
第三篇论文为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张丛丛、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朱照南、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陶传进所写,题目为《从环境抗争到协同治理:ENGO在路径演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章以环保类社会组织(ENGO)为研究对象,分析了ENGO介入环境抗争、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机制。
第四篇论文由湖南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助理教授许源所写,题目为《先赋与诱导:政府购买服务环境下社会组织行动策略研究》。论文指出官办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环境中采取制度化结构、网络化联盟、体制内试验、项目化管理等行动策略,属于先赋型行动,依赖并借助政府部门的强势支持,获得了天然的制度合法性及其资源。民办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环境中采取资源化导向、社会化动员、行政性嵌入、商业化思路、专业化定位等行动策略,属于诱导型行动,根据具体的环境主动或被动调整组织行动,以获取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社会组织行动策略是平衡政府购买环境中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的重要机制。
第五篇论文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讲师田蓉所写,题目为《使命vs活命:长三角地区社会企业双重目标之平衡》。论文以长三角地区16家社会企业为案例,对组织运营现状、双重目标平衡策略进行了分析,个案社会企业运作的鲜明特点在于“公司+民非”双重法律身份运作,这是对当前不确定的规制环境以及欠缺包容的公益文化环境的应对,“活命”较之“使命”是多数社会企业的优先策略考虑,组织“社会使命”的达成仍然需要依赖健全有力的机构治理机制保障。
第六篇论文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讲师严俊、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孟扬所写,题目为《道德化市场中的社会组织:市场区隔与“价值-利益”双目标行为》。论文从经济社会学的经典命题“道德化市场”的视角出发,对来自长三角地区的23家社会组织案例进行了分析。社会组织所处的公益领域同样具有市场特征,但与一般市场的差别在于,公益价值不仅造成了一系列涉及市场主体身份认定的门槛条件,进而形塑了宏观层面的市场区隔,还将持续影响社会组织的行动过程呈现对“价值-利益”双目标均衡的追求。
第七篇论文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杨育土所写,题目为《行业协会的专利创新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结构维度视角》。论文在企业社会资本结构维度视角下,利用珠三角制造业企业调研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行业协会的专利创新效应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
在七篇论文的基础上,还有书评、机构访谈、人物访谈和域外见闻。
“书评”栏目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副教授赵文聘所写,题目为《社会创业:未来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评〈21世纪社会创业——席卷非营利、私人和公共部门的革新〉》。乔芷娅·列文森·凯欧翰所写的《21世纪社会创业——席卷非营利、私人和公共部门的革新》一书主要关注非营利、私人和公共部门之间的合力协作,正在兴起的社会创业理念包含了某种关于创变的集体性或协同性视角。
“访谈录”栏目中的“机构访谈”介绍了宁波市象山县抗癌康复协会。象山县抗癌康复协会由邓绪田创立于2005年,最初会员只有38人,他们相互鼓励、相互依靠,让这群本在绝望中的人重燃生命的火光。现任会长陈绍雷2013年完成了建立分会的任务,2018年象山县抗癌康复协会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全国唯一实现全面覆盖的县级协会,协会人数增加至2120人。为了给会员提供更多科学抗癌的指导,协会每年举办24场义诊,邀请的专家团队将近30人。成立13年来,象山县抗癌康复协会共发放慰问金200余万元,慰问人数达1500多人,会员的康复生存率从最初的84.4%提高到96.1%,超过社会平均康复率一倍以上。2017年,象山县抗癌康复协会荣获“全国抗癌优秀组织”称号,这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抗癌组织。
“人物访谈”访谈了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Amherst校区社会与行为科学院助理教授许未艾。许未艾,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传播学博士,其研究兴趣聚焦于数字技术、网络市民社会等,具体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公共机构对于社交媒体的应用、网络市民社会里的信息扩散、集体行为和意见分化等。在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Social Network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域外见闻”栏目约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张文娟介绍印度民间组织发展情况。印度现代民间组织的发展起始于英殖民统治时期,从天主教福利和印度教改革类型逐步拓展到包括宗教慈善、世俗结社、甘地类社会组织及政治类组织等多元化存在形式。独立后的印度,在民间组织的规制上也逐步理出了一个以组织注册、税收优惠及接受国外捐赠为基础的操作性框架。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建南和副处长解志韬、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姜文宁等领导对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和《中国第三部门研究》集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诸多的便利。这也是我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的研究成果。同时,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对集刊的出版资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从第14卷开始,没有约稿,全部稿件来自作者自愿投稿,而且论文质量越来越高,这说明《中国第三部门研究》集刊得到了学术界较高的关注。
特别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杨群总编辑的关心和胡庆英编辑的认真负责!
为了提高服务的水平,确保论文质量,我们成立了编辑部,尽可能发挥团队的力量和智慧。《中国第三部门研究》将努力为国内外第三部门学术界、实务界和管理机构提供一个信息交流与平等对话的平台,倡导有自身特色的学术规范,发表创新性的论文,不懈追求对理论的新贡献。为了梦想,我们共行,我们一同成长!
徐家良
2018年10月1日国庆节于浙江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