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应天府咸鱼,开局就讲王朝衰落
- 收养朱雄英:我真不想当镇国王!
- 诸羊黄昏
- 3433字
- 2025-03-17 11:24:35
洪武十六年,应天府郊外。
春意盎然,田野间一片生机勃勃。
李明站在自己那块不大的田埂上,望着远处忙碌的农人,负手而立,微微颔首。
四年前,他还是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普通青年,如今却成了这片土地上的小地主。
虽然穿越到这个时代让他一度感到迷茫和无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甚至开始享受这种悠闲自在的日子。
穿越的第一天,李明就觉醒了“签到系统”,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在心中默念签到,便能获得一些稀奇古怪的奖励。
只是这些奖励吧……多多少少有些寒酸。
人家签到都是真金白银基地车,到了李明这,乡土气息忽然就浓郁了起来。
有时是一小把辣椒,有时是几颗番茄,甚至还有八角、茴香等香料,有时候是一些小种子,一些鸡肋的东西....当然,还有青霉素,感冒药之类的。
虽然这些东西的量都不多,但对李明来说,也算是调剂生活的乐趣之一了,凭借着这些东西,四年之间也在应天府安了小家,当了个小地主~
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也算滋润。
不过,李明的生活并非完全无忧无虑。
看向田垄之中那个正在跟着其他几个孩子辛勤耕地的半大身影,李明就忍不住叹了口气。
这孩子,一年了,还是没有好转的迹象啊……
一年前,他在一次外出时,偶然在路边捡到了一个失忆的孩童。
那孩子当初看上去约莫七八岁的模样,衣衫褴褛,满脸尘灰,而且身体有疾,还是中毒。
李明这具身体的爷爷心生怜悯,便将他带回了家,因为他自己身上穿了一件写着雄字的肚兜,所以就取名“阿雄”。
爷爷去世之后,两人便以兄弟相称,相依为命了。
在李明的照顾下,他身体总算是好了,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可是一年过去,阿雄已经是个半大的孩子了,却依旧记不起来丝毫的身世。
就连在官府的名册上,也只能让他先跟着李明姓李。
这些年,李明的日子也算是悠闲,送的香料积累多了,就去卖点香料,攒的银子多了,就再去买上几亩闲田,剩下的时间,就是给这些半大点的孩子教书了,算是给自己土地耕种的佃农的一点小福利,日子过得又咸鱼又爽。
“阿雄,去把我的书带上,要上课了。”
“好的!义兄!”
一开始李明也只是想着在自家的佃户的孩子之中,培养几个帮他算账抄书的帮手,可是时间一长,周围的农户知道李明识文断字还会算数之后,也把自家孩子送到了他这。
看着那些衣衫褴褛的农户跪在自己面前,是个人都无法开口拒绝啊……
这孩子多了,李明也就索性直接办个一个私塾,算是打发时间。
不过,他的私塾跟其他的私塾规矩不太一样。
除了每日的早读和晚自习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李家私塾,不交钱,也没有束脩,只是需要帮李明干活。
当然了,阿雄也不例外。
“文明其体魄,强健其精神!”
李老师如是说道。
好在也这年头没人听过这话,自家的佃户大字不认识一个,更不会指出他的谬误。
他们只是觉得,李明这个地主实在是好心,不仅仅教孩子读书算数,还教孩子种地,真是太有良心了。
看着其他孩子已经干完了自己的活儿,而阿雄也快干到地头了,李明拍了拍手:
“好啦,洗把脸洗把手,干干净净的,咱们上课去了,阿雄,你干完也快点来哦!”
阿雄抬起头来,抹了抹脸上的泥巴:
“是,义兄。”
……
与此同时,应天府城内,朱元璋正与李善长一同微服私访。
自从长孙朱雄英去世后,朱元璋的心情一直郁郁寡欢。
尽管已经过去了一整年,他依旧无法从失去爱孙的痛苦中走出来。
毕竟,这可是太子朱标的嫡子,开平王常遇春的外甥,更是他老朱最疼也最喜欢的嫡长孙,是未来要接过他手中这番天下的人啊!
就这么……走了……
为了散心,他决定出宫走走,顺便看看民间的疾苦。
身为上位,自然不能只听那些当官的马屁,当过贫户当过和尚的老朱太清楚那些读书人的秉性了。
不是亲眼看到,他是不会信那些所谓“太平盛世”之类的溢美之词的。
两人一路走来,所见所闻让朱元璋的心情稍微好转了一些。
百姓们虽然生活清苦,并不像是那些官僚口中说的多么富足,但跟他当年过的苦日子比起来,还是强了不少的。
最起码,他们有地种,有饭吃,不至于饿得去当和尚了。
唯独就是这精神头,让老朱不太满意。
一个个虽不是面黄肌瘦,但也瘦不拉几,干起活来虽然有力气,可是那眼神之中却没有多少希望。
这啥意思嘛?不想当俺老朱的百姓么?
朱元璋有点窝火,可也知道百姓生活艰难,只能一言不发,背着手继续朝前走。
可是当他们路过一片农田时,却遇到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伯。
这老伯虽然看上去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但干起活来却丝毫不输年轻人,整个人的状态跟之前的那些农户,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那大锄头抡得,跟徐达年轻时候的马鞭子一样快。
站在路边上看了好一会,朱元璋忍不住赞叹道:
“老哥哥,您这身子骨可真硬朗啊!”
听到有人搭话,老头直起腰来,看到来人衣衫整洁,顿时明白这是富贵人家的老先生,连连作揖道:
“这老哥哥不敢当……不敢当,大官人真是说笑了,小老儿只不过是有几把力气而已。”
朱元璋笑笑:
“咱不是啥大官人,只是祖上有德添了几分产业而已,老哥哥,你祖上种地的,咱祖上也是种地的,没啥大官人不大官人额。”
说着,他直接从路边下了田,也顾不上脚底的皂靴被泥巴沾染,就蹲在田埂上对着老头说道:
“老哥哥,今年你多大岁数了?家里孩子不给你帮帮忙么?”
说起孩子,老头脸色闪过一丝难以压制的悲伤,他轻轻的叹了口气:
“小老二今年七十又五了,家里……不是孩子不帮忙啊,小老儿两个儿子,都跟着当初的魏国公打仗,死在岭北了,家里现在只有两个儿媳和三个孙子。”
一听到岭北儿子,朱元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脸色也稍微有点不好看,但还是耐着性子问道:
“可按照时间算算,你那仨孙子也应该十好几岁了,咋不帮你干活呢?”
老头呵呵一笑:
“他们仨啊,他们正给他们先生干活呢!干完活还得跟着先生上课,咋能给自家干活啊?”
朱元璋眼神不由得一冷:
“岂有此理!先生?哪来的先生?咱可从来没听说过,念书还要给先生干活的!这什么狗屁的先生!”
听到这,李善长不由得暗叹一口气。
得,这位先生脑袋要搬家咯。
“诶诶诶,大官人您可千万别误会,俺家的这位先生可是好意!”
一听朱元璋误会了,老头连连摆手:
“俺家这位先生可是个好先生!他就是咱本地的地主,那私塾也只是人家给自家佃户的孩子弄的,只不过人家好心,俺们这周围的孩子也能去,而且还不用交钱,只是上午帮人家干点活就成了。”
“原来如此……”
听到这,朱元璋怒火才逐渐平息:
“那老哥哥说的倒是也不错,为国育才,不收金银,倒也的确算是一个好先生。”
“可不止呢!俺之所以送孩子去,不光是为了这个啊……”
老头扶着锄头嘿嘿一笑:
“俺们这位小地主啊,是个顶好的大善人!孩子去他那读书,他不收钱不说,还管两顿饭,给家里省了不少钱!种他家的地,交的是一百税一,大部分粮食都落到自家了,前几年日子不好过的时候,人家还把自家存的粮食都分了出来,您要不信啊,就在俺这打听打听,哪户没吃过人家的饭啊?”
说到这,老头甚至还摇了摇头:
“可惜啊,这位小地主就是不喜人夸耀,俺们这边想给他立生祠,都被他拦住了呢!”
听了这老头的话厅,朱元璋不由得微微颔首:
“接济百姓,养育良才,不吝钱粮,不图虚名,端的是个人才,可见这先生,圣人书是读到了骨子里的。”
说着,他看向李善长。
李善长顿时明白,这是陛下起了爱才之心了。
得,回头赏他个一官半职,让陛下高兴高兴吧。
“那倒不是。”
可偏偏这个时候,老农又摇头了,他拄着锄头扶着腰,似乎也有些疑惑:
“俺这位先生啊,他还真不教四书五经,而且听孩子们说,他平日最不喜欢四书五经了,说什么……什么,哦对了!叫禁锢思想的狗链子!”
“岂有此理!”
这次轮到李善长怒了!
他妈的,这哪来的反贼,竟敢假冒教书先生!
还狗链子,那他老李岂不是……
“老李,别急别急!”
相比李善长,朱元璋要更加的有耐性。
咱老朱不读圣人书,不也是拿了这天下么?可见圣人书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看向老头:
“那老哥哥,他那不教圣人书,教啥啊?”
老头微微皱眉:
“这……俺孙子说过的,俺记不太清了,俺就记得有算数,还有什么历史政治几何……记不清了,反正都不是圣人书,好像还都是他自己写的。”
李善长冷哼一声,嘟囔道:
“自大狂妄,目无圣人……”
朱元璋倒是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好奇。
算数他知道,历史也算明白是啥,政治是啥课?教当官么?那几何又是个什么?
他转头对李善长说道:
“行了老李,没亲眼见过,还不能说准,走,咱们先去看看这位小地主。”
两人顺着老伯指的方向,一路走到了李明的田庄。
刚走近书房,便听到里面传来一阵清朗的讲课声。
“这一节课,咱们讲王朝的衰落。”李明的声音透过窗户传了出来,“一个王朝,尤其是一个伟大王朝的衰落,往往是从内部开始的……这些都是导致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