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灰溜溜地走了

济南巡抚王公壁很滑头,根本不在意沈度的恐吓,让他意识到骗开城门是不可能的了。

能做到巡抚位置上的人会简单吗?

更何况有青州知府李源吃亏在先,王公壁怎么可能继续上当受骗。

玛德,真是个老狐狸。

但是,走归走,有些狠话还是撂下,看看能不能吓唬住对方。多说句话而已,又不会从身上掉块肉。

“当真令在下失望啊,堂堂巡抚以及大明王爷竟然不为朝廷安危着想,视京师危机于不顾,本将都怀疑济南巡抚私下里与李自成勾结,如此作为,朝廷必定追究。罢罢罢,本将哪怕饿着肚皮也要北上勤王,到时候自有朝廷问罪与你等。时间不等人,明早大军还要继续北上,诸位好自为之,本将还是希望巡抚改变主意。”

你妹,还不死心啊。

就如同江湖上纠葛,临走之前掠下一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

呵呵,以为济南巡抚、济南知府一干官员是被吓大的吧。

连勾结李自成的罪状都罗列出来了,还朝廷必究,你以为朝廷是你家开的吗?

除了除了勾结李自成的罪名,还有其他的吗?不妨多罗列一些罪名,老夫一并接着。

年轻人啊,别看你现在闹得欢,就怕将来吃不消,有你后悔的。

站在城头的巡抚王公壁抬手抚髯,脸上一副嘲弄表情:“好走,不送......”麻痹的,就这点本事啊,犹如跳梁小丑。

王公壁横竖不吃他那一套,弄得沈度心里很郁闷。

看起来还是青州府李源好啊,配合多么的默契。

大手一挥,沈度下达命令,大军安营扎寨。

玛德,都这样了还不甘心,非要给巡抚王公壁罗列罪名,勾结贼寇李自成。

叫不开城门沈度不走又能怎样,总不能强行攻城吧?

攻城没那么容易,要先制造云梯等攻城器具,需要充足时间。

关键是军队,沈度手下训练有素的班底不过是几千人,虽然山东各卫所补充不少正规军,却也缺少磨合。

这一路西进不断扩充,其中包括土匪、民壮。

军队扩充很快,如此杂乱的成分打顺风仗还行,进行攻坚战那就有点扯淡了。

当然,城内兵力空虚,沈度若是不顾一切攻城,也不是攻不下来。

需要花费多长时间不说,光是兵力消耗足矣让沈度难以承受。

攻破济南城要死多少人,还真不好说,丢进去一万两万军队也不是不可能。

沈度一个副千总,从千把人扩充到数万大军容易吗?

也就是让他逮住了机会,再加上他那些不要脸的做法加持,给了他扩军的机会。

错过今日再想找这种机会就难了。

虽说前世沈度是个小人物,今朝大权在握,如同穷人暴富,却也不会得意忘形。

划算的事情当然干,不划算的事坚决不干。

今日拿不下济南城,不代表以后没有机会。

之所以安营扎寨,是因为大军连日奔波,体力上有所不支。

还有一重意思,登莱大军在济南城下就近安营,也会给王公壁制造心理压力。

嘿嘿,说不定睡一觉济南城打开城门了。

玛德,梦还没有醒吧,都弄成这种局面了,还指望对方开城门,怎么不去吃屎。

翌日,济南城头依旧,没有人理睬登莱大军,估计是不可能改变主意了。

临走之前沈度在城门下亮亮相,大概想看看有没有意外惊喜。

啧啧,这都什么人嘛,大概是梦还没醒吧。

得到手下报告,巡抚王公壁吓了一大跳,特么,不算完了是吧。

巡抚王公壁匆匆赶到城头上观望,

嗷,虚惊一场,看样子不像是准备攻城,心里安定下来。

巡抚王公壁站在城楼上看着下方的沈度,心想,也就那点本事了,你如果还想玩昨日的把戏,老夫都懒得跟你搭话。

为官多年早已经修炼成老狐狸,沈度那点小思人家看的很透彻,任你如何花言巧语,想骗开城门就不要想了。

一老一小,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就这么大眼瞪小眼看着。

瞪眼也没用,济南城大门紧闭,想入城的唯一办法是大军攻城。

问题在于沈度压根就没有打算强攻济南城,他只想白嫖,怎么可能干吃亏的买卖。

最终,沈度竖了个中指,转头就走。

玛德,上来摆出架势很吓人,结果没有吓到对方,自己反而灰溜溜走人。

特么,太狼狈了,甚至有点多此一举,自找难看。

丢点脸面倒是小事一桩,关键在于,济南府这块大肥肉吃不到嘴里,令沈度心有不甘。

沈度走的很干脆,看似来势汹汹,不过是打了一场嘴仗而已,走的也很快,数万人马往北开拔一溜烟不见了人影。

对于沈度给巡抚王公壁罗列的罪名,人家当然不会在意。

在王公壁看来,这不过是气急败坏之下泄私愤而已。

再说了,自己有罪没罪,是不是勾结贼寇李自成,破坏登莱大军北上京师勤王,也不是他沈度一个小小千总能决定的事情。

是非自有公论,堂堂一个朝廷二品大员更不是登莱一名领兵战将能撼动的。

放在平时,沈度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当下巡抚王公壁能忍,不敢过分招惹沈度,也不过畏惧他手里的军队而已。

尤其是领兵的还是个很年轻将领,在恼怒之下强行攻城也不是不可能的。

小不忍则乱大谋,只要保住济南城其他都不是事。

看着远去的登莱大军,王公壁嘴角撇出一丝冷笑,嘿嘿,放那么多狠话,最终还不是灰溜溜走人了。

麻痹的,当别人都是傻子吗?

一旦被对方骗开城门,济南城就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任人宰割。

姜还是老的辣,同类事情巡抚王公壁见过的太多,当然不会上当。

更何况前面有青州知府李源这个先例,王公壁怎么可能犯如此低级错误。

沈度说走就走,王公壁也不会简单以为登莱大军真的就走了。

所谓兵不厌诈,谁知道会不会来个回马枪?

可见王公壁也不是白给的,坚决不犯错误。

就在沈度率领登莱大军逼近济南城的这天下午,李自成的大顺军终于抵达大明朝京师,兵临城下。

站在彰义门高高的城楼上远眺,遥远的天际线上,似有数万甚至数十万军队席卷而来,威势惊人,掀起黄尘漫漫,遮天蔽日。

十几年来大明崇祯朝风雨缥缈,虽已经是千孔百疮,貌似还像个庞然大物。

其实,就跟纸糊的一样,经不住轻轻的一根指头。

要不然李自成从长安起兵,一路走来横扫山西,一直杀到京师。

大明朝廷乃至官员都烂透了,除了与周总兵那一仗还算激烈,剩下的都不费吹灰之力。大同总兵姜镶和宣府总兵王承廕纷纷递降表,扫清了通往京城道路,抵达最后一个险关居庸关时,总兵唐通不战而降,才让李自成大军迅速迫近京师。

如今兵临城下,大明朝危矣!

大明朝276年国祚,接近三百年,即将寿终正寝。

都说朝代运数三百年,或可多一点或可少一点,大概如此。

明朝末年,尤其是崇祯年间,所有的倒霉事都让这个苟延残喘的朝廷遇上了,灾难应接不暇。

老天似乎在表达一个意思,明朝不灭,灾难就不会结束。

非要说老天要灭大明朝,似乎也算贴切。

崇祯元年,北方大旱,寸草不生。

崇祯二年,失业的公务员李自成,这位打不死的小强扯起造反大旗。

崇祯三年,陕西发生饥荒,粮食绝产导致百姓争吃蓬草,抢剥树皮,腹胀而死之人恶臭遍地。

到了第四年,农民军实力膨胀,北方遍地烽烟,三十六营其中包括高迎祥、闯王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

崇祯六年大水灾,同时,陕西爆发蝗灾、旱灾。

崇祯七年,野无青草,白骨嶙峋。

十三年,江南爆发大洪灾。

十四年瘟疫爆发,从河北传染到北京。

崇祯十五年,嵩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大明朝腹背受敌,火烧眉毛。

到了十六年,京城人口死亡近四成,十室九空。

老天也是够狠,你倒是让人喘息一口气吧。

哪怕今年也不好,听说京城爆发鼠疫,死了好多人。

最苦的是河南、陕西,多年的战乱以及灾荒,可谓千里赤地,人都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

好嘛,现在轮到河北,一场战乱下来要死多少人?

纵观历史,大概没有一个朝代如此悲催,不得不让人唏嘘。

是崇祯皇帝荒淫无道亦或是不够勤勉?

都不是,崇祯这个皇帝并不迷恋女人,也非常勤政。

问题是无论崇祯如何努力,始终挽回不了大明王朝颓势。

当然,崇祯皇帝不是什么明君,否则大明王朝也不会葬送在他的手里。只能说大明王朝积弊已久,到了无可救药地步。

更可笑的是,走到今日大明王朝竟然穷的只剩下裤衩,这个皇帝当得真憋屈。

军队打仗,朝廷不发军饷还有人给你卖力吗?

这种奇葩事就发生在大明王朝身上。

时至今日,大明朝皇帝与朝臣离心离德,扯皮的事情层出不穷,朝纲崩坏,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天下民怨沸腾,灭亡也在意料之中。

天近黄昏,夕阳斜挂,奔腾而来的军队越发清晰。

旌旗飞扬,正是李自成的大顺军队。

不错,李自成折腾了若干年,几乎贯穿整个崇祯执政时期,如同一只打不死的小强,打残了之后不得不潜伏下来,再图发展。

谁都没有想到李自成有一天率兵围住大明京城,更不知道这一次大顺军队会埋葬三百年大明王朝。

历史上北京城十八日子夜城破,十九日辰大明朝寿终正寝。

双目环顾城墙上的守城军队,士兵面色各异,惶恐不安者不在少数。

要命的是,这些大明朝军队怎么看都像是一群乌合之众。

所谓守城军队,包括京师三大营士兵,也包括锦衣卫,奇葩的是还有为数不少的太监夹杂在其中,滥竽充数。

不错,原来的大明朝三大营赫赫有名,战力强悍。

那都是历史,到了明朝末期,三大营已经是衰败不堪。

明朝建立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分别是步兵、骑兵和火器营,总兵力大约十七万人。

到了崇祯年间,这支军队几乎早已经被掏空,甚至很多的是权贵们豢养的奴仆,更何况还有严重的吃空饷。

明朝腐败表现在各个方面,军队也不例外。

各级官员仗着权势将士兵当成自己的劳役,利用士兵为自己赚钱。

再一个捞钱的路子是虚冒,也就是吃空饷。

一个小营编制应该是八百人,实际上能有一半人就已经很不错了。

即便剩下一半人,除掉老弱病残,可战之兵屈指可数。

哪怕三大营糜烂,眼看着李自成军队都要打到了北京,那也要拉到城头上。

但是北京的内外城墙上一共有15万个堞口,一个士兵守一个堞口,那也需要十五万军队吧。

哪怕连三大营老弱病残都算上,现有的兵力缺口实在太大,怎么办?

被逼无奈,崇祯皇帝也是豁上了。

三大营人不够,那就从锦衣卫抽调,好歹也具备军事素养。

就这样还是不够,逼得没有办法,崇祯皇帝只能让太监顶上去。

一国之京师到了如此地步,是不是可悲可叹!

从李自成长安出兵算起,至今足有三个半月时间,崇祯皇帝和满朝大臣朝仪了也不知道多少次,事到临头竟然没有军事准备。

不错,崇祯皇帝下诏天下兵马勤王,最近的总兵唐通倒是及时赶到,被崇祯皇帝派往居庸关阻挡李自成大军,谁知李自成大军一到便献出居庸关。

至于各地勤王军队更别指望了,抵达京城还不知道猴年马月。

或许与崇祯皇帝下达诏令太晚有关系,比如南京留守收到的诏令就有点晚,朝廷都灭亡了,江南大军才渡过长江。

除此之外,那就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