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六百年(珍藏版)
- 阎崇年
- 2774字
- 2025-03-24 16:19:29
第二十七讲 成化御窑
成化帝有内阁大臣和司礼太监票拟批红,逐渐疏离朝臣。那么,他在宫里都做些什么呢?
一、喜好艺术
明成化帝读书、绘画、写字、听戏,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他还特别喜欢收集珍宝和古玩,甚至还曾经打算仿效明成祖,派人出洋收集。他宠爱的万贵妃也有同样的雅好,派出宦官到全国各地采办。如历代名人字画和金银、青铜器、雕器、瓷器、骨器、木器、漆器等;还有陕西、辽东的药材,中国东北、朝鲜的海东青、白鹊、文鱼,辽东、山西、陕西的皮货,浙江、南直的花木,四川的生漆,江西、浙江的瓷器,广东、广西的珍珠,湖广的鱼鲜;还通过广州、泉州、宁波等市舶司搜罗异域的宝石、珊瑚、珍珠、香料、珍禽等。另派宦官往浙、闽、川、滇、陕开采银矿,往辽东、湖广等处淘金、采金,往江南督办织造,往江西景德镇烧造瓷器。
景德镇御器厂在经历宣德朝短期高度发展之后,到成化年间,再现高峰,宫廷御瓷,出现斗彩鸡缸杯,名扬天下,直到今天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在拍卖市场拍出天价。
什么是明成化斗彩瓷器?就是明朝成化年间烧制的、斗奇争艳、彩色缤纷的瓷器。斗彩瓷器的烧造工艺大致是:先将瓷胎画青花,上釉,入窑经1300℃高温烧制;再在釉上绘画红、黄、蓝、绿等各种色彩的图画和纹饰,二次入窑经600℃至800℃低温烧制完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画争相斗艳,因色彩鲜丽而得名斗彩;斗彩瓷器虽在宣德创烧,却在成化精美,因而称“成化斗彩”。
二、斗彩双杯
明成化斗彩瓷器中,名气最大的是斗彩鸡缸杯和斗彩三秋杯。
第一,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从这件瓷杯子的名字中,我们可以知道:
时代—明代成化时期烧造。
工艺—斗彩,什么叫斗彩,上面已经讲过。
图案—以鸡为图。这件瓷杯的外壁,绘两组相同鸡群:均为一公鸡、一母鸡、三雏鸡。画师以娴熟的画技,画出母鸡和公鸡的沉稳、雏鸡的顽皮,活灵活现,跃然瓷上。鸡群周围,洞石清秀,幽兰碧青,牡丹吐艳,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器型—缸杯,类似水缸的器型、敞口的杯子。
所以,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明成化年间烧制的斗彩工艺的以鸡为主要图案的缸型的杯子。
成化斗彩鸡缸杯,胎体轻薄如纸,釉质晶莹如玉,杯内光素无纹饰,杯底铭文成化年款。鸡缸杯的微妙在于:杯体娟秀,胎薄如纸,构图自然,色彩淡雅,形像生动,完美协和,有动有静,情趣盎然,技艺卓绝,宛如天成。
斗彩鸡缸杯为御用酒杯。说起饮酒,文献记载一小故事:金章宗曾偕宠妃,月下游幸琼华岛(今北京北海公园琼岛)。二人对坐,饮酒和诗。帝出上联曰:“二人土上坐。”妃对下联曰:“一月日边明。”明朝宫廷,已喝白酒。酒味浓烈,故用小杯。相传成化帝与万贵妃,明宫月夜,碰杯戏饮。这件明成化鸡缸杯由故宫博物院藏。
成化斗彩鸡缸杯,在明朝万历时期就价值连城,深受万历皇帝喜爱。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明代郭子章撰《豫章陶志》曰:“成窑鸡缸杯为酒器之最。”清初大收藏家高士奇《成窑鸡缸歌注》曰:“成窑酒杯……名式不一,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磁色莹洁而质坚。……鸡缸上画牡丹,下有子母鸡,跃跃欲动。”清代朱彝尊《曝书亭集》云:“万历窑器,索金数两。宣德、成化款者倍蓰之。至鸡缸,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镒,为20两。一只鸡缸杯,清朝中期值100两银子。乾隆帝有“鸡缸最为冠”的赞誉诗句。
第二,明成化斗彩三秋杯。这件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故宫博物院藏,高3.9厘米,口径6.9厘米,足径2.6厘米。为什么叫三秋杯?因画面描绘的是秋天景色,而秋季指农历七、八、九月三个月,称为“三秋”,故有“三秋杯”之称。这件三秋杯,轻灵娟秀,薄如蝉翼,釉彩淡雅,画意清新。外壁绘两组山石、兰花、绿草,几只飞蝶,翩跹起舞,翻飞上下,栩栩如生。拿着瓷器,手的指纹,从背面看,纹理清楚。杯底有“大明成化年制”款。相传是成化帝专为万贵妃烧制的,共烧瓷杯五对,选出这一对最好的而将其余的毁掉,并处死烧制工匠,工艺失传,瓷土用绝。这一对三秋杯,成为传世精品、孤品、神品。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要说三秋杯,必说孙瀛洲(1893—1966)。孙瀛洲先生原是河北冀县农民,后为北京敦华斋古玩店老板。他学勤业精,20世纪40年代,曾以40根金条,从当铺买到清宫流散出的一对斗彩三秋杯。回到家里将之珍藏,老婆孩子都不让看,一人关在屋里欣赏,甚至于妻子三番五次催促吃饭,都浑然不动。1956年,他将这对孤品三秋杯,捐献故宫博物院。
成化瓷器之所以精美,原因之一是清官督陶。

明成化 斗彩三秋杯
看一看
成化斗彩,传世罕见,在此举两例。
第一例,1999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917万港元的天价,刷新中国瓷器的最高拍卖纪录。
第二例,2014年4月8日,又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以2.8124亿港元成交,再次刷新中国瓷器的最高拍卖纪录。
三、何
督陶
在朱祁镇、朱祁钰兄弟天子的30年期间,于御窑瓷器,有一件大事:永乐十九年(1421)烧毁的皇宫三大殿及乾清、坤宁二宫,于正统六年(1441)重建告成。三殿二宫建成,需要大量瓷器。
成化时有一位贤能清廉的督陶官何(huán),被派往景德镇。何
的事迹,《先别驾西野公传》记载:何
,华亭(今上海)人。自幼聪颖,长得非常隽秀,作文赋诗,众人惊讶。但是,参加科考,六次落第。连连下第,悒悒不乐。一位张公惜才,建议他去做官。他到吏部,竞聘任职。让他作饶州别驾。别驾,就是副职。当时有句民谚:“宁愿做县正,不愿做州副。”民间也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他愿意做县的正职,而不想做州的副职。心里不乐,又去找张公。张公说:饶州的副职,虽官府在府城鄱阳,却有衙署在景徳镇。所职掌事务,只有御窑厂一事,没有杂务,劝他就职。于是,何
携带家眷到景德镇上任。
当时,成化帝要御用龙凤瓷器,欲以宣德窑为范型,照样烧造,务求精美。何闻命之后,既苦恼,又担心。他日思夜想,战战兢兢,会同工匠,共同密商。于是,选取精细材料,绘制最佳图样,每次烧窑,放置上百成千的瓷胎。然后,何
整肃衣冠,与同事一起,默默祷祝。瓷器经过窑火,产生窑变—或器型变,或颜色变,如蓝白色变为红色,等等。大家额手相庆,烧窑完全成功。上呈瓷器,宫中称旨。
由是,何三年任满,又任三年,考核满意,再留任三年。何
在饶州连任九年。他要离任,多处延请,一概不去。最后离职,浮梁县官民,景德镇工匠、市民,有的背着慈母,有的搭起帐篷,夹道相送,盛况空前。
仁者高寿。何居官,清廉勤慎,体恤民情。如窑变的瓷器,不可再现。他将这些窑变的精品,没有上交,因为交了,朝廷再要,再到哪里去找呢!于是,将这些窑变极品,储藏仓库,加以封存。景德镇人感激何公,高恩大德,为民造福。
何公不攀富贵。宁王看中他的孙子,要结为姻亲。他认为:福兮祸所伏,此或非福,毅然谦辞。后来宁王败落,何公高明,得以显现。
何退休后,家居悠闲,读书著述,游戏泉石,20年后卒。寿八十五。正如《论语·雍也》里说的“仁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