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六百年(珍藏版)
- 阎崇年
- 2639字
- 2025-03-24 16:19:25
第二十讲 于谦定乱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五日,正统帝率军亲征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正统帝被俘。败报在当天夜里传到皇宫,皇宫震动,后妃大哭。孙太后和钱皇后打算先封锁消息,筹集金银彩缎,把皇帝赎回来。但是,消息很快传开,朝野大震,官民惊恐。
在危难的关头,稳定乱局,关键人物,首推于谦。
一、清官于谦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幼聪颖,又好学,中进士。在正统年间,任山西、河南巡抚。他在任上兴利除弊,赈贫济困,办水利,促兴农,心系百姓,为民求福。当时官场贿赂成风,特别是大太监王振公然索贿。于谦作《入京诗》道:“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拒不与贪官同流合污。他刚正不屈,被王振捏造罪名,定为论死(死缓)。山西、河南民众上千人请愿,颂扬于谦的功德,王振被迫释放于谦。不久,于谦因政绩卓然,调任北京,为兵部侍郎。在土木堡之变中,于谦成为临危定乱安邦的栋梁之臣、驰名四方的中华英杰。
于谦同里后学孙高亮,在历史小说《于少保萃忠全传》(《于谦全传》)的第五回,有于谦观石灰窑所感,口占七绝《石灰吟》一首云: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像
《石灰吟》映现出于谦生命历程的四种境界。
二、反对迁都
斥迁都。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在午门召集百官,宣布败报,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孙太后和郕王让朝臣们商议对策。在一片哀嚎声中,翰林院侍讲徐珵(有贞)说,天象示警,只有尽快南迁,才能避开劫难。兵部侍郎于谦大声说:建议南迁的人应该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动,大势去矣,大家都想想宋朝南迁的教训吧!孙太后和郕王朱祁钰来了精神,把战守重任交给了于谦。于谦等建议朱祁钰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京师防卫,人心逐渐安定。
八月二十日,孙太后立正统帝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这是孙太后为自己打的小算盘。她是因为有了正统帝这个儿子,才取代胡皇后而成为皇后、太后,万一正统帝回不来,郕王的母亲岂不成为太后了。所以她立自己的孙子为太子,以保住自己的太后地位。
与此同时,明廷办了几件大事:
惩阉奴。八月二十四日,郕王朱祁钰在午门左门临朝视事,大臣们弹劾太监王振,认为是王振误国。王曰:汝等所言皆是,朝廷自有处置。话刚说完,百官下跪,恸哭不起,扬言道:圣驾被留,皆振所致,殿下若不速断,何以安慰人心!有个叫马顺的太监,为王振党羽,担任锦衣卫指挥。他不断地大声呵斥众臣退下,惹恼了朝廷众官。官员王竑振臂而起,揪住马顺的头发喝道:“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明史·王竑传》)边骂边追,还上前“啮其面”—咬他,群臣也一拥而上。有的官员脱下马顺的靴子,捶击殴打,追到奉天门庭院东侧的左顺门附近,将马顺打死。朝班大乱,群臣聚哭,号啕之声,震动殿堂。郕王被这阵势吓住,起身想走。王竑率领群臣紧跟着郕王不放,说:太监毛贵、王长随,也是王振一党,请求将他们法办!遂于门缝间抽出二人,大臣们又把这两个人捶死了。王振的侄子、锦衣卫千户王山也很快被抓来,众相戒勿捶死,使伏法,遂缚王山赴刑场,凌迟处死。史书记载这个场面说:“血渍廷陛。”(《明史·王竑传》)

午门旧影
逛一逛
午门
紫禁城的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顺治八年(1651)、嘉庆六年(1801)重修。平面呈“凹”字形,墩台高12米,正中有三门,两侧各有一个东西向的掖门,为“明三暗五”。
在朝班大乱之时,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排开众人,上前拉住郕王衣服,并晓之以利害。于是郕王宣谕:马顺等人论罪该死,打人之事,不再追究!这才把群臣的情绪安定下来。在这场乱局中,于谦“袍袖为之尽裂”(《明史·于谦传》),朝袍和衣袖都被撕破。王振家族全部被斩,朝廷籍没王振家产,得金银60余库,玉上百盘,高六七尺大珊瑚20余株,其他珍玩,不计其数。
立新君。九月初一日,群臣联合上奏孙太后,请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孙太后无奈下懿旨批准,朱祁钰躲到郕王府,再三推辞,于谦正色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这时,都指挥使岳谦出使瓦剌回来,得到正统帝口信,说可由郕王继承帝位。
九月初六日,朱祁钰正式即皇帝位,遥尊正统帝为太上皇,改明年为景泰元年(1450)。这样,明朝终于度过了正统帝突然被俘带来的严重政治危机。
主战守。于谦为兵部尚书,主持京师防守大计。他精心备战:分派官将,严守九门;缮备器械,简兵补卒;支出仓粮,坚壁清野。他提督各营军马,列阵九门外,抵挡瓦剌也先来犯。他移檄切责主和者,由是“人人主战守,无敢言讲和者”。他申约束、严军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明史·于谦传》)
卫京师。十月,也先率军,挟持正统帝,兵临北京城下。于谦躬擐甲胄,率先士卒,以死自誓,泣谕三军。官兵皆受感奋,勇气百倍,矢志捐躯效死,以报国恩。于谦提督各营军马,镇守九门,奋力御守。明军在德胜门、西直门、彰义门(广安门),先后分别击败瓦剌军。也先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中炮死。也先又移军京师北土城,“居民皆升屋,以砖瓦掷之”(《明代宦官史料长编》卷四中),号呼击寇,哗声动天。军民合力,奋勇打拼,激战数日,击退瓦剌,取得保卫京师的胜利。
三、惨遭杀害
后来在景泰元年(1450)春夏间,败瓦剌军于万全,并加强了居庸、大同、宣府的御守。也先兵攻不胜,用间不逞,始有送还正统帝之意。
迎英宗。正统帝被俘将近一年了,瓦剌首领也先多次表示要送还正统帝,但景泰帝始终不言声。他在文华殿召见大臣们商议,礼部尚书王直说:“上皇蒙尘,理宜迎复。乞必遣使,勿使有他日之悔。”景泰帝非常不高兴。于谦看懂了景泰帝的心思,说:天位已定,孰敢他议?答使者,冀以舒边患,得为备耳!景泰帝才放下心来,说“从汝,从汝”。《明史·于谦传》记载:“上皇以归,谦力也。”这是对当时舆论界认为于谦反对迎归正统帝的最好的辩驳。
遭杀害。七年后,正统帝南宫复辟,重新夺回皇位,于谦被杀。于谦成了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争夺皇位的替罪羊。
于谦以国为家,白天上班,夜间值宿,不问家产。偶尔得闲,“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刑死之日,阴霾四合,万众悲哀,天下冤之。抄家时,家无余资,唯独正室,钥甚固,打开一看,原来都是皇帝赐的蟒衣、剑器。妻子和儿子也被流放,无人收尸。女婿朱骥,归其丧杭州,葬之。
而后不久,加害于谦的三个人,果然不得好报:徐有贞(珵)戍金齿,石亨下狱死,曹吉祥因谋反罪被族诛。而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后得平反,谥号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子于冕后官应天府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