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时期

宇宙微波背景温度的微小涨落表明,高密度物质区域会演化形成宇宙大尺度结构。

在复合时期,宇宙非常均匀。大概130亿年之后,情况则大大不同:天文图像显示,真空中出现了大尺度结构。重子物质凝结,形成第一代恒星,短短2亿年就完成了两种宇宙状态之间的转变。此前没有发光的天体,故称之为“黑暗时期”,而这个名字与这一时期发生的难解的演化进程亦是十分切合。

宇宙中充斥着尚不为人所知的暗物质,暗物质使宇宙从非常简单的原始状态发展到如今所观察到的难以想象的复杂状态。由于暗物质在宇宙中占的比例远大于重子物质,因此最初微小的密度扰动在其自身引力的作用下迅速增强。暗物质密度增大,引起重子物质崩塌。在将近1亿年之后,一些大小如同矮星系的结构开始形成。

受暗物质影响,重子物质会不断凝聚、分裂,直至形成恒星。恒星开始发光,释放大量紫外线辐射,强烈到足以破坏复合时期形成的中性原子。这种真正的介质再电离过程,逐渐遍布宇宙。黑暗时期终结,宇宙中出现诸多天体,正如我们今日所看到的状态。

相关内容:暗物质粒子,重子物质,宇宙微波背景,大尺度结构,第一代恒星

耶罗尼米斯·博斯(Jérôme Bosch)于1504年创作的三联画《人间乐园》(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的背面,呈现的是创世第三天的画面“天上要有光体……”。现收藏于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

大爆炸后1亿年

-137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