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
一、概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虽然是恢复心肌再灌注的有效方法,但受患者就诊医院的医疗条件、地理位置及技术能力的限制,难以在我国众多基层医院推广。溶栓治疗快速、简便,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医院或因各种原因使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act,FMC)至PCI时间明显延迟时,对有适应证的STEMI患者,静脉内溶栓仍是较好的选择。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急性闭塞,造成心肌严重缺血坏死,及时采取溶栓治疗尽快使血栓溶解,恢复心肌再灌注,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对维护心室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临床溶栓治疗有两种给药途径即静脉内溶栓和冠状动脉内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应争分夺秒,尽力缩短患者入院至开始溶栓的时间,目的是使梗死相关血管得到早期、充分、持续再开通。
(一)适应证
1.反映左室下壁心电活动的3个导联(Ⅱ、Ⅲ、aVF)中有2个导联或反映左室前壁及侧壁的前胸导联(V1~V6)中有2个相邻导联或Ⅰ和aVL导联的ST段抬高≥ 0.2mV或出现新的病理性Q波,并且患者含硝酸甘油后,ST段不回落。
2.心肌缺血性疼痛、持续20~30分钟以上,患者含硝酸甘油后症状不缓解。
3.心肌缺血性疼痛发病时间少于6小时。
4.年龄≤ 70岁。年龄> 70岁者,需视患者的体质情况来确定。 ≥ 80岁的患者不建议溶栓治疗。高龄患者隐匿性出血风险较多,尤其是致命性出血风险高于其他年龄组。
5.若患者来院时已是发病后6~12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伴有或不伴有严重胸痛者仍可溶栓。
(二)禁忌证
1.两周内有活动性出血(胃肠道溃疡、咯血等),做过内脏手术、活体组织检查,有创伤性心肺复苏术,不能实施压迫的血管穿刺以及有外伤史者。
2.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在溶栓前血压仍≥ 160/100mmHg者。
3.高度怀疑有夹层动脉瘤者。
4.有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大于6小时至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包括TIA)史。
5.有视网膜出血病史。
6.各种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7.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等患者。
(三)常用的溶栓药物
常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其中rt-PA对血栓的选择性较高,半衰期短,溶栓效果好。
二、护理评估
(一)一般资料
同本章第一节。
(二)溶栓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1)询问病史、了解病情,取得患者合作。
(2)溶栓前应检测酶类及各项有关实验室检查,如纤维蛋白酶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APTT、血常规及心电图检查等。
(3)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评估患者,注意有无禁忌证。
(4)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建立静脉通路。
2.用溶栓剂过程中护理评估
(1)有无过敏反应,如发热、荨麻疹、皮肤潮红、关节痛及脉管炎等反应。
(2)低血压状态:溶栓治疗中出现低血压状态时多经扩容或多巴胺治疗。
(3)胸痛缓解情况及胸痛的性质。
(4)再灌注心律失常:为冠脉再通的间接征象之一,多表现为胸痛明显缓解后出现短暂的加速性自主心律。下壁AMI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等,也可发生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突然,严重可致猝死,因此要加强监护并做好电转复的准备。
(5)出血倾向:出血是溶栓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在溶栓治疗期间,由于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抑制凝血功能,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可引起其他部位出血,应注意观察有无皮肤破损、黏膜、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及颅内出血征象(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痰中带血、呕吐咖啡样液、黑便、肉眼血尿、皮下血肿或血肿渐大),脑出血时的意识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定时监测凝血功能,溶栓次日应复查血常规、纤维蛋白原凝固时间、尿常规、便常规等。
(6)溶栓开始后3小时内每半小时复查1次12导联心电图(正后壁心梗、右室梗死仍做18导联心电图)。
(7)发病后6、8、10、12、16、20小时采血监测血清酶学的动态变化。
(8)应用肝素后每2小时测APTT或ACT 1次,APTT或ACT至对照值的1.5~2.0倍(APTT 60~80秒),根据APTT或ACT基础值调整肝素用量。
3.临床评价再通的标准
(1)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胸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2)开始给药后2小时内心电图ST段在抬高最明显的导联迅速回落≥ 50%。
(3)溶栓开始后2~3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如加速的室性自主心律、下壁梗死新出现的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等。
(4)酶峰前移,即CK-MB峰值提前至距发病后14小时以内或总的CK提前至16小时以内。
具备以上任意2条(1和3组合除外)可作为临床再通标准。临床判断再通的标准简单易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胸痛和心电图变化可用于早期判断冠状动脉开通情况,以决定下一步治疗措施。溶栓治疗后早期ST段回落是预测心肌再灌注强有力的指标。
三、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同心肌梗死护理措施。
(二)病史
协助医生询问病史,以便严格选择适应证。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评估患者,注意有无禁忌证,遵医嘱给溶栓前口服药,如阿司匹林300mg口服等。
(三)建立静脉通路
尽快为患者留置套管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般选择双侧上肢,静脉给药与静脉采血通道分开。静脉采血通道应用正压接头封管。严禁使用抗凝剂封管,以免影响实验室检查结果。
(四)溶栓护理
溶栓治疗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输入一定剂量的溶栓剂,使之在循环中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种溶栓剂的使用方法,确保按要求输注:
1.尿激酶 目前建议剂量为150万U左右于30分钟静脉滴注,配合肝素皮下注射7 500~10 000U,每12小时1次,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
2.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 建议150万U于1小时内静脉滴注,配合肝素皮下注射7 500~10 000U,每12小时1次,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
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推荐方案为应用50mg rt-PA(8mg)静脉注射,42mg在90分钟内静脉滴注,给药前静脉注射肝素5 000U,继之以1 000U/h的速度静脉滴注,APTT结果调整肝素给药剂量,使APTT维持在68~80s。
4.休息绝对卧床24小时。
5.饮食术后可正常进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四、健康宣教
1.宣教内容同急性心肌梗死。
2.在用药期间及用药后的一段时间内,注意有无出血倾向,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刷牙时尽量使用软毛牙刷,注意有无牙龈出血;穿刺后注意按压时应适当加大力量并且按压时间应大于5分钟,以免出现皮下血肿及瘀斑。
参考文献
[1]袁祖贻,陈绍良.心脏病学实践202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2]胡大一.中国心血管疾病康复/二级预防指南(2015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3]余勤.内科护理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上月正博,伊藤修.图解心脏康复指南.郭琪,曹鹏宇,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
[5]Theroux P.急性冠脉综合征——《Braunwald心脏病》姊妹卷.颜红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
[6]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6,35(7):683-691.